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

时间:2021-08-16 13:30:28 华夏高考网

  摘要:大学生就业压力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途径很多,思路也不少。本文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分析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力求在科学择业的基础上,提高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就业;择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一些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自信,就业时“饥不择食”;另一些依然抱着“天之骄子”的心态,就业时 “好高骛远”,脱离社会需要。这两种倾向都将导致就业成功率的下降。学校和社会曾向大学生呼吁“先就业,再择业”,以缓解就业压力。此呼吁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即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与择业,避免好高骛远的择业心态,提高学生的第一次就业率,稳定就业局势。但有不少大学生缺乏对自己和社会的正确认识,以为先就业就是忽视自身条件,迎合就业岗位的需要,只要有用人单位接受,就盲目签约。这种现象尤其在一般院校及非热门专业的学生中最为突出。其结果可能因为匆忙就业而导致更高的离职率,就业压力依然存在。

  其实,割裂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孤立看待二者的先后关系是不科学的。我们倡导的是科学择业,以提高就业成功率,保持就业的稳定。

  一、就业与择业的关系

  (一)就业与择业紧密联系,互相影响

  就业是使个体在社会分工中处于某种职业角色的行为。这种行为状态,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间断的。择业则是个体进入就业状态的必要环节。一个人处于失业(自愿或不自愿)状态时,意味着再次择业。广义的就业是由择业、失业、再择业构成的,即择业是就业的基础。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离。

  (二)盲目就业与盲目择业的后果

  先就业再择业的提法是有前提条件的,它主要是针对盲目择业的现象而提出的。所谓盲目择业,就是只考虑自身因素,而忽视职位和社会需求的现象。盲目就业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看岗位,而忽视自身的需要。盲目就业意味着盲目择业,意味着人职的不匹配,也潜伏着较大失业概率的危机。从本质上看,盲目就业与盲目择业这两种倾向都将导致人职的不匹配。盲目就业从表象看虽然提高了一次就业率,但离职率也很高。从整个社会层面看,学生的就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故先就业再择业只是特定时期的权宜之计,要真正做到人职匹配,科学就业有必要导入职业生涯规划。

  (三)科学对待就业与择业的关系

  就业应建立在科学择业的基础上。那些通过盲目就业到达岗位的学生,通常经过一段时间,就发现现实的岗位与自己的需要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是与自己的主观期望有差距,另一方面是自己本身也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解决这种差距最简单也是最经济的办法就是跳槽。 据有关调查,毕业后的一年至两年当中是大学生频繁跳槽的阶段。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时一般都本着实用的原则,希望求职者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岗位需求,甚至尽量减少岗前培训的时间。因为求职者与岗位的差异程度以及培训本身都需要企业付出时间和资金上的成本。作为企业为保证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的局面,客观上需要求职者的就业处于一定的稳定状态。面对实践经验匮乏却又轻易频繁跳槽的大学生,在决定是否聘用他们时,用人单位是持谨慎态度的。在用人单位看来,频繁跳槽就是浮躁、缺乏责任的代名词。这种现象的泛滥更加剧了用人单位谨慎聘用大学生的心态。就整个社会来看,很容易演变成大学生求职难的局面。如何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和职业道德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求职的成功。

  (四)处理好就业与择业关系的关键是导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的求职观和职业道德观看似个体行为,与个人的修养有关系,但孤立的求职观是不存在的。在大学里对大学生导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系统地树立正确的求职观。

  现实中,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运作及其管理更多地体现在企业中,更多的提法是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因为企业在岗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现实意义很突出,也容易得到企业和员工双方的关注。一个还没有工作的人从何谈起职业生涯规划?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不足,正是中西方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从潜在的人力资源开发开始,就导入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我们更多的还是从企业中的现实的工作者入手,而缺乏必要职业规划指导的大学生在初次就业时要么盲目就业要么好高骛远。那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果真能解决好就业与择业的关系,有效提高就业率并保持就业的稳定吗?剖析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看出二者的关系。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大学生明确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是求职就业乃至将来职业升级的关键一环。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为此必须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一)正确认识自我

  古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学生要在社会上寻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首先就要正确认识自我。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曾碰到这样的大学生求职者,令他哭笑不得。该大学生面对企业的招聘方,抛出的问题竟然是“你看我适合做什么?企业能给我提供什么样的职位?”这种对自我对岗位一无所知的求职者并不是什么特例,它是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失,自我价值迷失的真实写照。

  正确认识自我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

  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性格要求。求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来培养、发展相应的职业性格。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所创的职业性向测验,把个性类型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任何一种环境大体上都可以归属于其一种或几种类型的组合。通过类似的职业性向测验,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实现个性与职业之间的匹配。

  2、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地接触、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常提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要求求职者谈一谈个人的兴趣爱好”。其目的就是明确求职者是否具有与所求职位相匹配的兴趣,在他们看来兴趣是持续完成工作的动力之一。

  3、认识自己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社会上有这样的看法,“学校所学知识用处不大”。这种观点一方面反映了教育体制中课程设置滞后的问题,一方面反映了企业对实践技能的渴望。为此,除了进一步加快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外,校方和学生尽可能缩短专业知识与职业知识之间的差距。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的需求;校方可以提供各种咨询和讲座,如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当中如何发挥、知识转化能力如何培养等。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