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解读提案(二)

时间:2021-10-03 15:00:50 华夏高考网

二、明确奋斗目标,把握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推进“三区”建设的关键一年。尽管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仍然复杂严峻,但新的有利支撑和积极因素也在逐渐增多。我们将坚持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和省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坚持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的战略任务,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着力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确保经济提质增效、社会和谐稳定。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0.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0万人次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需要说明的是,今年适度下调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预期指标增幅,继续保持价格调控、城乡居民收入、就业等民生指标相对稳定,体现了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符合我省发展的客观实际,有利于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引导到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上来。

实现上述目标要求,需要我们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吃透精神、把握关键。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就是要充分认识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以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充分看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中央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效应不断释放,支持藏区跨越发展和集中连片地区扶贫攻坚的力度加大,特别是从战略层面做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支持1亿左右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实现城镇化战略决策的两大历史新机遇,进一步加强战略谋划,创新工作举措,扬长补短,奋发有为,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局面。吃透精神、把握关键,就是要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追赶跨越、缩小差距不懈怠,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把握发展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必然趋势,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把握生态在全局工作中的战略地位,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和环境整治,进一步巩固生态安全屏障;把握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的根本目标,优先保障基本民生,切实关注热点民生,坚实改革发展稳定的群众基础;把握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共同营造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我们将在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提质增效、和谐稳定的基础上,努力走出一条资源富集、生态脆弱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三、注重提质增效,奋力打造青海经济升级版

实施创建全国循环经济先行区行动方案,着力改善区域发展条件,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水平,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推进新型城镇化释放内需潜力,努力在新一轮调整变革中抢占先机。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把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作为发挥投资拉动作用、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加快发展现代交通。实施道路通畅工程,建设覆盖全省城镇、延伸乡村、内外畅通的公路运输体系。重点完善东部城市群公路网络,启动建设沿黄公路,推进北连河西走廊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实施青南地区高速公路项目,实现玉树州基本通高速化公路。建设黄河水运工程。全面建成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和西宁站改工程,使我省进入高铁时代。打通关角隧道,提速青藏线。加快建设格敦铁路,开工建设格库铁路,启动鱼卡至一里坪等两条地方铁路,推进西成、格成铁路前期工作。实现德令哈机场通航,花土沟机场试飞,加快果洛、祁连机场建设进度。推进格尔木机场二期扩建和青海湖机场前期工作。增辟西宁、玉树机场国内外客货运航线,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400万人次。强化能源资源保障。坚持水光火并举、电源电网同步,加快水电站、光伏电站、火电厂建设进度,实施电网延伸工程,推进果洛、玉树网外6县联网工程,总体实现国家电网全覆盖。推行地质勘查新机制,力争在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石墨和金属矿产资源勘查上取得较大进展。增强水利支撑能力。力争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一期全线贯通,石头峡水库具备蓄水条件,尽快让这个全省人民翘首以盼的重大工程发挥效益。加快黄河沿岸水库灌区、蓄积峡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做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整理,力争早日启动东部浅山干旱区水利综合工程。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统筹推进大中小城市和主要城镇道路、地下管网、园林绿化、救灾避险等市政设施建设,推动西宁、海东轨道交通建设进程,尽早解决所有县城污水处理设施配套问题。

(二)加快发展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进一步夯实“三农”工作基础。毫不放松地抓好农牧业这个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和战略产业,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争一产增加值增长5%,推动农牧区发展再上新台阶。努力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技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全面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牧业物质装备水平,促进农牧业十大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稳定粮食生产,种粮补贴每亩再增加25元,推广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等实用技术,支持高产优良品种扩大覆盖面,加快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实施牛羊肉产业发展规划,打造一批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推进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继续打造3?5个现代农业示范精品园区,实现规模、效益、质量新提升。在龙羊峡、李家峡等区域加快打造黄河流域现代冷水渔业产业带。积极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和服务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一体化发展,鼓励大学生村官或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合作社,着力提升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带动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促进一产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继续实施“1020”生态农牧业重大科技支撑工程,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加快县级综合信息服务大厅和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实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与省级平台全面对接。努力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重中之重,点面结合,干在实处,确保年内减贫20万人。坚持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用好集中连片扶贫政策机遇,全面落实国家“扶贫十项重点工作”,构建“四位一体”扶贫大格局。充分发挥县级政府在扶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推行“一县一策”、“一户一式”,做好建档立卡等基础性工作,提高扶贫开发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果洛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大力支持青南、环湖、东部地区从各自实际出发推进扶贫开发,力争在改善发展条件、产业扶贫、促进增收上取得更大进展。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把易地搬迁扶贫与生态保护、退耕还林、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扎实有序稳妥推进。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补齐教育短板,逐步消除家庭贫困代际传递。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工业提质增效升级。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壮大十大工业特色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力争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支持企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完善促进工业增长的政策措施,发挥政府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主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强化水电气运要素保障和金融信贷支持。继续推进千家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启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成长型企业,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引导企业向市场、管理、质量和品牌要效益,进一步巩固企稳回升态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继续实施工业“双百”行动,延伸循环产业链,着力在新材料、新能源、盐湖化工、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快打造产业集群。加强全国重要光伏产业基地和光伏发电基地建设,优化布局,确保新增并网100万千瓦,力争分布式电站建设有较大突破,带动形成完整产业链。支持数控机床、专用汽车等行业扩大规模。持续打造高原千万吨级油气基地。推动食品饮料、特色纺织、生物制品等轻工业加快发展,制定促进虫草、玉石、唐卡等独特资源和产品高端化、基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多措并举化解产能过剩。认真贯彻国家化解产能过剩的部署,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通过股权并购、资产重组等方式优化结构,提高电解铝、水泥、铁合金等产业集中度,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力争年内淘汰32.5标号水泥50%的产能,铁合金产业集中度达到90%,电解铝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70%。着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加强公共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园区和基地的产业支撑能力,加快建设15个重大产业基地,启动节能环保和信息产业园建设。注重错位发展、产城融合,打造10个中小企业集中区和2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力争一年上一个新台阶,三年形成多个增长极。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资本紧密融合,继续实施“123”科技支撑工程,以100个重大技术进步项目为龙头,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同时带动招商引资模式创新,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积极培育和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着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力争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7%。

(四)拓展服务业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把服务业作为扩内需、调结构的新引擎,推动十大服务业加快发展,形成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牧业深度融合、相互支撑的新格局。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着力增强消费拉动作用。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优化市场消费环境。调整完善财政资金支持扩大消费的政策,制定消费带动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扶持成长性消费品企业,扩大节能环保产品、信息产品、新能源汽车等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温升级。力争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加快建设高原旅游名省。深度开发生态、休闲、体育、文化等复合型产品和冬春季旅游市场,培育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旅游业态,促进旅游业由数量推动向质量提升转变。加快重点景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建立西宁游客集散中心,两年内再创建3个5A级景区。力争全年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00亿元。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以构建大流通体系为目标,完善促进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西宁市成为国家共同配送试点城市,加快建设海东青藏高原东部国际物流商贸中心,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物流企业。完善城乡物流网络,新建一批规范化商品物流配送和商贸中心,两年内农家店覆盖所有乡镇和85%的行政村。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实施“宽带青海”战略行动,加快三网融合和光纤入户步伐,扩大城市4G网络覆盖面,建设智慧城市。出台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和网络购物平台建设。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支持开发公益性信息资源。力争信息产业投资达到100亿元,信息消费达到140亿元,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村通宽带。促进中介服务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知识产权、咨询评估、会计事务、人力资源、律师等中介服务,建立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制度,培育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公平竞争、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市场体系。

(五)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牢牢把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传承文化的方向,坚持城乡互动、区域协调、创新体制、集约发展、体现特色的原则,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引领下,积极稳妥、有力有序推进城镇化。有序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有序放开西宁市户籍限制,着力提高高校、职校毕业生和技工等常住人口的城镇落户率。完善转移人口养老、医疗、教育等保障办法,做好异地衔接。围绕解决“四个一部分人”的问题,对近三年已转为城镇户口的78万人,进一步细化分类,完善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牧民既能进得来、又能留得住、更能发展好。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统筹推动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城镇合理布局、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连接中心城市、新兴城市和重点城镇的交通、能源和信息通道。推进东部城市群建设,增强西宁中心城市的支撑力和影响力,提升海东、格尔木、德令哈、玉树等区域中心城市的承载力和发展力。支持有条件的县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为撤县设市打好基础。集中打造一批美丽城镇。坚持连片式与串联式、卫星式发展并举,注重体现时代风貌、历史记忆、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分年度在县城和重点旅游交通沿线,集中打造80个生态环保、设施配套、宜居宜业的美丽城镇,努力彰显独特魅力。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以党政军企共建为基础,整合相关项目和资金,统筹住房建设、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巩固已有成果,每年打造300个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力争到2020年美丽乡村实现全覆盖。进一步带动区域协调和集约发展。建立完善与主体功能区定位相一致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着力打造东部城市群和海西城乡一体化先行区,促进青南和环湖地区生态与生计共进,努力实现“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目标。坚守耕地数量和质量双红线,严格保护湟水流域和黄河谷地的优良耕地,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上,我们决心充分依靠全省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科学谋划,顺势而为,努力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