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新政下的民办教育突围之道(三)

时间:2021-10-16 06:19:24 华夏高考网
新政提出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学习成果认定设想,对民办教育来说,是一次机遇。按照新政设计,“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在培训机构接受的培训以及在企业学习的知识,今后都可纳入一个学分银行系统,当学分数达到相关学历需要达到的学分要求,就可发放文凭。这就打破了教育只是由学校提供的局面。如果是这样的话,民办教育的属性是否营利与非营利没有太大意义。今后,国家不会太在意某类教育是学校提供的,还是培训机构提供的,或者企业提供的,国家可能只看你提供的课程有没有人选择”。

民办教育发展“瓶颈”何在

在不少民办教育界人士眼里,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十余年被认为是民办教育发展的第一个春天。在这个春天里,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截至2013年,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达到15万所,比2010年增加3万余所;在校生4078万人,同比增长约685万人。自2010年以来,民办学校每年增加近万所、在校生每年增长近200万人,这三年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规模增长最快的时期。

民办教育规模扩大的背后,是办学质量的改善和对经济的拉动效应的显现。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谢焕忠介绍,目前,我国有100余所民办本科学校(含独立学院)进入本科二批次招生。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湖南等一些地区的民办中小学甚至出现了“一位难求”的现象。与此同时,随着大量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全国民办学校资产总额达5000多亿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近300万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财政压力和区域的就业矛盾。

但是,当前的民办教育依然存在不少制约其发展的制度和机制瓶颈。据陶西平分析,目前影响民办教育发育成长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水平和总体需求、群众对选择性教育需求的迫切程度、地方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绩观念和领导水平等方面。

“这种不确定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着不少现实困难:法人属性存在争议,相关法规不够配套;产权归属不够清晰,财务管理尚不规范;民办公办地位不平等,教师权益保障有待加强;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到位,影响学校特色发展;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健全,办学行为不够规范。”陶西平说。

当前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陶西平认为,目前,区域民办教育发展生态环境存在较大差异。而这样的差异实际上与各地政府对于民办教育的态度相关。而采取同级督政的方式敦促地方政府,或是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