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简介及一生经历概括500字三篇

时间:2023-10-09 09:52:01 华夏高考网

苏轼生平简介及一生经历概括500字1篇

苏轼,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今天我就讲一讲苏轼这坎坷的一生。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更是中国八大诗人之一。

苏轼生平简介及一生经历概括500字三篇

苏轼在22岁时去京城参加科举,写了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至之论,最好的),当时的监考官是欧阳修,巧的是他的学生曾巩和苏轼在同一考场,所以当欧阳修看到《刑赏忠厚之至论》时,就觉得没有写名字,但是写的这么好的,一定是他的学生写的,当时欧阳修怕别人说闲话,就把这篇文章放在了第二名,后来他才知道这篇文章是苏轼写的,知道自己是好心却办了坏事就大呼可惜,就这样苏轼凭《刑赏忠厚之至论》名满了整个京城。

但是,当苏轼才刚刚有些名气,家中的母亲就去世了,所以苏轼回了家守孝了三年,三年之后,25岁的苏轼回到京城发现,先皇去世,现皇是宋哲宗,而宋哲宗的老师是王安石,宋哲宗刚刚上位就决定和老师做一件大事,至此就出现了王安石变法。

苏轼在知道变化后发现了许多的问题,就写了一封信给宋哲宗,但是宋哲宗和他的老师没有理会,这让苏轼十分的生气,于是就又写了几封信,送给了皇帝,宋哲宗和王安石还是不理会,苏轼一直收不到回信,就十分的懊恼,便想你们既然不理我,我就不在这里呆了。

苏轼自求流放,流放到了杭。自此,苏轼就开始了他坎坷的一生。

苏轼生平简介及一生经历概括500字2篇

苏轼,我国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他的诗词凭借着豁达豪迈的气概,深受人们喜爱。苏轼的诗词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也有不同的代表作品。

【1:雄鹰出谷欲高飞】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这是苏轼年少时的豪言壮语,此时的苏轼还是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幻想,眉山的小天地里,苏轼是想要振翅高飞的雄鹰,而不是山间的麻雀。

那年,苏轼二十一岁,父亲苏洵决定带着两个儿子苏轼和弟弟苏辙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这是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时,文章里的一句话,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泰斗欧阳修,欧阳修对苏轼的这段话感到很奇怪,可是他却遍览群书,也找不到这句话的出处。

那天欧阳修来到苏洵的住处,他是想看个明白,看看苏轼到底是在哪本书中找到这句话的,难道自己几十年的修为还比不上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何必知道出处!”

苏轼这样的回答惊到了欧阳修,欧阳修也因此断定苏轼的文章必定可以独步天下。

这时的苏轼,信心满满,想要有一番作为。

【2:初入官场显身手】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叫明月送将来。”此时的苏轼刚入官场不久,那时的他是反对王安石的,他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这句诗里“太阳收拾去”,其实可以理解为苏轼想要把那些自己眼中的乱臣给清理了,虽然历经波折,但是苏轼还是信心满满的。

【3:乌台诗案惹风波】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诗词入狱,真是成也诗词,败也诗词。在黑暗的牢房里,苏轼以为自己再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了,“魂飞汤火命如鸡”,苏轼是有些可怜自己的,一颗拳拳报国之心,却是没有用处,到头来恐怕要客死京城。

宋神宗也不是糊涂的君主,虽然他也不喜欢苏轼的恃才放旷,但是忠奸他心中自有定数。再者当时的苏轼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力了,朝廷里也有不少人在帮助他,最终宋神宗还是放了苏轼。

经过乌台诗案,苏轼算是看清楚了,朝廷里恐怕再也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了,与其如此,还不如早日离开,此时的他已经显现出了从未有过的豁达。

【4:一路遭贬到天涯】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乌台诗案结束后,朝廷并没有还苏轼自由身,苏轼自请外放,离开了京城,他也知道自己在京城有太多的政敌,自己的性格也不适合在京城生活。

可是他又怎么能料到,就是离开京城,他也无法逃脱官场的纠纷。还没等苏轼屁股坐热,就一道又一道贬谪的圣旨来了,苏轼是一路遭贬。最后一直去了海南。

离开京城,苏轼算是亲眼看到了天下百姓的生活,他看到了王安石的青苗法等,对百姓的生活是很有帮助的,此时的他意识到自己错了,开始支持王安石的变法。只可惜此时政坛上占了上风的是司马光等守旧派,不支持变法,苏轼算是又树立了不少政敌。

经历了这么多,苏轼自己的立场也是反复变化,最终苏轼明白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此时的他,也不想再去管什么了,真的是一个豁达的老者。

苏轼的豁达也许是被生活一步步逼出来的,但久而久之,也是自己通过生活和思考内化成骨子里的豁达。

苏轼生平简介及一生经历概括500字3篇

1、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一.个人简介自我介绍300字左右【汇总】

二.2022父亲节是哪一天第几个星期天 父亲节的起源与由来简介

三.士官个人三等功事迹自述简介二篇

四.最美优秀青年教师事迹材料简介二篇

五.爱莲说作者简介 爱莲说的主要内容概括

六.2022年世界粮食日是哪天 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简介

七.职工最美家庭主要事迹简介【汇总】

八.大年初三的这些习俗你知道几个 大年初三习俗简介

九.优秀员工主要事迹简介模板八篇

十.学习黄大年教授事迹简介心得体会2篇


3、名动京师。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