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社区燃眉之急让大学生接地气 青岛打造青少年社工实践基地

时间:2021-08-17 01:13:23 华夏高考网

“感谢团市委为我提供的机会,因为在社区青少年社工实践基地3个多月的实习经历,已经有几家专业社工机构向我提出了邀约,希望我毕业后去他们的机构工作。”在团青岛市委举办的一次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培训交流中,青岛科技大学社工专业大四学生丁洋和大家分享了她的收获。

丁洋口中的青少年社工实践基地,是团青岛市委在培养青少年事务社工专业人才工作中的一项创新举措。自起,团青岛市委先后依托青岛大学等4所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建立青少年社工人才培训基地和专家库;同时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全市青少年社会工作者走进高校或者就近在本区市接受社工政策法规、职业伦理、专业理论、实务技能、社工职业资格考试辅导等培训。截至今年11月底,已培训青少年社工及志愿者1100余人。

为什么想到培育社工人才?用团青岛市北区委书记刘婧的话说,这跟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现状有关。以市北区为例,该区地域跨度较大,人口密集且复杂,辖区内闲散、有不良行为以及社区服刑青少年数量较多,而青少年社工严重不足。

“原来一直苦于找不到好的师资,团市委充分整合高校资源,为我们开展社工培训提供了及时有力的专业支持。通过轮训,青少年社工都基本能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为青少年提供服务。”据她介绍,团青岛市北区委一年来已组织全区近百名青少年社工参加专业培训,实现了青少年社工持证上岗,大大提升了青少年社工工作的规范性。

建立青少年社工实践基地不仅解了社区的燃眉之急,也让相关专业大学生接了地气。丁洋在崂山区麦岛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基地实习期间,有专业社工负责带队、指导、做项目。由于工作认真、积极主动,她得到了在麦岛社区开展项目的多家社工机构的青睐。

社工机构也从中收获不少。麦岛社区“青青岛家园”青少年服务站的负责人罗范就表示:“以前很多青少年服务项目需要经常到高校招募志愿者,费时耗力,还不一定能招到合适的人。现在好了,实践基地设在我们这里,来的全是社工专业大学生,为我们的项目充实了专业力量。”

在青岛科技大学社工系教师李亚妮看来,社工实践基地有利于高校社工专业学生积累社会工作经验,培养社会工作情感。团青岛市委权益部部长刘文华则认为,“社工实践基地的建立要实现多赢”。一方面,社工机构和高校入驻社区,为社区青少年服务站和青少年社工项目充实了专业力量;另一方面,大学生参与社区社工项目,提高了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增强了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促进了社工专业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过去,社区、社工机构和团组织没有统一的发力点,而现在,是‘团干部+专业社工+志愿者’的社会化维权工作模式。”刘文华表示,在实践基地,致力于社会服务的几股力量可以有机统一,“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青青岛家园”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站就是这种结合的产物。据刘文华介绍,“青青岛家园”是由团青岛市委依托社区服务中心、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社区志愿者工作站等阵地打造的,整合了全市基层社区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资源,推进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化、品牌化发展,目的是通过建设标准、服务内容、工作制度的“三统一”,实现社区青少年思想引导、权益维护、预防犯罪、成长成才、社会融入等服务的日常化、规范化。

“‘青青岛家园’实际就是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少年的连锁门店,规范建设标准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升服务水平。”团青岛市委副书记张丹丹介绍说,今年,团市委筹集资金开展了“青青岛家园”青少年社会工作示范工程评选,扶持了7个服务站点。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建立“青青岛家园”青少年社工服务站23个,吸引20家专业社工服务机构进驻,引入专职社工42人、兼职社工100余人、志愿者1万余人,覆盖青少年数量6万余人,开展各类公益服务项目50余个,直接服务青少年人数4万余人,带动辐射周边学校、社区青少年10万余人。

在此基础之上,团青岛市委还趁热打铁,于今年8月联合全市20家服务青少年社会事务的专业社工机构和社会组织,成立了青岛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联盟,意在实现优势资源的对接和共享,改变原来社工机构单打独斗、无序发展甚至恶性竞争的状况。据联盟第一届轮值*、青岛红十字天使紧急救援中心负责人万滨介绍,联盟成立3个月,各会员单位的项目已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趋势,有多个理事单位达成项目合作意向。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联盟的示范带动作用,联系、培育更多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和人才。”团青岛市委书记路玉军表示,不断壮大以青少年社工联盟为主体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力量,推动联盟成为承接各有关部门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的重要载体,为“供”和“需”之间搭起通道,将是青岛团组织参与该市青少年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途径。(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程盟超)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