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动陕西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娄勤俭在报告中指出,决胜全面小康、奋力追赶超越,必须把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作为战略任务,统筹施策、精准发力,走出一条贯彻中央要求、遵循客观规律、具有陕西特色的发展之路。
培育新动能
娄勤俭强调,动能强劲,才能行稳致远。要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以“四化同步”发展为方向,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省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
紧扣主导产业提质扩能。大力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依靠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提升能源化工产业,深入推进“三个转化”,加快煤油共炼、煤炭分质利用等关键技术创新示范和高端精细化工产品研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做强装备制造产业,落实中国制造2025陕西行动计划,加快形成汽车、航空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等产业集群。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核心技术突破,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加快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促进有色冶金、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纺织轻工等产业创新发展。
围绕创新链条兴业释能。将技术平台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聚合各种创新资源,构建科研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依托国家航空航天动力研究院发展航空航天产业,推进富平-阎良一体化,提升航空航天技术民用化水平。依托精密机械、微特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领域优势,聚合发展机器人产业。依托平板显示基板玻璃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光电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发展光电产业。依托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发展增材制造产业,推进3D打印在多领域示范应用。依托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发展精准医疗产业,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立足优势领域挖潜蓄能。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保持科技创新领先地位,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微电子、通信、重大装备、航空航天、石油开采等领域科技攻关。发挥学科优势,瞄准新材料、新能源、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等产业发展前沿前瞻部署,形成更多面向市场的原创性成果。发挥科技门类齐全、技术领先优势,加强系统集成,突破重大颠覆性技术,努力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发挥高校和院所优势,加快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支持两院院士与企业、高校共建实验室,集聚先进技术、管理、人才,促进科技与产业、技术与服务有机融合。推广完善“一院一所”创新模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紧贴市场需求增效补能。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创造新供给、带动新需求,着力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效益。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行动计划,做大做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实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计划,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新经济新业态壮大计划,发展数字经济、分享经济、平台经济、体验经济,推动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服务创新和跨界融合。实施信息化助推计划,发展互联网内容产业与动漫产业,完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构筑新高地
娄勤俭强调,占据高地,才能赢得主动。要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层次推进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加快建设资源配置能力强、体制机制活、服务效能高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打造“一带一路”核心区。用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丝博会暨西洽会等平台,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依托承东启西、联南贯北的区位优势,打造陆路、空中、信息、管道立体丝绸之路,建设“一带一路”交通商贸中心。拓展提升国际港务区功能,系统发展物联网和现代综合交通物流体系,建设“一带一路”核心物流枢纽。强化专业化集群化精准招商,鼓励更多省内企业“走出去”拓展优势产业,建好中俄、中哈等经济合作园区,建设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国际产能合作中心。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教育、科研等领域合作,建设创新资源共享协作与高效利用的科教中心。发挥古丝绸之路起点优势,深化文化、旅游等合作,建设国际一流文化旅游中心。大力发展现代金融,吸引境外知名金融机构来陕设立分支机构,扩大离岸金融、能源金融等领域开放合作,建设“一带一路”区域性金融中心。
打造高水平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落实可复制可推广要求,借鉴、复制、集成先行区成功经验,大胆闯、积极试、自主改。深化投资领域改革,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为主要形式,有序扩大保税物流、融资租赁等领域深度开放。推动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培育贸易新业态、拓展新功能,构建外贸竞争新优势。创新海关监管模式,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实现通关一体化、便利化。
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契机,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为抓手,搭建“军工+”平台,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新格局。依托各类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双向互动。提升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等功能,推动军地共建中试基地和工程中心,增强军民一体化的基础保障和协同应急能力。
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坚持向改革要红利,不折不扣落实中央改革部署,大胆探索自主性改革,力争部分领域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深化“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简政放权,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企业改制上市和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提升陕西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打造区域特色发展引领区。关中要赶超全国工业化进程,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变化,着力满足经济形态和生活方式变革带来的增长需求,壮大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总部经济,促进生产过程全球化。多轴线、多中心、多组团完善大西安规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系统规划和建设关中城市群,创建开放型城市,形成吸引力强的专业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聚集区,以创新引领工业化进程。陕北要加快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基地建设,完善精细化工产业链布局,发展装备制造业,健全现代物流体系,做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壮大金融、信息、广告、咨询、公用事业等新兴服务业。建设现代化工业城市,协调推进工业化进程。陕南要突出绿色循环发展,呼应长江经济带战略,发展特色农业、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建设“秦巴明珠”生态旅游城市,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加速赶上全国工业化进程。
激发新活力
娄勤俭强调,富有活力,才能释放潜能。要以更加主动的态度、更加有效的措施,激发各个方面蕴藏的强大动能,让三秦大地焕发出百舸争流的勃勃生机。
切实增强企业活力。善待各类市场主体,保证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放宽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冻结解决发展过程中各种理解不够、争论不清而积累的问题,了结因政策变化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引导民营企业消除后顾之忧、心无旁骛发展,力争使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0%。用好国家减税降费等政策,打造协调服务、综合服务、金融服务、企业孵化、服务支撑五大平台,培育“参天大树”与“茵茵绿草”共生共济的市场生态。
有效提升县域活力。把产业作为强县兴县的重要支撑,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发展特色,形成一批农业大县、工业强县、旅游名县。把扩权赋能作为强县兴县的重要抓手,扩大县一级自主权,支持有条件的县撤县改区设市。把城镇建设作为强县兴县的重要基础,建设沿黄河、沿汉江生态城镇带和一批特色小镇,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相得益彰的城镇体系,确保全省城镇化率超过60%。
充分激发市场活力。统筹推进商事、投融资、财税、金融、产权等改革,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规范政府行为,精准使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减少政府对市场直接干预,用行政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下硬茬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严厉打击官商勾结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严厉打击“围标”“串标”搞利益输送的行为,营造廉洁高效、公平有序、稳定透明的市场环境。
积极调动人才活力。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健全市场化、社会化人才管理服务体系。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实施人才重点工程和计划,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引进稀缺人才、集聚高端人才。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放宽急需紧缺人才职业资格准入,鼓励人才兼职兼业,促进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共建新生活
娄勤俭强调,生活幸福,才能彰显追求。要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融为一体,使三秦百姓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促进就业增收,让群众生活更宽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去产能”分流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使更多群众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健全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确保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改善基础条件,让群众生活更便利。紧扣市市通高铁目标推进“米”字型高铁网建设,围绕县城通高速目标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城际铁路、地铁等建设,提高航空枢纽地位和综合运输能力,下大气力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升农村道路通行能力,确保城乡居民安全便捷畅通出行。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合理规划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惠及更多群众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城市坚强电网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气化陕西”建设,推动集中供水工程和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
营造宜居环境,让群众生活更舒适。加强城市空间设计,搞好风道建设和公共设施配套,有序疏解大中城市过密的建筑和人口,以资金换空间、用空间增绿色。新城区建设要把宜居作为首要因素,做到街区间有绿地、组团间有公园。城市周边、城市各板块之间要规划建设绿化带,每个城市要建设绿地、湿地公园。坚持城乡一体化规划,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让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美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解决难点问题,让群众生活更舒心。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高等学校“四个一流”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加快健康陕西建设,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广县镇医疗服务一体化、医疗集团、医联体等模式。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办好第十四届全运会。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织牢织密群众幸福生活的网底。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和恐怖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全力脱贫攻坚,让群众生活更自尊。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扎实落实中央“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用绣花的功夫推进精准脱贫,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任务。因地制宜推广“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实施生态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完善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扶贫等措施,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把每一名贫困群众都纳入帮扶体系。深入实施陕甘宁、川陕革命老区振兴计划,加快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步伐。夯实“五级书记”抓脱贫责任,坚持贫困县区不摘帽子党政正职不挪位子,积极引导贫困地区的能人致富带富,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热情。易地搬迁是推进脱贫攻坚的有效举措,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抓手,必须立足实际、分类施策。在秦巴山区、白于山区,要加大易地搬迁力度,帮助群众“挪穷窝”“斩穷根”,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要把易地搬迁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结合起来,引导群众向特色小镇、旅游景点聚集。在关中等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要遵循发展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就地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彰显新形象
娄勤俭强调,形象良好,才能凝聚合力。要坚持人文、社会、生态并重,全面展示陕西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的形象。
展现意气风发、自信自强的陕西人风采。培育和践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阳光的、美好的、高尚的思想更好润育人们心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时代楷模”“三秦楷模”“陕西好人”等示范带动作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凡人善举,推进移风易俗,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强化历史厚重、人文璀璨的文化风尚。加强炎黄、周礼、秦汉、盛唐等文化发掘和研究,加大历史遗址和文物保护利用力度,守护好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在延续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启迪思想、滋养精神。讲好守护根脉、传承文明的历史故事,理想如炽、信念如铁的革命故事,革故鼎新、开放共赢的发展故事。巩固陕西文化大省地位,强化红色文化教育功能,扩大根祖文化、宗教文化、丝路文化等影响力,培育更多大师级文艺领军人物,创造更多有世界影响力的高峰之作。
形成尊法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风气。以提高立法质量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搞好重点领域立法,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以推进依法行政为重点建设法治政府,完善依法决策机制,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为重点推进公正司法,支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以增强实效为重点推进全民普法,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以强化基层为重点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建设文明有序、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以加快西咸融合为切入点,把“大西安”建设成人文特色鲜明、生活现代时尚、发展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把宝鸡建成关天接壤地区的中心城市,把铜川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把渭南建成具有山水灵气的陕西东大门,把延安建成人们心目中更美好的革命圣地,把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把汉中建成生态文化旅游城市,把安康建成休闲养生的“秦巴明珠”,把商洛建成山水生态优美的西安“后花园”,把杨凌建成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把韩城建成黄河沿岸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加强精细化、人性化管理,用*引领文明、用建筑风格提升品位、用人文精神塑造气质、用良好生态增添魅力、用有序管理改善环境。
凸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自然风光。强化生态建设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深入推进以“护山、治水、育林、养田、蓄湖”为主要内容的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以秦岭、桥山为重点加强山体保护,严格控制开发强度,搞好植被恢复。深入实施关中园林化、陕北大绿化、陕南森林化战略,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城市增绿等工程,确保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45%。建立土壤环境监测、防控和治理体系,大力推行保护性耕作,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和废弃化工场地治理。坚持柔性治水,推动治水理念由单一防水向防用结合转变、治水方式由工程治理向生态修复转变。加强关中水系构建和黄河西岸生态整治,加强渭河、汉江、丹江、延河、无定河等重点江河治理,推进东庄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建成引汉济渭及配套工程,加快昆明池、?陂湖、卤阳湖等湖泊恢复,恢复保护建设百万亩湿地,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盛景,系统构建河湖库联通互济的有机水系,实现水润三秦、水美三秦、水富三秦。要铁腕治污降霾,强化“不要污染的GDP”导向,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夯实属地监管、行业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组合拳,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让群众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享受到更多的蓝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