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人物分析

时间:2021-12-14 09:09:01 华夏高考网

司马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政坛上他是曹魏政权的四朝元老,虽仕途经过大落,重回官场后却靠着自身能力和隐忍牢牢地将军权控制在手,古稀之年靠‘装病欺骗曹爽,迅速夺取魏国政权,为其孙司马炎建立晋打下基础。军事上他能屈能伸,和诸葛亮交战数次,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即使受到诸葛亮的多次侮辱,也一直走自己谨慎而不露锋芒的路线,正?分析敌我,凭借粮食战和持久战逼得诸葛亮退兵,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关键词:司马懿 曹魏政权 隐忍 不露锋芒

一.司马懿生平简介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生于东汉末年,208年结束隐士生活任文学椽,后力助曹丕夺得太子之位,220年任丞相府长史,226年任曹睿辅政大臣,230年任大都督,239年任曹芳辅政大臣,249年发动高平陵事件,251年得病去世。

二.善于洞察、隐忍的政治家

纵观司马懿一生,可以归纳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智慧和隐忍显得格外突出。

辅助曹操之时因曹操的多疑始终得不到重用,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表现司马懿独到的观察力,219年,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吓得曹操准备迁都,司马懿看出孙刘已失和,建议曹操派说客前往江东联系孙权起兵攻打关羽,曹操采纳,结果证明了司马懿政见的科学性。

之后,司马懿暗中在曹丕的幕僚中出谋划策,助其在太子之争中获胜,曹丕上位后,司马懿看出其想称帝之心,谏言其一边逼迫汉献帝退位,一边上表谦辞,以绝天下议论。

曹丕临死时封其为顾命大臣,曹睿即位后一时之间司马懿成了魏国军权最大的将领。随后马谡利用曹睿的猜忌和众臣的排挤使反间计让司马懿被解除兵权,闲居在家的司马懿行韬光养晦之计,时刻关注前线战事,暗自培养心腹以图东山再起。重新掌握兵权后发生的一个被后人提起的战事更是表现出司马懿在政坛的‘深谋远虑。

诸葛亮出祁山攻魏,先锋马谡纸上谈兵失街亭,诸葛亮当时只有五千老弱残兵驻守西城,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亲征,最终却被诸葛亮抚琴所退,是司马懿真的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吗?自然不是,据估计当时诸葛亮出征时的兵力不过六万,失街亭应该损失了两三万,即使剩余兵力即使全在西城最多也不过三万多人马与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相差悬殊,当时的司马懿自然是知道这点的,所以当时退兵的原因自然就是他在魏国的处境。

司马懿下野之后,魏帝曹睿仍对其不放心,派人上门探查情况,以至于司马懿不得不装病来欺瞒,以免杀身之祸。这次经历让司马懿明白自己在魏王心里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棋子。刚重新掌握军权就活捉孟达、大败马谡,如果在西城再活捉诸葛亮,那等待司马懿的无疑是必死之局,为何?曹魏政权的最大对手是蜀国,诸葛亮是蜀国之核心,如被擒则蜀国可破也,蜀国一破吴国也就不足为俱了,到那时还要留着‘功高盖主的司马懿何用?所以彼时的司马懿用‘装傻成功欺骗了所有人,他装成大惊失色的样子退兵,又假惺惺地表示自己不如孔明,这场大战的平分秋色使得魏蜀两方都清楚这是一场持久战,也让魏国上下明白只有司马懿才能和诸葛亮一决雌雄,诸葛亮活着一天司马懿的政敌就奈何不了他一天,长此下去有助于让司马懿积累更多的时间来扶持心腹,建立军队威信。

三.运筹帷幄的军事家

三国演义前半部,对司马懿的军事能力描述不多,只在第六十七回有所提到,当时曹操胜张鲁平定汉中,司马懿准确分析形势推荐趁刘备立足西川未稳,举兵顺势攻打益州。曹操却以“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1]拒绝了此建议,如魏军当时趁势攻川,也许也就没有之后的三足鼎立了。

曹休被东吴陆逊大破于石亭之时,作为援手的司马懿却班师回朝,原因是他准确地判定如继续跟东吴纠缠,则蜀国大军定会乘虚偷袭长安。

从史实来看,司马懿比较擅长粮食消耗战和速战。

辅助曹操之时,他提议进行军屯,军屯可以合理利用淮河南北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的优势,可使军队自给自足,减轻了魏国在这方面的开支,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而司马懿最著名的几场粮食战莫过于与诸葛亮的对阵以及远征公孙渊之时的围攻襄平,他都能正确判断对方粮草的可用量,计算出可维持时间,最后通过不断消耗逼退敌军或者通过围城逼迫敌军投降。

228年,司马懿携四倍于孟达的兵力八天赶了正常情况下三十天赶的路,十六天时间拿下上庸城。251年,面对兖州太守王凌随时可能发动的政变,72岁的老司马懿亲自上马发动闪电战活捉王凌。这两件事充分表现出司马懿能正确分析敌我,灵活地运用战术,千里擒敌将,体现了兵法中的‘兵贵神速。

当然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也可以通过他的对手口中得到侧面评价。诸葛亮是罗贯中笔下智慧的象征,但他却道“所患者司马懿一人”。

四.老谋深算、心狠手辣的野心家

曹操在世之时,司马懿如此高水准的大能却一直居闲职,曹操弥留之际更是告知其子曹丕不要给司马懿军权,究其原因无非是曹操看出了司马懿的野心不敢重用,但是令曹操没想到的是,司马懿早就在暗地里‘投资力助曹丕夺太子之位,从而使自己在曹丕心中的地位步步提升,曹操告知完有关司马懿身上的疑点后,曹丕回头就知会司马懿了,这种信任在曹丕上位后达到了极致,在其亲征东吴之时把最要紧的后方大本营都归给司马懿镇守。曹丕在位之时,蜀国最大的变故自然在于刘备大败于东吴托孤白帝城,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准确看出曹丕的好大喜功,提出了五路兵马夹攻蜀国的计谋,此计谋漏洞百出但对司马懿家却有多种益处,首先这个计谋看起来既周全又扬国威,会让曹丕觉得司马懿计谋高超,其次让世间有识之士发现曹魏政权看似强大但是很好糊弄。

曹丕去世后,新继位的曹睿一直很提防司马懿,所以马谡的反间计一击即中,后因蜀国大军凶猛战事吃紧才不得不重新启用司马懿,236年,其下诏书曰“昔周公旦辅成王,有素雉之贡,今君受陕西之任,有白鹿之献。”[2]此言已将司马懿比作摄政王的形象。

曹睿死后,八岁的曹芳继位,曹爽和司马懿的矛盾已公开化,第一次‘战役曹爽获得了胜利,司马懿官职明升暗降当了太傅,善于隐忍的他干脆以自己年老体弱为由谢病不朝。当时的司马懿已经快70岁了,是时候颐养天年了,但是作为一个野心家他并不满足,为了欺骗曹爽派来的探子,他以如此高龄装病,丫鬟伺候喝粥时,故意只用嘴凑到碗边喝,没喝几口就让粥顺着嘴角留下来,留的衣服上都是,与李胜交流时一边装聋作傻,一边感叹自己死在旦夕,成功麻痹了曹爽派系的政治判断,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并且在答应曹爽交出军权就不杀他的前提下随便找了个借口诛杀其九族,斩草除根,致使“爽遂诛灭。济病其言之失信,发病卒”[3],完全展现出司马懿心狠手辣的本性。

五.结束语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看似用司马懿陪衬诸葛亮,实际上也利用诸葛亮反衬司马懿,让两个人物在尖锐的矛盾中擦出思想性格上的火花,再配上丰富生动的情节,凸显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最终将小说人物写的有血有肉,植入人心。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