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五个着力点

时间:2021-07-02 00:43:02 华夏高考网

我认为,健康、幸福、品行、学业、个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五个基本要素,是学校教育的五个着力点。

健康第一(生命第一)??

让学生拥有健壮的身体和美好的心灵

健康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洛克)。为此,健康应该摆在学生全面发展的首位。关注健康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义。

健康首先指身体健康,我们学校对儿童的健康肩负应有的责任和使命,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必须以“敬畏生命”的态度关注学生健康,关注学生生命,坚持健康第一。当然,学生身体的养护不只是学校的工作,它更多地应该成为孩子自己的一种自觉行动,为此,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康意识,养成保健习惯,珍惜生命。

健康第一,意味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任何借口、任何理由、任何手段,体罚学生、虐待学生;同样,健康第一也意味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换取任何成绩和荣誉。

健康概念包括安全概念,又高于安全概念。

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只有同时拥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人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美好心灵和健康之情是一切善性和品行之根基,同样,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对知识、能力、人格也有根本性的作用,正如*所指出的:“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为此,他倡导:“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健康第一、生命第一提示着我们,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命,敬畏生命,教师要有生命意识,生命是无价的,人是人世间最可宝贵的,教师一定要善待每个儿童,每个生命。

幸福第二??

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金色童年

追求儿童幸福,让儿童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这是我们学校教育的第二要义。恩格斯指出:“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种天须加以论证的、“颠扑不破的原则”。费尔巴哈曾经也说过:“生活和幸福原本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

童年不幸不仅是个人之不幸,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哀。实际上,童年本来就应当是和欢乐幸福联系在一起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欢乐和幸福是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产和财富。

童年幸福取决于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这种生活质量又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衡量:身心愉悦的程度、内心充实的程度和成就感。身心愉悦意味着心灵的舒展以及身体上的放松和舒适,没有压抑感,没有疲惫感;内心充实意味着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以及有日渐明确的生活目标和学习目标,没有空虚感,没有无聊感;成就感意味着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长的快慰,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像”(肖川)。

反观我们现实的校园生活,是否存在着机械、单调、枯燥、乏味、紧张、焦虑的一面?在我们学校,儿童的人格、个性是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敬重,还是受到不应有的歧视和蔑视?在我们学校,儿童的天资、潜能、兴趣、爱好、专长是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还是受到不屑的忽视和压抑?儿童对校园生活是憧憬,还是逃避?是其乐融融还是忧心仲仲?不久前,北京市教科院“小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课题组专家调查了十几所小学,发现“不爱上学”、“害怕上学”、在学校感到“不快乐”的小学生竟然占半数之多。石家庄师专对石家庄市的538名中小学学生进行的调查也显示:现在,“大部分孩子感觉不到快乐”。两地的调查结果说明,“不快乐的感觉”在中小学学生中确实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本来,学校应是一个学生们向往的地方,而现在,对孩子来说,似乎上学成了人生必经的磨砺。

为了让儿童有个幸福的童年,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三项具体要求: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样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业余爱好);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爱阅读的书籍(包括文艺作品和科技著作)。苏氏说,如果一个学生到了十二、三岁还没在这三个方面显示出明显的倾向,那未教育者就应当为他感到焦虑,坐立不安,必须设法在精神上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以防止他在集体中变成一个默默无闻、毫无个性的“灰溜溜”的人。我们在苏氏三项要求上还要加两项要求:④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位他最敬爱的老师??老师对他像父母般疼爱和偏爱;⑤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群)他最投缘的同学??他们彼此间可以无话不谈。

我们必须从让儿童拥有一个幸福童年的高度重建我们的校园!目前十分迫切的是,切实保证儿童自由活动的时间,创设人性化的校园氛围,提供多样化的活动课程,从而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和幸福,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友爱、互助、真诚等美德。

品行第三??

让学生都成为有教养的人

品行排在第三似乎与常理不通,传统教育强调品行第一,做人第一。而我们却强调健康第一,幸福第二,品行第三。这是因为对儿童(教育)而言,高尚必须以幸福为基础,道德应该从健康、幸福的生活中生长出来,唯其如此,品行才能成为人格的内在组成部分,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向善的力量。相反,若是把品行凌驾于健康、幸福之上,甚至以牺牲健康、幸福为代价突出品行,这样势必导致道德(教育)绝对化、寡头化,道德将成为控制人、窒息人、扼杀人的一种外在的“虚伪”的强制力量,而不是造就人、发展人、成全人的一种内在的真实的解放力量。

道德、品行教育必须植根于儿童真实的生活中,即健康、幸福的生活中,它旨在唤醒、弘扬、生发和不断地提升儿童心中的“向善性”。

“人性向善”不是一个需要去证明的事实,而是一种价值承诺,一种有待实践的理想:是教育信念确立的基础和前提,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原则(肖川)。“人性向善”是说在人性中先验地存在着各种道德的萌芽,正如孟子所指出的,人的内心中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种善端,“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强调指出:“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建设性的和值得信任的”,是“社会性的”而不是反社会的,人在本性上是“积极的、社会化的、朝前发展的、合理和现实的”。为此,道德教育就是要通过启发、唤醒等方式来发掘、弘扬人的潜能中积极的、美好的、建设性的、善良的因素。“如果认为人的内心深处基本上天生是恶的,那么必然意味着压抑性统治、不信任、控制和警戒。”

反观我们现实的学校道德教育,往往把“禁止”、“防堵”,甚至“管、卡、压”作为立足点和基本手段,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个性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过度防范、强制和惩罚,既与道德的真义不符,也与教育的旨趣相悖。对人充满信任,以真诚的态度和胸怀对待我们的学生,即使遭受一些挫折和痛楚,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

坚持人性本善,并努力为儿童创造出健康、幸福的生活环境,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把儿童培养成为有教养的人。

学业第四??

让学生拥有一份成功的学业

把学业成绩排在老四,这在视分数为命根的学校似乎有点不可理喻。但是,学业成绩只有建立在健康、幸福、品行的基础上,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人首先需要健康,然后需要幸福,而我们对人的要求也是,首先做一个有教养的人,然后做一个有出息的人。过份强调学业成绩,把学校教育考试化,把教育对象分数化,会给整个教育带来灾难。半个世纪前,陶行知就曾深刻地指出,分数主义会导致学习赶考化,赶考赶走了时间,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有意义的绚烂多姿的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时代,赶走了对父母的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剩下的只有干巴巴的分数,人被分数剥夺得多么贫困!

我们认为,分数是重要的,对分数的追求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以牺牲儿童的健康、幸福、品行为代价来换起所谓高分。那样不仅得不偿失,也使分数异化,变成毫无价值的东西。

当然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一定要保证让受教育者掌握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对其一生发展具有工具作用与奠基作用的基础知识,要保证人类文明传承的核心要求能够落实在绝大多数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之中。

分数仅仅是学业成绩的一个反映(指标),它不能等同于学业成绩,学业成绩应该反映学生的整体学力状况。学力就其内在组成部分而言,包括基础性学力:知识、技能;发展性学力:阅读、思考、想象、运算、表达;创造性学力:质疑、批判、发现、组织、应用。学力就其广义而言,包括操作性学力:知识、方法、能力;动力性学力: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目的;调控性学力:元认知、学习策略、需要

学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态度,只有能够自主学习并乐于自主学习的人,才能永远拥有一份成功的学业。

个性第五??

让学生成为个性丰富的人

这里所谓的个性是就其狭义??独特性而言的,主要指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专长等,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爱,有自己的特长,进而有自己的绝招、绝活,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个人感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意义、有实力、有地位、不可替代,从而积极乐观地、自尊自强地生活着;而且也会使学校进而使社会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个性排在学业之后,那是因为学业意味着全面性和基础性,是国家面向全体学生设置的统一课程,任何一个学生都必须首先在这些基础性必修课程上有所用功,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个性专长。学生个性专长的培养有赖于学校的教育资源及其发掘和开发。学校必须从丰富学生个性的高度构建校本课程。

以上排序只是观念上的价值导向,而不是实践上的实施步骤。另外,这五个方面本身也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关系,对它们的认识和实践不能纯粹化、绝对化。

全面发展教育应当是把健康、幸福、品行、学业、个性融合起来,使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是基础,是出发点,整体是目标,是落脚点。

(文章源于余文森的博客,向作者致谢!)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生命教育]

新生命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新生命教育的原则和课程样态

生命叙事的诗、思、史

新生命教育宣言: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生命叙事:新教育人的行走方式

基于新教育的教师生命叙事个案研究

生命叙事??生命的姿态与精神的出路

如何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为每一天注入生命源泉

教育的目的:生命生活生长

让生命幸福完整

生命叙事的体裁与风格

新教育的生命叙事课程

如何缔造一间完美的教室?

新教育是什么?

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

新教育对研发卓越课程有着怎样的思考?

发现电影中的生命镜像

用生命歌唱

寻找生命的红杉林

?时光以光

新教育学校文化表现在哪些地方?学校如何把新教育之魂“活出来”?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

她缘何成为“全球教师奖”唯一入围的中国教师?

让生命一路芬芳

忘掉分数,留下人,培育人,成就人

世界看我时,枝头总有花开

新教育,新生命,新北川??来自北川新教育实验区的报告

交给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东西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