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宪《浣溪沙》蠡见

时间:2021-11-11 05:50:04 华夏高考网

孙婷玮

摘 要:《花间词》所录孙光宪词,以《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为首篇。是词中,孙氏将离情别绪置于悠远浩渺的境界之下,呈现出一种清新的感伤美。本文从“蓼”的意象切入,对全词进行细致解读。孙词风格之异于“花间词”,也由此诗可见一斑。

关键词:孙光宪 《浣溪沙》 红蓼

浣溪沙

孙光宪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孙光宪(901-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生于在陵州贵平(今属四川省仁寿县东北的向家乡贵坪村)。仕南平三世,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为黄州刺史。宋太祖乾德六年卒。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北梦琐言》传世。《宋史》载孙氏“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

《浣溪沙》一词以“蓼岸”领起。蓼在唐宋诗词中多指“红蓼”。蓼岸,即开满红蓼的水岸,由下句“江边”可确指为红蓼遍开的江岸。红蓼花紫红色,又成簇聚生,自是壮观,其形似狗尾草,然益高益大。寒秋江渚,朔风阵阵,遍地红蓼风中摇曳,婀娜生姿,楚楚动人。这番景象虽然不若“枫叶荻花秋瑟瑟”那般萧杀,但也绝非“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那样清新喜人。秋为刑官,主肃杀之气。秋风中的红蓼固然可人,但毕竟离衰败枯萎不远,因此其中亦暗藏由盛转衰之机,不由让人产生凄清之感。又,古典诗词中以蓼花写秋凉者,其例甚伙。诸如“蓼花始零落,蒲叶稍离披。”(白居易《湓浦早冬》)“风荷老叶萧条绿,水蓼残花寂寞红。”(白居易《县西郊秋寄赠马造》)“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凄凄。”(白居易《竹枝词》)“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八月悲风九月霜,蓼花红淡苇条黄。”(郑谷《雁》)“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戴复古《月夜舟中》)风中蓼花,或冷艳,或飘零,终归是凄美的绝唱。

秋花之近凋,颇能发人愁思,且特以离愁为甚。以花之尽况人之去,犹为得宜。许浑《自楞伽寺晨起泛舟,道中有怀》“欲知此路堪惆怅,菱叶蓼花连故宫。”赵嘏《发剡中》:“日暮不堪还上马,蓼花风起路悠悠。”李煜《秋莺》:“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一路风花,诉尽离愁。

实际上,红蓼之所以喻愁,不但源于其绽放于秋,亦因其味辛涩。《说文解字》云:“蓼,辛菜,?虞也。”[1]《诗经?周颂?小毖》:“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2]“蓼”与“荼”又可连用泛指杂草野菜,如《诗经?周颂?闵予小子》:“其笠伊纠,其?斯赵,以薅荼蓼。”[3]“蓼”本指辛菜,而“荼”则指苦菜,《尔雅?释草》云:“荼,苦菜。”[4]《诗经?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5]。辛与苦都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味道,所以后来便有“辛苦”一词;而“荼蓼”因为味苦、味辛,也成为了辛苦的代名词。《后汉书?陈蕃传》:“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于义不足,焉得仁乎!”[6]《颜氏家训?序致》:“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7]因此,在我国文化传统中,“蓼”本身就有“辛”“苦”之意,此于唐诗中亦可察见。元稹《忆云之》:“为鱼实爱泉,食辛宁避蓼。”元稹《开元观闲居,酬吴士矩侍御三十韵(十八时作)》:“已得餐霞味,应嗤食蓼甜。”而李商隐《河内诗》中“栀子交加香蓼繁,停辛伫苦留待君”句,尤其高妙,栀子花香实苦,红蓼花香叶辛,“辛”“苦”乃双关语。

综上所述,“蓼”是一种意涵极其丰富的意象,其花则香艳,其时则清秋,其叶则辛涩。盛开的红蓼美好却短暂。待秋后芳尽,便是漫漫长冬。个中惆怅辛苦,凄美恸人,抽发离思。

“蓼岸风多”,“风”字将“蓼”点活,正谓江岸边簇簇红蓼临风摇曳,富有动态之美。“橘柚香”,一方面,“橘柚”着一“香”字,昭示其成熟,再次烘托节候特征;而另一方面,橘柚固然清香,也容易遭到毁灭。或缘秋风,或遭人为。战国时屈原的《橘颂》就描绘了橘树的坚贞高洁,实亦慨叹难容于周遭;西汉东方朔《七谏?初放》“斩伐橘柚兮,列树苦桃”句、《七谏?乱》中“橘柚萎枯兮,苦李旖旎”句则以“橘柚”连言,明言橘柚之沁易灭。而“橘柚”这样的意象在“花间派”的深闺小调、?情艳语之中诚属罕见。孙词风格之异于“花间词”,由此可见一斑。詹安泰先生评孙光宪词:“特色在风骨,精健爽朗”[8]。在一片绮丽之风中,“风骨”的出现不可谓不是一种突破和反拨。总体来说,“蓼岸风多橘柚香”,画面清丽,不事繁缛,渲染了离别时的凄美,短暂的美过后,等待着的是无尽的凄凉。

“江边一望楚天长”。王国维有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9]。孙光宪这里言“江”言“天”,布景宏阔。与“画屏金鹧鸪”“弦上黄莺语”旨趣相异。江阔、水远、天长,将上一句渲染的别后凄凉引入广阔的空间,展现开阔辽远的境界,增强了有限之欢与无限之愁的对比。“望”本就指向远处看,然人之目力所及,哪及天高路远、江阔水长?这又是有限之人力与无限之自然的对比。这两组“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加重了孤寂感和无力感。天长水远,不尽离愁。送君一别,前途难测。

“片帆烟际闪孤光。”此句千古传诵,历代词论家提及孙光宪时,都对此句大为赞赏。陈廷焯就盛赞“‘片帆七字,压遍古今词人”[10]。此句中,“片”,“孤”,明言孤?。以“帆”代“船”,非但借代,更言船行渐远,已不识船身,只见其帆。“烟际”,则言迷蒙不清,前途罔测。“闪”,明灭不定之谓。进一步写明船行渐远,将没未没之情状。离人行将遁出视野,唯存瞬间光耀偶穿烟波,尚可摘寻。“孤光”之“孤”,既指零星孤单,又指距离遥远。《文选?沈约<咏湖中雁>》:“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张铣注:“孤,犹远也。”此句极有画面感。联系上一句“江边一望楚天长”,在一望无际的江面上,镜头急速拉近,最终聚焦于一“片帆”之上。也正是这极为广阔的背景赋予了“片帆”超越其物体自身的意义。这一句描写离人乘舟远去,逐渐隐没在茫茫水雾中,只有零星的光还在远处闪烁。除了继续渲染离愁,发前途茫茫之慨叹,还表明词人凝伫远眺,必目送离人从视线中消失才可离去,暗含情谊的真挚。这一句词可提取三个关键词:孤单、遥远、模糊。各自孤单,前途茫茫,人影模糊。所谓“片帆烟际闪孤光”,此种模糊,除船行渐远而外,或亦缘自词人泪眼模糊。帆面、水面孤光闪烁,或亦人眼闪泛泪水,引人遐想,无怪乎陈廷焯赞道:“‘闪孤光三字警绝,无一字不为炼,绝唱也。”[11]

“目送征鸿飞杳杳”,此“目送”承上片“片帆”而来。片帆虽去,然犹有雁阵南飞,目送遂不得停,离愁亦不可止。而此“征鸿”亦逐渐远去消失,前途迷惘,同于离人,不知归向何方,不知归期何时。离愁别绪,借征鸿而复现。此外,自古有鸿雁传书之说。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为匈奴扣留。直至十九年后,“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此后鸿雁遂成为人间信史的化身。“目送征鸿飞杳杳”,思绪既随鸿雁远去,音书何日再来?茫茫天际,消息难通。

“思随流水去茫茫。”天也茫茫,水也茫茫,又是一重迷惘。前借象于孤帆、征鸿,此则径写词人情思。流水载客舟而去,无尽无涯,不知所往。然词人希望自己的思绪能随着流水陪伴离人与征鸿,即便不知去向,不知归期。这样的情谊,较先前之迷惘有一转折。世事难卜,前途难测,但是人情却坚定不移。世事之无常与人情之有定,这组对比烘托出人际情谊的崇高。

“兰红波碧忆潇湘。”此句可作两解。其一:设想离人于兰红波碧之舟中怀念身处潇湘之自己。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与此词情境略近,三、四句便是设想所别之人去后情状,孙词或有鉴于王诗。其二:承上句,盼望与离人同在兰舟之上,共话潇湘故地。究竟何解,未遑稽考。然有一点可以确定,即所留恋者并非故地本身,而是故地之故人,如果得幸携故交同往,即使漂泊天涯,也可共话潇湘,足为人间一桩美事。

《浣溪沙》一词中,有限之欢娱与无限之离愁的对照、有限之人力与无限之自然的对照、未卜之前途与笃定之情谊的对照构成其一唱三叹的内在韵律。其中,篇首“蓼”文化意蕴深厚,红蓼当秋而生,花色美艳而叶味辛涩,寄寓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的不尽别愁。孙氏此词取境悠远清脱,其写愁绪,缥缈无痕;其写情意,笃实有征,实有别于寻常花间词作之浮靡绮丽。

注释:

[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7月版,第10页。

[2][3][5]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536页,第533页,第51页,。

[4][晋]郭璞注,[宋]邢?疏,王世伟整理:《尔雅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399页。

[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8月版,第632页。

[7]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1月版,第5页。

[8]詹安泰:《宋词散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版,第184页。

[9]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1页。

[10]王兆鹏:《唐宋词汇评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400页。

[11]同注释[10]。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晋]郭璞注,[宋]邢?疏,王世伟整理.尔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詹安泰.宋词散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

[7]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8]王兆鹏.唐宋词汇评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婷玮 江苏扬州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0)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