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樱桃

时间:2021-11-15 08:45:31 华夏高考网

摘 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樱桃是一种出现频率较高的植物。通过对此类作品的研究,可以看出樱桃在古代不仅涉及宴请宾客、宗庙祭祀等社会风俗,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樱桃具有临别抒情、借喻女子、感慨时光等重要作用,从中可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隅。

关键词:樱桃 古诗词 社会风俗 文学意象

樱桃,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许多人都曾极力赞美樱桃。人们不仅把它当作珍馐,更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观赏植物。例如,李世民在《赋得樱桃》中写道:“昔作?中实,今来席上珍。”宋代赵彦端的《豆叶黄》:“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尤其在唐宋时期,樱桃成为文人墨客喜爱的抒情对象。如李煜的《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宋代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等。

不论是樱桃花还是樱桃果实,都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是重要的抒情对象。通过对此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古代中国的习俗,能够体味到樱桃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樱桃花和樱桃果实在文学作用上又有微妙的差别。

一、樱桃花

樱桃属于蔷薇科落叶乔木果树,站在生物学的角度,樱桃和樱花同科但不同属,因此樱桃花有别于我们常见的樱花。

在今人看来,樱桃花的观赏性并不如樱花。但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不乏描写樱桃花的诗词名作,如元稹的《樱桃花》、李商隐的《樱桃花下》、刘禹锡的《和乐天宴李周美中丞宅池上赏樱桃花》、白居易的《樱桃花下有感而作》《题东楼前李使君所种樱桃花》《樱桃花下叹白发》,等等。古人对樱桃花的喜爱可见一斑。

通过众多描写樱桃花的文学作品,我们能够窥见古代文人常常将特殊的情感寄寓在樱桃花上。作为诗词意象而言,樱桃花的意蕴是极为丰富的。

(一)借花怀人

借花怀人是古代诗词中一种常见的手法。花朵绽放,却已是物是人非,曾经的人早已不在身旁。于是,赏花与怀人便联系在了一起。而在春季盛开的樱桃花,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人们借景伤怀的对象。

白居易在《题东楼前李使君所种樱桃花》中写道:“身入青云无见日,手栽红树又逢春。唯留花向楼前著,故故抛愁与后人。”无疑,这首诗中的“红树”便是指樱桃树,是友人李使君亲手种下的。枯木逢春、盛樱开放,却不见当年的栽树人。而这栽树之人,已经身入青云、难以相见。偏偏留下盛开的樱桃花还在这里,让故地重游的人不得不想起旧日时光,勾起一阵阵回忆,令人心中郁结难捱。白居易借用逢春绽蕾的樱桃花表达了故友之思,是借花怀人的佳作。

元稹的《樱桃花》则别有一番风味:“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花砖曾立摘花人,?破罗裙红似火。”开头便开门见山地写出樱桃花盛放时的灿烂绚丽,一枝两枝便盛开千万朵,体现出樱桃花繁茂的特征,雅静的樱桃花也有了一种热闹、绚烂的爆发之势。第三句则睹物思人,由辉煌娇妍的樱桃花联想到亭亭玉立、美丽可爱的摘花人。而这摘花人虽然如樱桃花一般美艳可人,却也只是“曾立”,如今她身在何处已不得而知,只剩这一树恢弘的樱桃花还在原处。满树盛开的繁花与远在他方的摘花女子形成对比,令樱桃花染上热闹之后的凄清。

诗人刘商《杂言同豆卢郎中郭南七里桥哀悼姚仓曹》也借此表达了生离死别的伤痛,令读者唏嘘。“桥边足离别,终日为悲辛。登桥因叹逝,却羡别离人。桥下东流水,芳树樱桃蕊。流水与潮回,花落明年开。可怜三语掾,长作九泉灰。宿昔欢游在何处,花前饮足求仙去。”经历了死生相隔的别离之苦,诗人内心痛苦郁结,流水东流、花蕊盛放,循坏往复、年复一年,却唯有那人,永远都无法相见。

另外还有许多作品中也体现了樱桃花在借花怀人上的作用,如王维在《送钱少府还蓝田》中所写的“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等。

(二)感慨身世

古诗词常借物抒怀,诗人常常触景伤情,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际遇,感慨万千。樱桃花于春日盛放,红花恢弘、覆满枝头,然而人生无常、世态炎凉,俯首间苦涩之感油然而生。

李商隐在《樱桃花下》中写道:“流莺舞蝶两相欺,不取花芳正结时。他日未开今日谢,嘉辰长短是参差。”樱桃花开放最盛时,流莺舞蝶却没有如约而至,空留一树繁华。正如诗人的际遇,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候,才华横溢而无人赏识。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不得志,见到此情此景难免有所感怀,于是便将感情寄寓在鲜明的意象上,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愤懑与郁闷。樱桃花开风华无人赏,暗喻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白白耽误了大好嘉年。李商隐借樱桃花表达仕途困顿的愤懑,达到了形象鲜明与寓意深刻的统一。

白居易也曾在《同诸客携酒早看樱桃花》中一抒忧愤之情。“晓报樱桃发,春携酒客过。绿饧粘盏杓,红雪压枝柯。天色晴明少,人生事故多。停杯替花语,不醉拟如何。”首联和颔联描写了樱桃花初开,作者便和友人相约赏花。酒香醇厚,樱桃花如红色雪花压在枝头,人生乐事也不过如此。然而接着便笔锋一转,感慨人生无常。阴晴不定的天气,就如世事变幻的一生。“天色”既是指气候,也暗指了政治变幻。“停杯替花语”实则是作者借花来表达自己仕途困顿,遭际落拓。这首诗借赏花抒发忧愤之情,感慨身世,是借物抒怀的典型代表。

(三)赞美春色

相对于借花怀人和感慨身世来说,赞美春色则是无数作者借樱桃花而做的一种更为简单纯粹的表达。因为樱桃花开放于四、五月万物复苏的仲春季,这是一个适合游玩观赏的季节,诗兴大发多半在游玩之时,所以惊叹山樱之美,盛赞大好春色的作品数不胜数。

如王维在《游化感寺》中所写:“抖擞辞贫里,归依宿化城。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这首出自王维之笔的诗,读来也确有其独特味道,素有“诗佛”之称的他,所写的诗更被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这种感觉在这首诗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游玩之时遇到山樱,突觉此景甚好,又是谁说空馆野地就无趣呢?这种因山樱而发的简单的感慨,纯粹的赞美与欣赏也总能让人动容。

当然,注意到如此美景的自然不止王维,“诗豪”刘禹锡也曾在《和乐天宴李周美中丞宅池上赏樱桃花》中写到:“樱桃千万枝,照耀如雪天。……同此赏芳月,几人有华筵。杯行勿遽辞,好醉逸三年。”仲春芳月,与友人同道赏樱桃花实在是件使人心情愉悦的事,千万枝樱桃花所带来的震撼也使春色更为赏心悦目。

这种通过赞美樱桃花之美感叹春色的诗作较多,例如皮日休的《樱桃花》等等。总之,在古诗中,提到樱桃花的诗作有许多,每首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所要赋予的含义也各有不同,需要我们细心去体会。也正是这种意象使古诗词更为光芒万丈,留下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樱桃果

相较于樱桃花,更受人欢迎的是樱桃的果实。樱桃果实饱满、色泽鲜艳、玲珑剔透,模样十分可怜。唐代樱桃已经很普遍,上自皇宫御苑,下至寺院花圃,均有樱桃园。

樱桃味道鲜美,是颇受古代上层阶级和文人雅士喜爱的珍馐。唐朝的戴叔伦在《春日早朝应制》中提到:“丹荔来金阙,朱樱贡玉盘。”可见,樱桃在当时和荔枝一样,都是只有上流社会才能享用到的。同时,这样的珍果也被用于宗庙祭祀中。另外,樱桃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本草纲目》《名医别录》《食性本草》等药学著作中皆有对其医用功效的记载。

正因为樱桃外观可爱、味道甜美,它也成为了古典文学中的“常客”。通过阅读各种有关樱桃的名句,我们可以窥见,文人墨客笔下的樱桃在文学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寄寓了他们对离别的伤感、对时光流逝的叹惋等丰富细腻的情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植物意象。

(一)宴请宾客

在中国古代,樱桃的种植远没有当今普遍,再加上运输和储存上的困难,使得它成为了珍贵的美食。享用樱桃在当时是非常奢侈的,只有少数贵族阶层得以品尝。因此,倘若宴会上设有樱桃将是一件令人欢欣的事。词人辛弃疾就曾在《菩萨蛮?坐中赋樱桃》中写道:“香浮乳酪玻璃碗,年年醉里尝新惯”。

唐朝皇帝常以樱桃赐群臣,设“樱桃宴”招待新科进士,被招待的进士,认为是殊荣。就如晚唐诗人韩?在《恩赐樱桃分寄朝士》中写道的:“未许莺偷出汉宫,上林初进半金笼。蔗浆自透银杯冷,朱实相辉玉碗红”。

在众多写有樱桃的诗词中,白居易的《宴周皓大夫光福宅?座上作》可谓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樱桃在宴会上的光彩:“绿蕙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让花钿。野人不敢求他事,唯借泉声伴醉眠。”一幅上层人士饮酒作乐、酣然自足的热闹图景顿时浮现在眼前。而樱桃无疑为宴会增添了一抹色彩,红樱在盘、举觞饮酒、嘉宾满座,着实是令人身心愉悦,不禁便诗兴大发、把酒吟诵。

又如唐代宰相、文学家权德舆的《酬裴杰秀才新樱桃》:“新果真琼液,来应宴紫兰。圆疑窃龙颔,色已夺鸡冠。远火微微辨,残星隐隐看。茂先知味易,曼倩恨偷难。忍用烹?骆,从将玩玉盘。流年如可驻,何必九华丹。”全诗用热情洋溢的基调描绘出品尝樱桃的愉悦,在诗人笔下,樱桃已不仅是一道珍馐,反而更像一件难得一遇的艺术品。唐人对樱桃的喜爱,在此诗中可见一斑。

此外,在韩愈的《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陆龟蒙的《和袭美春夕陪崔谏议樱桃园宴》等作品中,也都表现了樱桃在宴会时的熠熠光彩。

(二)宗庙祭祀

樱桃作为宗庙之祭的贡品,最早可以在《礼记》中找到记录。《礼记?月令》中记载“羞以含桃,先荐寝庙”,其中的“含桃”就是指樱桃。樱桃罕有珍贵,色泽红润如玛瑙,口味多汁而甜美,如此可遇不可求的珍果,普通平民百姓不可轻易享用,而是要先作为贡品用于宗庙祭祀中。同时,《史记》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记载:“孝惠帝曾春出游离宫,叔孙生曰:‘古者有春尝果,方今樱桃孰,可献,原陛下出,因取樱桃献宗庙。乃许之。诸果献由此兴。”可见,樱桃在宗庙祭祀中发挥的作用由来已久。

正如北宋的女词人朱淑真在《樱桃》一诗中写道:“为花结实自殊常,摘下盘中颗颗香。味重不容轻众口,独于寝庙荐先尝。”这首诗中,除了对樱桃芳香鲜美的描述,更多地表达出了对它的珍视喜爱,将樱桃作为重要宗庙礼仪的一部分来对待,是祭拜先祖的佳品。

(三)庭院观赏

中国古代的庭院观赏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樱桃也有其一席之地。

每年三四月份,樱桃花如期开放。时至五六月份,果实成熟,晶莹剔透的红色珍果挂满枝头,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庭院增添不少情趣。另外,樱桃成熟后还可采摘来食用或是入药。因此,樱桃获得了部分上层人士的青睐。

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了众多有关樱桃的作品。如他在《伤大宅》中所写的:“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该诗便极力描绘了富贵人家庭院的华丽气派。从中我们能够窥见,在庭院中种植樱桃,已成为当时官宦名士的高级趣味,以彰显他们的地位。樱桃甚至同紫藤、芍药、牡丹一般重要、必不可少。

韦庄在《李氏小池亭十二韵》里写道:“花落鱼争唼,樱红鸟竞?。”李峤在《五月奉教作》中写道:“果院新樱熟,花庭曙槿芳。欲逃三伏暑,还泛十旬觞。”这些诗句都描写了樱桃在私人庭院中成熟时的风光,可以见得樱桃在唐朝时期颇受世人宠爱,作为一种观赏植物被广泛种植。

三、文学意象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植物意象的运用极为普遍,以草木喻情成为中国文学传统的抒情母题。中国古典文学中,植物常被当做抒情对象,草木意象中蕴含了丰厚的内涵。夏之放在《文学意象论》中对意象一词的解释是:“作品中的‘象已都不只是客观事物的物理现象,而是主?的心理现象,是意中之象,渗透了主体的理解、情感和行动倾向的象”。

樱桃在初春盛放,满树灿烂、一派美好,之后慢慢成熟,红果玲珑可人,让人心旌摇曳。但旋即,恢弘渐渐走向糜烂、衰败零落,令人喟然长叹,悲凉之意袭上心头。在众多的植物意象中,樱桃这一意象虽称不上非常普遍,但却独树一帜,许多诗词名作都依托樱桃意象来抒发感情。

(一)临别抒情

送别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较高的地位。在交通不便、通信不发达的古代,一旦别离便经年难见,因此,古人重视送别。歌咏别离愁绪,成为了古代诗歌的重要主题。古人常借物抒情、寓情于景,其中,樱桃也成为了古人借以抒发离愁的对象。

唐人项斯曾在《欲别》中写道:“花时人欲别,每日醉樱桃。买酒金钱尽,弹筝玉指劳。归期无岁月,客路有风涛。锦缎裁衣赠,麒麟落剪刀。”友人相聚在树下,畅意饮酒、高谈阔论,然而情随事迁,短暂的相会过后便迎来长久的离别。樱桃依旧红艳、美酒依旧醇香,而友人却身在天涯、归期难寻,这让人不得不无比伤怀。

清初诗人钱谦益的《吴门春仲送李生还长安》也体现了浓浓的别离伤感之情:“阑风伏雨暗江城,扶病将愁起送行。烟月扬州如梦寐,江山建业又清明。夜乌啼断门前柳,春鸟衔残花外樱。尊酒前期君莫忘,药囊我欲傍余生。”诗人拖着病躯,在风雨连绵的仲春起身送别,杨柳依依、樱桃靡靡,一樽清酒寄托他对后辈的无尽期许,无奈他自己已年老多病,余生却只能和苦味之药度过。迟暮老者在送别之际的悲凉之情,跃然纸上。

可见,樱桃虽然精巧可爱,但在特定的场景中,它依然可以勾起人的伤感悲情,成为送别诗中寄寓别离愁意的对象。

(二)借喻女子

以植物来比喻人,是古典文学中常用的方法。不同的植物有其不同特征,被文人赋予了各种不同的个性和秉性。

现今,当我们形容美丽的女性时,常用“樱桃小口”一词。事实上,这一词汇有很长的渊源。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以樱桃来借喻女子,尤其是指女子的双唇,是非常常见的。

樱桃小巧别致,成熟时直径只有约一公分,且呈精致的球形,惹人喜爱。而在古人的审美中,女子的嘴唇倘若小巧而红润,则为美丽。因此,古代女子的妆容中,就有“点绛唇”这一说法,将嘴唇中间涂上一抹圆形的红色,如樱桃般小巧可爱。所以,形容一个女子美丽动人时,常用“樱唇”来形容。

例如,宋代诗人白玉蟾所写的:“梅花体态香凝雪,杨柳腰肢瘦怯风。螺髻双鬟堆浅翠,樱唇一点弄娇红。”这四句话,体现了当时古人对女子外貌的审美要求,而“樱桃小口”就是其中之一。宋代赵福元的《鹧鸪天》中写道:“裙曳湘波六幅缣。风流体段总无嫌。歌翻檀口朱缨小,拍弄红牙玉笋纤。”将女子的双唇喻作朱樱,芊芊之手喻作玉笋,一个动人美艳的女子形象自然而然地浮现于眼前。而吴礼之则在《雨中花》里写道:“忆湘裙霞袖,杏脸樱唇。眉扫春山淡淡,眼裁秋水盈盈。便如何忘得,温柔情态,恬静天真。”以及纳兰性德的《眼儿媚?咏红姑娘》:“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霞绡裹处,樱唇微绽,??红殷。”这些作品中,都直接写到了“樱唇”,女子的嘴唇已和“樱桃”难分难舍,在文学中具有自然而然的联系。

王之道在《西江月?赏梅》中道:“酒面初潮蚁绿,歌唇半启樱红。冰肌绰约月朦胧,仿佛暗香浮动。”虽然没有直接写“樱唇”二字,但也以樱桃借喻了双唇。女子轻声吟唱、双唇微启的美丽仪态被刻画得形象生动。

(三)感慨时光

在我国古代,衡量四季变化、时光流逝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植物。无论是农作物还是果树、观赏植物,它们的兴荣枯败都预示着时间的流转。

而樱桃在春末夏初时成熟,之后便很快零落殆尽。于是,它也成了文人笔下季节变幻、时间流逝的象征。

南唐后主李煜在《临江仙》中写道:“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在这里,樱桃的零落不仅暗示了春天逝去,更烘托出了一种寂寥伤感的气氛,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春归的惆怅无奈与樱桃落尽完美融合在了一起。

宋代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有一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首词,也同样表达了伤春的情绪。时光匆匆向前、不舍昼夜,流逝的速度让人措手不及,不知所措的人们就像被时间抛在了身后。在季节的无尽变化中,樱桃红熟,芭蕉染绿,春天就这样悄然逝去。

另外,还有许多诗词都以樱桃的生长成熟暗示了时间。例如,韦庄在《思归》中写道:“红垂野岸樱还熟,绿染回汀草又芳。”白居易《三月三十日作》:“今朝三月尽,寂寞春事毕。黄鸟渐无声,朱樱新结实。”等。

同时,由于樱桃和春笋都在农历三月上市,所以,古人以“樱笋”(或“樱笋时”)来指代阳春三月,并由此引申“樱笋年光”一词。唐代郑谷《自贻》诗云:“恨抛水国荷蓑雨,贫过长安樱笋时。”范成大的《西江月》:“樱笋园林绿暗,槐榆院落清和,年年高会引笙歌,戏彩人随燕贺。”以及清代陈维崧《丁香结?咏竹茹》词:“樱笋年光,饧箫节候。”等作品中,都出现了以“樱笋”指代农历三月春天的情况。

“樱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意蕴,表达了许多复杂的情感。随着文学的进步和文人的创新,它在更多的地方得到运用,所包含的意味并不止以上所陈述的内容,而是会不断地丰富发展,变得越来越具有光彩。

参考文献:

[1]黄钧等.全唐诗[M].长沙:岳麓书社,1998.

[2]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林尹.周礼今注今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

[4]朱彝尊.明诗综[M].北京:中?书局,2007.

[5]潘富俊.草木缘情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6]夏之放.文学意象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7]《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