基于阅读期待的猜读法在实用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2-11 12:29:10 华夏高考网

叶晓峰

摘 要:在说明文和议论文等实用文的教学中运用猜读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阅读实用文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在说明文教学中,借助猜读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说明文语言,理清说明顺序和说明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议论文教学中,借助猜读可帮助学生明晰文章思路,理清议论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实用文教学;猜读法;阅读期待

说明文和议论文是实用文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这两类文章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广泛,但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却不受学生欢迎。如何提升学生实用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呢?基于阅读期待的猜读教学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一、猜读法的定义和理论依据

所谓猜读,顾名思义就是先猜,后读,再比较证实。它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已知的内容,推测未知的内容,然后将自己猜测的结果与原文作比较,看看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如自己所猜的内容、写法比原文好,或原文的哪些内容、写法是自己意想不到的,等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要“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来拓展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的观点。“阅读期待”是接受美学的概念。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具有一种期待视野、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它是体验的引线,探究的前奏。猜读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等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探究欲望,最终形成“阅读期待”。

古德曼提出的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也为猜读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古德曼(K.S.Goodman)1976年提出了阅读猜测过程来解释阅读的本质特征。他认为,人们在阅读文章时,并不是孤立地阅读字、词、句,而是每一水平上的语言加工都受到高一级水平的语言加工的影响。词处于句子中更容易识别,对单句理解的深度依赖于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换言之,读者在阅读文章初始,就利用文章提供最少的线索,根据他具有的语言能力和社会知识(图形),对所读的文章内容与形式作出预测,并按预测有选择地感知文字符号。这种猜读法使阅读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努力从文章中有选择地使用最少的、最有成效的线索来建构意义。预测、抽样、验证、修改是重要的四个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猜读策略,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社会经历,从阅读中获得的少量语言信息来推测后文的内容,然后在继续阅读中加以证实、拒绝或进一步提炼,直到阅读者理解阅读材料,完成阅读的全过程。

二、猜读法在说明文教学中的运用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学生学习说明文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读懂介绍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么向我们介绍清楚的;二是我如何明白清楚地向别人介绍。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关于说明对象的零碎的概念。通过猜读,可以逐渐使学生明白,要抓住对象,猜重点介绍什么(对象)、哪些内容非介绍不可(特征、角度),猜作者会通过什么方法来介绍清楚(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作者是怎样进行准确表达的(语言)。学生猜测后,再与原文对照,哪些与作者一致、哪些不同,就可以理清文章的脉络,也为学生自己写说明文奠定基础。

(一)借助猜读准确理解说明文语言

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说明文语言,表示?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如何准确理解?通常会进行分类,如表程度、表估计、表猜测、表限制(包括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等)……这样的教学容易枯燥,学生也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认识。而采用猜读法,可以让学生较好地加以理解。以《中国石拱桥》中对赵州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理解教学为例:

【方法1】阅读文字?每个学生根据文字通过想象猜测画出草图?出示原图?比较图片,完成文字解读?理解作者表达的原意。

这是由抽象文字转化为形象图像的过程。

【方法2】呈现赵州桥拱的图片?直接让学生给没见过赵州桥的人介绍大拱和小拱?根据学生所写文字画出草图?呈现原文?多图对照理解文意。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是“方法2”。学生虽然已经预习,但并没有真正关注到原文介绍的细节,写下的文字五花八门,如“大拱的边上有四个小拱”“大拱的边上有两个小拱”“大拱的上面各有两个小拱”“大拱的两侧各有两个小拱”。在再次让学生根据同学所写文字画出草图时,他们发现歧义多多。最后,笔者给学生呈现原文,进行对照。这样,经过文字与图像的两次转换和体会,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茅以升在语言表达上的准确性、严谨性,并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借助猜读理清说明顺序和说明重点

对于说明文的顺序,我们一般会这样介绍:“说明文的顺序一般包括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而逻辑顺序又可分为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要到次要、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等。说明文选择什么样的顺序要视说明对象而定。”这样的介绍没有问题,但学生并不一定会有深刻的理解,也缺少兴趣。我们不妨用猜读法来进行教学,如《故宫博物院》的教学可运用以下步骤进行猜读:

学生自主阅读并画出建筑分布草图?根据学生所画图片请另外的学生进行文字介绍?建筑分布图对比?根据正确分布图写介绍?与原文对比。

第一步,自主阅读并画建筑分布草图,训练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的能力,且能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介绍顺序(至少方位词需理解透彻)。

第二步,根据学生所画图片请另外的学生进行文字介绍,训练的是学生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通过他人对自己所画草图的解读,可以使学生明白自己所画之图在文字理解上存在的问题。而解读图片者也进行了一次读图表达的训练和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的训练。

第三步,拿自己的图片与建筑分布图进行比对,可以看出自己文字理解上的问题和原文顺序安排的妙处。

第四步,根据正确分布图写介绍,又进行了笔头的写作训练,并加深了对图片和文字的理解。

第五步,与原文对照,可以发现自己表达中存在的问题。猜读比对,有助于理解作者介绍的顺序和方法,并明确作者将侧重点放在太和殿,是因为它是三大殿的中心,皇帝的宝座在此,显示皇威,且太和殿最能体现故宫建筑的本质特征。

这样的猜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还能使阅读和写作能力共同提高。

(三)借助猜读理解写作意图,增强读者意识

说明文的阅读、写作是有路可循的,写作的目的是“使人有所知”。但同是说明一个事物,不同的作者会采用不同的说明顺序和方法,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来准确地表达出其心目中该事物的特征。这和作者介绍该事物时预想的读者有关,也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关。采用猜读法能较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些意图。

如《苏州园林》的教学,笔者让学生猜运用什么顺序进行介绍、用什么方法进行介绍、会介绍园林的什么特点等。因为已经学习了建筑物的介绍顺序,所以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会写苏州园林的历史、发展、特色、代表性的园林建筑、园林文化等等,且可以按照游踪顺序进行介绍。在读文章进行对比后,学生发现《苏州园林》并非按这个常理“出牌”。叶圣陶为什么没按这样的思路写?在学生猜读后,笔者告知学生写作背景:“叶圣陶出生并成长于古城苏州,与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是陈从周先生邀请叶圣陶为他的一本由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所作的序,叶圣陶在序文概括地论述了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般说明文不融入作者的情感,只作客观介绍,而《苏州园林》中叶圣陶对园林的赞美之意处处显现了。

总之,说明文可以根据说明内容的特征,说明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等等独特的文体特点来设置猜读,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说明文的效率。

三、猜读法在议论文教学中的运用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和说明文一样,议论文并非初中生喜欢阅读的文体,但在生活中却是最实用的。分享观点,与人辩论,鼓动他人,劝慰他人,甚至推销,都是议论文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运用猜读法教学议论文,不仅能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而且帮助学生可以更透彻地理清议论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明晰论证思路。

(一)借助猜读明晰文章思路

设置议论文的猜读点,离不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因为学生不明白“格物致知”的含义,自然会提出问题: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怎么样来发扬格物致知精神?这几个问题学生不一定会按序提出,但通过在课文中查找相关答案就能理清议论文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运用猜读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二)借助猜读理清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谈读书》是培根的随笔,文章并没有直接表明?点,翻译者半文言的译文又增加了阅读难度。在教学中,笔者运用猜读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理解难度,帮助学生清晰认识到如何归纳论点、如何选用论据、如何用论据证明论点。

1.出示题目,猜:论点是什么?学生的答案很多:要认真读书,要多读书,读书是智慧的源泉,要懂得读书方法,等等。

提问:给题目改一个字,即可变成论点。如何改?学生一致认为是“要读书”。

2.提问:假设文章的论点就是要读书,你会怎么来说服他人?

A.知识就是力量??这是理论论据,是培根名言,可用以引用论证。

B.读书的优点,不读书的坏处。??这是正反对比论证。

C.举身边人不读书的坏处,如成绩不好,以后没有出息。??这是反面举例。但读书的范围,是现在学业上所有读的各门课,还是指课外读书。

经过分析,学生明白,要说服他人,证明自己观点正确需要三步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明确定义,说明重要性、目的、意义,再明确方法。这也就是写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提问:除了以上提到的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还学过什么论证方法?学生回答“比喻论证”。

提问:你能尝试着用比喻说服他人吗?学生的答案很多,如:学生不读书就如蜜蜂之不采蜜,最终酿不出蜂蜜,一事无成;读书就如攀爬高峰时的拐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有了以上猜读后,再将论点、论据、论证与原文进行比对,最后学生重新归纳出论点为“懂读书”更合适。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之所以没用我们熟悉的论据和比喻论证,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有关,而且论据要有典型性。这样的猜读,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有所得,特别是思辨能力得以发展。

总之,在实用文阅读教学中,基于学生阅读期待运用猜读法,既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通过熟读精思、细心揣摩,达到对文本的透彻理解、深入领悟和融会贯通,从而有效实现读写能力的提升。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