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好家庭申报材料

时间:2021-04-17 06:41:50 华夏高考网

五好家庭申报材料一

王小华,女,四川梓潼县人,生于1978年6月,高中文化,现居梓潼县仙峰乡飞燕村。结婚后的第二年,丈夫因病突然离世,给她丢下不到1岁的儿子和3位老人,抚养儿子、赡养老人的重担全部落到了她那柔弱的肩上。年轻丧夫,家境贫寒,媒婆踏破门槛,她却心如磐石,不弃不离。在公公、公婆的苦心劝说,她提出了再嫁条件:必须带上儿子和公公、公婆一起出嫁。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孝老爱亲”传统美德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彰显,她的事迹引起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绵阳日报》、《绵阳晚报》、绵阳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先后对她的事迹作了报道。2013年,她荣获梓潼县首届“十佳道德模范”提名奖;被绵阳市妇联表彰为绵阳市“十佳母亲”。经公众平面媒体和网络投票,高票当选为绵阳市2013年度“感动绵阳?十大人物”。

2000年,王小华从仙峰乡甘滋村嫁到飞燕村,夫妻二人相亲相爱、互敬如宾。结婚第二年,小两口有了爱情的结晶。丈夫是独生子,儿子的到来,更增加了这个家庭的喜气,一家人其乐融融,和谐幸福。

然而,就在孩子出世后七个月,丈夫突发心肌梗塞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就匆匆离去,这个幸福之家的顶梁柱轰然坍塌。呦呦待哺的儿子听着她那撕心裂肺的哭声,惊恐的望着泪流满面的母亲。王小华强咽泪水,想起丈夫对自己的爱,忆起公婆对自己的好,她思来想去,决定不离开这个家。从此,她成了这个家庭的顶梁柱:起早贪黑,忙里忙外,春播秋收,默无声息。既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子,又任劳任怨地赡养年事已高的公婆和86岁的婆婆。

时间能够抹去伤痛,丈夫离世三年来,王小华就这样硬是把这个濒临破碎的家支撑了下来。公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一次又一次地劝她改嫁。可王小华坚决不同意:“我改嫁了可你们怎么办?谁来照顾你们?”公婆只好含泪作罢。

2003年,公婆不忍心再拖累王小华,再一次提出让她改嫁,并请来村民帮忙劝说,村妇代会主任也几次到家中做思想工作。已“守孝道”3年的她觉得乡亲们说得也有一些道理,便勉强答应改嫁,但提出始终不离开公公、公婆。

后经村里人介绍,王小华与本县小垭乡的冯兵先再结“连理”。按照农村传统风俗,王小华应该嫁到冯兵先的家中,但为了坚守赡养公婆的承诺,王小华和冯兵先把重组的新家安在了飞燕村,继续和前夫的父母生活在一起。村民们看到这一幕直称赞:“冯兵先能取到这样的媳妇,是他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2004年,冯兵先外出打工,而她却“留守”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2008年,王小华再婚后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女儿,一家人喜忧参半。本来就很拮据的家庭,一下又添两张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恰恰当年5月12日又发生了汶川特大地震,她家的房屋垮了,一家7口没有个栖身之所。

2009年,在当地政府和县妇联的帮助下,她家重建了房屋,但也欠下了不菲的借款。2010年,公公因脑溢血引起中风,瘫痪在床,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刷牙、洗脸、上厕所都得靠人料理。为及早治好公公的病,她背着公公四处求医,崎岖的山路上留下了她那艰难而沉重的步履。听说中医治这种病效果好,她又背着公公到县城中医院治病,一个月下来又花去一万多元,旧账没还又添新债。

梅黄却遭连夜雨,行船又遇打头风。丈夫考虑到妻子的身体吃不消,于是返回家里同妻子一起照顾公公。没想到的是冯兵先又检查出来患上了“尘肺病”。医生说是这种病目前根治不了,只能靠调养,而且不能干体力活。公公的病没有治好,丈夫的身体又垮了。命运给她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厄运再一次摆到了王小华的面前。可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她反而显得十分淡定:“再苦再累也不能让这个家散了”。

凌晨6点起床,生火煮饭、侍候公公吃药、洗漱和上厕所,洗碗、喂猪;7点30分至13点,耕田耙地、田间劳作;下午2点吃完午饭后又出门劳动;天黑回家,煮饭,煎药,给公公喂饭喂药;晚上12点以前睡觉,这就是王小华一天的作息时间表。丈夫虽然患病,但他也早早起床,干些喂鸡、端饭、扫地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平日里,王小华家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肉,鸡蛋从来舍不得吃,拿去卖些钱给公公、丈夫看病,米饭、泡菜是她和丈夫最“喜欢”的饭菜。已经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和上幼儿园的两个小女儿,加上年过六旬的公公、婆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那五亩多包产地。

经过王小华几年的悉心照顾,公公的病情现在好转了许多,为了让公公自己能够多活动活动筋骨,她将攒下来的钱,再东拼西凑给公公买了一个二手轮椅,让老人常常到户外转一转、看一看,呼吸些新鲜空气。

王小华家庭的困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每值收获季节,县妇联和当地党团组织都要组织助耕队,帮助她家抢种抢收,这也让王小华一家感到无比温暖。

“再重的担子,笑着也是扛,哭着也是扛。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面临逆境,只要夫妻风雨同舟,再苦的日子我都觉得都是一种幸福!”她总是这样安慰自己和丈夫。

王小华,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没有惊人的壮举,但她却用行动默默无闻地对“孝老爱亲”作了最完整地诠释!

五好家庭申报材料二

车站社区杨宝珍同志有一个和睦和谐,相敬相爱的家庭。夫妻结婚30多年以来相敬如宾,孝敬老人,善待邻里,她与爱人物质生活追求淡泊,不摆阔气,从不浪费,提倡节约,精打细算,用之有度,是一个和睦的四口之家。

一、孝敬老人,家庭和睦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他们家中同样表现得更细致入微。6年前婆婆患上脑萎缩症,“刚刚查出病情的时候,婆婆那时已经比较严重了,什么都干不了”,为了让老人好好休养,一日三餐她变着花样的做,她怕婆婆走路滑倒,就每顿饭都做好给老人端到床前喂到嘴里。

当老人犯病时,经常会有大小便失禁,常常前脚刚吃了饭,后脚就尿到裤子上,有时候几天不大便,一大便就弄得床上地上到处都是,而她不嫌脏不嫌臭,给老人拆洗被褥,换洗衣服,把婆婆的房间收拾的干干净净,隔三差五就给婆婆洗澡。

93岁高龄的公公颈椎病复发,她每天都要陪着公公去医院检查、做治疗,服侍公公吃药、看吊瓶,回家做好饭伺候公公吃下,凡事亲力亲为,公公逢人就夸“我这媳妇好的很,比亲闺女都要亲”。

二、邻里相帮,发扬风尚

杨宝珍一向乐于助人,与邻居相处十分融洽,从没有与任何一家邻居吵过架,看到别人家要是有了困难,他总是先跑去帮忙,为邻居分忧解难。她常说一个家庭,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依靠共同经营。这种经营不仅是指物质上的,更多的还是强调精神上的,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等,“家和万事兴”,一个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她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

只有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大力宣扬和谐家庭事迹正是希望我们周围触手可及的榜样力量来推动更多的家庭走向和谐。

五好家庭申报材料三

牛青青,2012年7月入职,金刚公司质检一部化验员。2009年,她与公司技术部工作的帅小伙栾斌喜结良缘,夫妻二人相亲相爱,共同打造了一个幸福美满的五好家庭。2010年,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牛青青与老公是公司高学历双职工家庭,他们以华星为家,兢兢业业工作,为公司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华星青年员工作出榜样。

她老公栾经理,刚开始在一区技术部工作,几年后又因金刚子公司金璞建厂工作需要调离原岗位去了淄博,而她因工作因素常年住在娘家,夫妻经常两地奔走,但他们从未想过调离岗位,而是坚守岗位,作出成绩。

她老公与她父母相处的都很好,街坊邻居对他们评价非常高,说他们为人处事相当好。一次,牛青青的妈妈突发阑尾炎,经医生检查需住院治疗,他们便请假轮流照顾,老人身体很快就健康了,为了保证能正常工作,妈妈还担起了照看孩子的责任,他们也担心孩子,因此他们一有时间就陪孩子,教育他如何做人,要懂得“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道理;不满5周岁的儿子偶尔还会帮家里做点家务,一双幼嫩的小手给老人捶捶背、揉揉肩,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点小事,但却她却感到很欣慰!

她婆家中还有年过八旬的奶奶,体弱多病、瘫痪在床,生活早已不能自理,而她的公公早已病逝,几年来一直都是她的婆婆一人照顾奶奶,未曾有过半句怨言。她很心疼婆婆,因此每月都会与老公利用休息的时间带上孩子回家看望两位老人,给奶奶喂药或洗洗衣服,替婆婆料理家务,培他们聊聊天、谈谈心,乖巧的儿子也会唱唱儿歌、跳跳小舞来哄两位老人开心;她说:“只有这一刻,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就很开心了”。有时也因工作因素不能回家,他们都会给老人打电话询问一下两位老人的身体情况,而电话那头的婆婆经常嘘寒问暖、问长问短,尽管话语有些唠叨,但也体会到了长辈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有时也会定时寄点零花钱给她们,并嘱托她们吃好、喝好、保重身体。每逢佳节也会给四位老人买新衣服,双方老人却经常说:“以后不要乱花钱,要勤俭节约……”,“百善,孝为先”终会“家和万事兴”!正是因为他们这样一个家庭谱写出了一曲“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动人乐章。

正是因为二人齐心,才使得家庭和谐幸福;是他们的相互包容、相互支持,才克服生活中所有的困难和艰辛;他们积极努力的工作,为父母带来希望和支柱;因为他们得到了父母全部的理解和支持,才促进二人放下心来,放手工作,不断进步。好一个*的“五好家庭”!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