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君王忧患意识的例子三篇

时间:2023-07-18 03:30:34 华夏高考网

1篇

墨子的“亡国七患”与“忧患意识”
保持忧患意识,即使身处太平安乐,仍然要头脑清醒,对潜在的消极因素保持警惕之心,深谋远虑,为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准备,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政治经验。

中国古代君王忧患意识的例子三篇

那么我们需要保持什么样的忧患意识?忧患什么呢?《墨子?七患》一文对此做了阐述。《七患》原文为:子墨子曰,国有七患。七患者何? 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 边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用之人,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于待客,三患也;侍者持禄,游者爱狡,君修法讨臣,臣慑而不敢拂,四患也; 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四邻谋之而不知戒,五患也; 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七患也。 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
墨子所谓的“七患”,可以概括为:一、国防之患:不修国防,大兴宫殿,粉饰太平;二、外交之患:大敌当前,外无盟友,孤立无援;三、财政之患:分配不公,铺张浪费,穷尽民用;四、内政之患:仕皆渔私,修法禁言,不问国是;五、国君之患:闭门自大,标榜先进,坐以待毙;六、团队之患:用人不当,小人当道,离心离德;七、政权之患:民无食用,国无贤能,赏罚失威。
墨子总结的给国家造成危亡的七种祸患,充分体现了墨家的忧患意识。

2篇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员工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微软公司还有三个月就要倒闭!”这似乎是杞人忧天、令人费解的。
其实不然,盖茨这样说是要求员工都要有忧患意识,要不断进取在日本,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举国一致的“忧患意识”,无论是政治家,还是老百姓,都经常说:“日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有的只是阳光和空气”,“日本人一天不拼命地干,第二天就没有饭吃”。
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国民对本国国情了如指掌,因此都具有忧患意识。
正是这种意识,给日本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并创造了今天的奇迹。
这些不是值得借鉴吗?引用孙中山先生的一句曾经震撼亿万中华儿女的遗言赠送给大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孔子这样表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学而》)不注重道德品质的提高,不切磋学问,不按道义的原则去行动,有了过错不能及时改正??这些就是他目睹春秋末期现实状况而产生的忧虑。
孟子从历史中举出若干有成就的人,说明他们都是从忧患和痛苦中磨练出来的。
比如,舜出身于农家,后来成为一国之君;胶鬲这个人遭遇战乱,以贩卖鱼盐为生,后来周文王提拔了他,为周朝做出了很大贡献;孙叔敖隐居在海滨,楚庄王推举他做令尹,有很大的政绩。
这些事例说明,对于人来说,如果没有“忧患”的磨练,没有失败教训的反思,要培养出刚强意志、奋发精神,那是不可能的。
孟子将这些道理提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加以总结,写出了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熟知的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

3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正是古代士人对于忧患意识的表达。

古代士人想要表达这种悲天悯人的忧患时,总是通过抒发自己对于国家大事的担忧来体现。

其实这也是古代士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对国家大事深深担忧,对人民百姓的担忧。

对自己的仕途又充满了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悲伤,因此这三个方面就共同组成了古代士人阶级的忧患意识。

而且在古代士人阶级一般代表了知识分子,还是一群有着鸿鹄之志的知识分子,于是忧患意识就渗透到了士阶级人士的文学作品之中。

再加上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的协助之下,忧患意识更是成为了士阶级内心强大的驱动力。

当他们壮志未酬时,就慢慢形成了另一种表达方式,也形成了另一种排解内心苦闷的方式,那就是立言。

所谓的立言就是说写文章作赋,以这种方式来疏解自己的思想,从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体现,使自己的精神永传于世。

一、古代士人忧患意识来源的简析

中国古代士人的忧患意识其实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中国的封建社会还没有建立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有了忧患意识。

所以说忧患意识是植根在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现象,就连现代社会生活中,忧患意识也无时无刻地出现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们的国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诚然现在中国的国力非常强大,国际地位也遥遥领先,可是国歌还是无时无刻地提醒着人民,忧患意识不能丢,居安思危一定要事事尽力。

所以说在古代时期忧患意识主要体现在士人阶级,可是忧患意识经过漫长的发展以后已经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了每一位中国人的潜意识。

1、远古时期士人忧患意识是来源于自然环境

最早可以考察的忧患意识出现在几千多年前,这也是中国文化开始发展的阶段,众所周知文明的发展往往都是从水系开始,慢慢往外扩散的,因此中华文明的根源就是从长江黄河发展起来的部落。

可是在远古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抗击能力非常的小,再加上那时的人们生存最依赖的就是农耕,而农耕则是完全依赖自然气候的好坏。

人们是没有力量征服自然的,所以说那时期洪水泛滥、干旱等等对人们来说都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忧患意识因此产生,由于没有能力控制自然,所以只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担忧,忧患意识就像是这种无可掌握的力量投射在人们心中的阴影一样。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靠天吃饭的生活有了改善,可是忧患意识早已经成为了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

已经成为了世代相传的深层次的心理结构,成为了人们与生俱来的基因表达。

2、封建社会时期忧患意识是来源于思想文化

结束了野蛮的先民社会,中国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化根基奠定的重要时期,诸子百家争奇斗艳。

可是这些思想中都毫无例外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基调。

比如说《庄子》中提到“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尚书》中提到“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诗经》中提到“人之云亡,心之忧矣。”这些都是各个思想流派所蕴含的忧患意识。

正如圣人孔子所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里所表现的正是一种忧患意识,而且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儒家思想又是往后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正统思想,也就是说孔子在开创儒家思想的时候就已经在儒家思想中加入了忧患意识,那么再往后的几千年中忧患意识自然也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正统思想。

忧患意识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渊源,它的出现正是起到了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无限的成绩。

《左传》中还专门将这种忧患意识归纳为了“立德、立功、立言”,这也成为了解决忧患意识的三种途径。

3、“立德、立功、立言”三种途径的简要分析

首先立德就是说在追求道德观念上具有完整的、完善的、高尚的标准。

古代常说的“君子”,儒家文化中提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正是“君子”的其中一条处事标准。

立功就更加地容易理解,那就是做出一些对世人有贡献的事情,或是为国家谋发展或是为百姓谋福利。

而士人阶级的立功总结下来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士人阶级的立功就是要将个人的功绩和群体的荣辱融为一体。

立言则是指的留下传世之作,也就是“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存立于世,乃是立言也。”

其中的意思就是士人阶级留下的虽然不是文学作品,但是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世则是可以使后人受用终生的。

二、古代士人忧患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既然忧患意识是渗透在思想中的,那么忧患意识又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通过对中国众多忧国忧民作品的分析,大致可以将忧患意识分为三大类:忧国、忧民、忧己。

1、忧患意识在“忧国”方面的表现

忧国最大的特征就是对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的荣辱充满着担忧。

根据可考察的资料来看,最先表达出忧国思想的作品就是《诗经》,“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里就表现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一种忧虑,企图通过这种表达来唤起人们对于江山社稷的责任感。

当然提到忧国之思就要说到屈原,屈原可以说是我国史上最富有忧国忧民之思的士人,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充满着一种忧患的情感基调。

而且他的作品也大多是写国家危难存亡之际的沉重氛围,而这种情感基调也是屈原被称为爱国诗人的原因之一。

2、忧患意识在“忧民”方面的表现

忧民之情本质上是与忧国之情共存的,忧国之人必然忧民。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发现,封建社会的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中国一直都是处于战乱不断,朝代更替,动荡不安之中,所以说中国一直有句古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正是两千多年的周期性朝代更替的总结。

而新王朝的建立必然会伴随着战争、劳民伤财、居无定所、灭顶之灾等灾难性的破坏。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忧患意识在士人阶级表现得更加明显,正如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所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新王朝兴起之后为了发展自然又要增加赋税,加大徭役,这样一来人民还没能从战争的伤害中脱离出来就要面临另一种迫害,这样的社会现状自然就会更加激起士人的忧民思想。

3、忧患意识在“忧己”方面的表现

忧己可以说是最为普遍的现象,也是士人阶级表达得最多的一种忧患,其主要特征就是自己的个人抱负没有施展发挥的空间,这就使得士人的社会责任无处安放,进而只能独自愤懑不平。

在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就是怀才不遇和忧生之嗟。

怀才不遇在历朝历代都有,尤其是古代社会是属于封建专制,属于知识分子的士人阶级想要实现自己的社会使命就需要仰仗君王的赏识,不然士人阶级很难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面对这样的情况东方朔就说过:“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

这首《答客难》非常形象地把古代士人阶级的处境表达了出来。

在这样一个君主专制的时代,士人是否能够发挥自己价值全都寄托在君主的一念之间,这无疑是加重了士人阶级的忧患意识。

生活本来就已经满是不安了,现在人生又掌握在别人手上,忧患自然也就更加折磨着士人。

而忧生之嗟则是更偏向于感叹人生苦短,这样的思想之情主要是想反应士人阶级一边感叹时不我待,一边又觉得岁月无情。

屈原就曾说过“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这样的忧患意识更多地侧重在自己身上,怕自己一直等不到实现自我的机会,也怕自己即便等到了机会,但是早已经“美人迟暮”,没有力气再去建功立业。

通过上述可以发现忧患意识是早就植根中国文化的一种思想感情,而居安思危也是中国人的一种潜意识。

尤其是在古代士人阶级能够想到立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就表明了这多半是一位仕途不顺,报国无门,或者说是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知识分子。

只有通过立言才能了表自己的一腔热血,只有通过立言才能实现自己精神上的永存,才能疏解心中的忧患不安。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