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二胎产假国家规定,广东二胎产假多少天

时间:2022-03-23 05:44:51 华夏高考网


广东计生新政出炉晚育独生子女母亲少了20天产假

在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订时,就明确了取消晚婚晚育假及独生子女假期。还规定符合法律、法规生育子女的夫妻,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广东要落地怎么延长?答案是30天的奖励假。

这意味着一对夫妻从结婚到生育一孩、二孩时,所能享受到的法定假期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其中晚婚假取消后,晚婚族的法定婚假将从13天缩减成3天。夫妻双方各损失10天假期。

晚婚假

晚婚人士13天假变3天

根据国家、广东省此前的假期相关规定,广东省的婚假构成为婚假3天+晚婚假10天共13天。

旧版政策中明确规定,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男年满二十五周岁、女年满二十三周岁的初婚为晚婚。符合晚婚年龄的夫妇,可以在法定三天婚假的基础上增加婚假天数。双方达到双方享受,一方达到一方享受。增加的婚假工资、奖金照发,晚育假期的工资、奖金照发,其奖金金额由享受者所在单位自行规定,但其奖金金额不得少于同时期同类人员的平均奖,并且不影响到其他奖金,如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等。

产假

男性增5天陪护假

新条例修改了与“全面两孩”政策不协调的奖励规定,取消晚婚晚育假,将原来的独生子女母亲产假调整为奖励假30天。这意味着凡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不论是生育一孩、还是二孩,以及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再生育的,都可以享受增加30天产假的优待;同时,丈夫的陪产假从10天增加到15天。

这意味着在取消晚婚假的同时,将原来独生子女父母的产假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当爸爸的男同胞们能多获得5天带薪休假时间。但母亲一方的自愿生育独生子女假35天,以及晚育假15天都将取消,两相比较,母亲一方将减少产假20天时间。

现阶段的产假是这么放的。根据现行版本(明年1月1日按新规)《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五款规定:“产妇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35日的产假;男方享受10日的看护假。产假、看护假期间,照发工资,不影响福利待遇和全勤评奖”。

老版本产假构成中包括基本产假98天,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生育时遇有难产的(如剖腹产、Ⅲ度会阴破裂者),可增加产假30天;怀孕不满四个月流产的,根据医务部门的意见,给予15天至30天的产假;怀孕四个月以上(含四个月)流产的,给予42天产假;自愿生育独生子女的,增加35天(这个假明天之后就没有了);晚育的,增加15天(这个假明天之后同样没有了)。

考虑到目前广州的女职工、女白领们几乎都属于晚育的范畴,按顺产计算,新规实施之前能够享受到148天的产假,在新规实施之后将浓缩到128天。当然,现在可以生二孩了,这128天的产假理论上是可以双倍的。

相关内容》》》

现行条例下,深圳产假最高达178天

深圳此前增加的产假还有没有?

新版《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取消晚婚晚育假,将原来的独生子女母亲产假调整为奖励假30天。此前,女性产假一般为98天基本产假+35天独生子女假+15天晚育假=148天。调整后是98天基本产假+30天计生奖励(即二孩以内)假=128天。

但《深圳经济特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职工实行晚育并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除按国家、广东省有关规定享受假期优待外,女方增加产假15天。也就是说,深圳有148+15=163天产假。如果是难产,还可以再增加15天,也就是178天。新版《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出台,深圳此前增加的15天产假还有没有?南都记者了解到,这需要深圳人大常委会对《深圳经济特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进行修订后才能确定。

二宝才出生政策就来了,会不会被罚?

省卫计委:属违法行为,由相关部门处理

全面二孩落地,有人欢喜有人忧。“孩子刚刚出生没多久,全面二孩政策就来了,我们这种情况到底还会不会被罚款啊?”这是东莞的朱女士现在最忧心的问题。

朱女士今年26岁,去年12月底,她意外怀上了二胎。“第一个孩子才两岁,我也没来得及考虑要不要生二胎,但是,他突然来了,让我们也措手不及。”朱女士说,刚发现怀上二胎的时候,全家人都很纠结,到底要不要生,“我们不符合二孩政策,如果生下来,上户口就比较麻烦,就算上了户口也要交近30万元的社会抚养费,这笔钱对于我们普通家庭来说难以承受。”

犹豫许久,国家全面二孩放开的风声吹起来,朱女士一家抱着侥幸心理,决定留下这个宝宝。

8月,朱女士的二宝出生了,没过多久,国家政策明确,全面放开二孩。朱女士也很无奈,“孩子户口一直没上,我们交不起这笔社会抚养费,也只能再等等。”

广东二孩全面落地后,朱女士最关心今年新政实施前生育的二孩到底会不会被罚,“国家都放开二孩了,我们就是差几个月。”朱女士希望,尽管罚也希望能够从轻。

广东省卫计委有关负责人回应,对于新条例实施前抢生二孩的,按照法律法规属违法行为。按照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对已经作出处理的不再改变;对尚未作出处理的,由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