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时间:2023-10-09 06:03:50 华夏高考网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实大家都很好奇各个省份当地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特色,小编整理了鹰潭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供大家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鹰潭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一、鹰潭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

畲族风情

据史料记载,畲族的开山始祖叫“盘瓠”。因战功卓著而成为传说中上古“五帝”之一帝告的驸马,后移居山林,刀耕火种,繁衍后代,面发展成为现在的畲族。

据说,盘瓠原是一颗天星,后降于人世,投身帝告高辛氏皇后刘氏的耳内,皇后患耳疾长达三年,太医从其耳内取出一条小金虫,如蚕茧,十分美丽,皇后非常喜欢,令人装在瓠内,将盘盖着。养育了一年,金虫逐渐长大,变成一条狗,毛色花艳,非常贤能可爱,皇后便 赐名“盘瓠”。

不久以后,北方燕王为霸入侵,高辛帝征代不克,便下旨招募勇士:若能战败燕王,分国共治,并赐第三宫女为妻。盘瓠揭榜请战,高辛帝批准后,盘瓠便洋过海,七日七夜,随波爱浪,终至燕王殿前,会集百僚,欢乐饮宴,直到燕王沉醉,盘瓠取下燕王首级,夺回被侵疆土,凯旋而回,受到高辛帝的热烈欢迎,并下诏,抬盘瓠为驸马。婚 后的盘瓠不习惯中原,特别是宫廷的生活,便向皇帝请求隐居山林,帝告恩准。这样,盘瓠就带着妻子离开宫廷,开始了新的山林生活,离开时,帝告敕赐盘瓠金精银精大夫,食邑千户,侯封一品,送入会稽山七贤洞,永为乐人,还诏天下就皇粮国税问题,对畲民实行“过关无税,过渡无钱”的优待;划定畲民“刀耕火种”的山界;规定军民不得侵扰,否则“即当部罚”。据《祖图》和《狗王歌》记载,盘瓠后生三子一女,由皇帝赐姓,分别姓盘、蓝、雷、钟。《狗王歌》唱到:“皇帝将儿安姓名,安姓天下伟古今......大子盘装(指出生时用盘子装装)称‘盘’姓,二子蓝装就姓‘蓝’。......皇未开口雷先响,就将三字安姓‘雷’。龙犬又生女一宫,年丁十似花红,招得官司兵为夫妇,女婿名字本姓‘钟’......”据说这就是畲族人姓氏的由来。在龙虎山一带的畲族人中,以“蓝”、“雷”二姓为主。

盘瓠作为远古畲族始祖,又与帝皇有密切关系,成为活动于会稽山一带的氏族首领。这个氏族部落以狩猎、游垦为生,是一支粗犷剽悍、骁勇善战的族群。由于盘瓠机智勇敢,功绩盖世,因而赢得了古代各族人民的敬仰,所以,有关盘瓠的神话传说在我国南方流行也特别广。三国时,徐整作《三五历记》,就写了吸收盘瓠入汉族的神话。盘瓠不仅成了开天辟地的盘古氏,而且成了汉族在内的许多民族的英雄和始祖。 

龙虎山畲族原本不居于龙虎山,是由于历史原因而迁移到此的。据记载,他们最早居于南京,后迁入潮州,因战乱移居龙虎山等地。《狗王歌》中记载:“南京路上祭祖坟,进出蓝、雷贤子孙。就内人多难罗衣,好入潮州广东村,好入潮州。”这就充分说明畲族人迁移路线是由南京下潮州,后入闽、赣。另外鹰潭市畲族人之间交谈的语言和客家方言极为近似,这也是他们来自潮州,福建附近的佐证之一。

畲族人居住龙虎山,繁衍生息,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形成了淳朴的民族风俗。畲族人舞蹈独树一帜。逢年过节或有客人时,畲族小伙子和姑娘就会跳起畲族的“马灯舞”来欢迎你,舞曲欢畅,节奏欢快,会使客人情不自禁的想加入舞者这中,这就是畲族舞蹈的迷人之处。现在畲族中淬着4000多首动人的山歌,特别是畲族人民用茶来招待客人时唱的请茶山歌,真可以把客人唱得如痴如醉,如饮美酒。

婚俗表演

龙虎山的历史非常悠久,民间的风俗习惯也非常丰富多彩。娶亲嫁女的“婚俗”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习俗之一。为了展示这一风俗,这里经常举行龙虎山婚俗表演,表演由轿夫、串堂锣鼓乐手、“新娘”、“媒婆”、司仪和由游客担任的“新郎”组成。当我们中的哪 个男同胞接受了“新娘”的传情绣球,便成了“郎君”。然后“夫妻”双双坐入古色古香的花轿,由花枝招展的媒婆引路,串堂锣鼓队紧随其后,吹吹打打在村内热热闹闹的巡游一圈,便在“新房”门庭前落轿,由司仪主持“婚礼”。先是进行“退轿煞”,司仪左手抓鸡,右手拿菜刀,一边在轿门上折打“祛邪”,一边唱口彩;然后“新人”下轿跨过放在地上的米筛、麻袋,象征夫妻将来生下好的后代,且代代相传;再由媒婆将新人引入厅堂落座,出谜语考新郎,答对了就拜天地,喝交杯酒,过独木桥,入“洞房”。其实,龙虎山民间的婚俗程序很多,寓意也很丰富,这只是其中最热闹的一部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也来当一回“新郎”,体会一下其中的情趣。 

悬棺表演

龙虎山不仅风光秀丽,龙虎山的崖墓更是中国一绝。崖墓葬是古越、僚人特有的一种丧葬形式,也是我国多种葬法中最古老、最特别的一种丧葬形式。

古人经受了太多的战争和灾害之苦,梦寐以求的就是宁静和太平,先辈的遗愿选择了将祖先安葬于凌空绝壁之上的崖葬,让祖先在一个青山环抱、碧水环绕、宁静幽美的环境中得到永远安息。当时的人坚信:"弥高者以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报",他们就把祖先的棺椁抬上溪流边陡峭的绝壁,放置在几乎与水面垂直的天然岩洞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特的悬棺景观。

龙虎山崖墓数以百计,全部镶嵌在仙水岩一带的悬崖峭壁之上。仙水岩诸峰峭拔陡险,岩壁光滑平展,岩脚下便是泸溪河,临水悬崖绝壁上市满了各式各样的岩洞,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龙虎山崖墓的基本成因。从泸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隐约望见一个个岩洞口或钉木桩,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处可见。这些崖墓大多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崖墓悬棺,其葬位离水面20-50米以上,高的达300余米。在大片岩壁上,洞穴星罗棋布,星星点点,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数以百计。因这些洞穴高不可攀,无人入内,其中所藏之物,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

一九七八年,江西省的考古工作者第一次对仙水岩的崖墓悬棺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遗物。其中墓葬人骨架16副,陶器、原始青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纺织品、纺织工具、古乐器等220余件,经测定,发掘的实物距今至少有2100余年。崖墓葬盛行崖洞合葬和群葬。在水岩、仙岩、仙女岩、谷子岩等处,每处都有十几座到数十座不等的崖洞墓。这崖洞墓中,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和联洞群葬等几种类型。其中一崖墓,洞宽50余米,墓室规模巨大,内置十副棺木,显然是大家族几代人的聚葬之所。悬棺棺具有扁圆形、圆筒形、长方形、顶盖式和屋脊形等几种,多用巨木刳割挖空而成,木料多为楠木。随葬品多用仿铜礼器、兵器、陶器、竹木、骨玉和石器等,忌用金属器皿,这是当时生活在彭蠡泽东部水系的干越人的古老葬俗,也是流行于中国长江以南许多省区以及台湾和一些太平洋岛屿的悬棺葬的起源。

仙水岩诸峰峭拔陡险,岩壁光滑平展,岩脚下便是泸溪河。临水悬崖绝壁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岩洞,里面有一百多座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岩墓悬棺,其葬位高度为20至50米。在大片岩壁上,洞穴星罗棋布,从泸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可隐约望见洞口或钉木桩,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处可见。因这些洞穴高不可攀,无人入内,其中所藏之物,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

二、鹰潭城市简介

鹰潭早在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的商代中晚期已成为中国陶瓷生产的一个重要基地(月湖区童家镇角山窑址群的发掘曾在中国考古界引起巨大反响);市境西周以前属《尚书·禹贡》中的扬州之域,春秋为百越之地,战国先属越后属楚,秦时属九江郡。西汉至唐代一直由余汗县(今余干县)管辖(中间曾一度划入晋兴县管辖),唐代称鹰潭坊。唐永泰元年(765年)置贵溪县,鹰潭划为贵溪县辖地。明万历初在鹰潭设巡检司,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鹰潭设司,同治三年(1864年)改设鹰潭镇,直至1956年。1957年1月升格为上饶地区直辖县级镇,1958年4月又降格为贵溪辖县级镇;1960年7月再次升格为上饶地区县级镇,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上饶地区所辖的县级鹰潭市。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省辖市,原县级鹰潭市区域改为市辖月湖区,同时辖贵溪县(1996年撤县设市)、余江县(2018年7月9日余江县更名为余江区)。

三、鹰潭习俗的相关文章分享

1.鹰潭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鹰潭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

2.精选鹰潭人结婚习俗,老鹰潭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