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放假安排放假安排通知

时间:2021-05-11 08:50:38 华夏高考网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7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黔西南州公布了关于2017年部分节假日放假时间通知,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

黔西南州2017年部分节假日放假时间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义龙新区管委会,州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7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国办发电〔2016〕17号)安排以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规定,现将2017年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和州庆、“六月六”“八月八”放假调休日期的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元旦:1月1日放假,1月2日(星期一)补休。

春节:1月27日至2月2日放假调休,共7天。1月22日(星期日)、2月4日(星期六)上班。

清明节:4月2日至4日放假调休,共3天。4月1日(星期六)上班。

劳动节:5月1日放假,与周末连休。

州庆:4月28日(星期五)放假,5月2日(星期二)放假。

端午节:5月28日至30日放假调休,共3天。5月27日(星期六)上班。

“六月六”:7月28日(星期五,农历六月初六)放假。

“八月八”:9月27日(星期三,农历八月初八)放假。

中秋节、国庆节:10月1日至8日放假调休,共8天。9月30日(星期六)上班。

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卫等工作,保障通讯工具畅通,做到工作衔接不断档,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确保人民群众祥和平安度过节日假期。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12月29日

黔西南州浓郁的民族风情

1、“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

贞丰县“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劳动中形成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是在原始的农耕稻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集宗教、生产、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现象,是独具民族特色的布依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布依族人民不仅要装扮聚居的布依古寨,还会举行传承布依古歌、勒尤、铜鼓、神话、摩经、音乐、舞蹈、服饰、靛染、刺绣、纺织等古老的民俗事项,举办布依族民间文化艺术展演,布依族民间工艺品博览等活动,激发布依族人民的民族激情和自豪感。

节日的这一天,村村寨寨的妇女们会背着装满粽子的提篮,怀抱大公鸡,走乡串寨、探亲访友;男人们聚会于寨中,端杯畅饮。青年男女则丽装艳服,通过口吹木叶、吹箫笛、弹月琴、拉二胡,对唱竹筒情歌、对山歌等形式,成群结队邀集于旷野或某个布依村寨,举行对歌、“浪哨”、扔花包等活动,表现布依族特有的以歌代言、以歌为媒的自由恋爱方式,展示布依族恋爱习俗及婚姻家庭建立等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

2003年以来,该歌节更名为大型布依族风情节。“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促进了地方三个文明建设和经济的繁荣,此风情节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布依族婚恋习俗??浪哨

浪哨,是北盘江沿岸布依族青年男女自由择偶恋爱和交友的独有方式。“浪哨”系布依语,男青年称为“补冒”,女青年称为“买哨”。

布依族是一个情感含蓄的民族,又多聚族而居,社会结构相对封闭,青年男女之间的交往,多以浪哨方式进行了解、相知、相识。男女双方正是通过浪哨达到彼此情感的交流。

浪哨多在节日聚会,如三月三、六月六、春节以及农闲时节和赶集天进行。布依族青年男女不论婚否,都可自由选择“浪哨”对象,只要双方相互看中,或经朋友介绍同意后,就可离开人群,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公开或半公开地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男女双方浪哨用语如诗如歌,多用比喻、排比、双关等手法和押韵词语相互盘问与探询。浪哨过程中,时而对白,时而低吟浅唱,你来我往,迂回有序,进退有方。在布依族村寨中,一般男青年都有一至两个“补冒”,女青年都有一至两个“买哨”。在布依族社会,无“补冒”或“买哨”的青年,会被认为没有出息。

浪哨是布依族青年男女一对一的社交活动,青年男女在浪哨过程中,要循规蹈矩,保持五尺以上的距离。如果男方企图靠近女方,女方会自然移步保持原来的距离,当男方再次出现此举动,就会被视为人品不正,从此之后,再也不会有布依族姑娘与之浪哨了。“不越雷池半步”是布依族自古遵循的浪哨规则。

3、布依族婚俗

布依族传统婚姻,大致经过择偶、订婚、结婚、坐家四个过程。

4、布依族古歌

北盘江是布依族文化的发祥地。以“谷温”为代表的布依族古歌从远古传唱至今,仍古色古香,多姿多彩。在花丛树影中唱的“温友”:表达爱慕的心仪,抒发热恋的感情,倾诉幸福的渴望……在日常生活中唱的“温事”:有的关于吃饭和穿衣,有的关于居室与出行,有的关于生养及死葬……在田园土地边唱的“温翁”:或描摹天地山川,或吟咏自然物象,或歌颂人间劳动……在礼宾仪式上唱的“温醪”:有迎来送往的礼节,有山茶水酒的来由,有宾主祝福的心愿……在议世评人场合唱的“温时”:要么讴歌和赞美,要么讽刺与批评,要么戏说及逗乐……在少儿游戏时唱的“温勒”:有的唱日月星辰,有的唱鸟兽虫鱼,有的唱糖食瓜果……在呼唤亲情时唱的“温假”:羡慕亲人健在的幸福,叹息缺少亲情的苦恼,表达思亲绝望的伤感……在迷惘悲观时唱的“温悒”:有身居逆境的凄惶,有遭到厄运的困惑,有追求解脱的呼唤……在撕心裂肺时唱的“温呆”:哭叙亲人恩德的深重,感叹生离死别的遗憾,表达告慰亡人的愿望……在念经礼俗上唱的“温摩”:还原传统礼仪的情趣,演绎民族宗教的内涵,彰显地方文化的灵性……

5、浓烈古朴神秘??布依族“三月三”

布依族“三月三”,即农历三月初三,是布依族人民的民族传统祭祀节日。

农历三月,正是农业春耕生产即将开始,春旱现象较为严重,蚊蝇害虫正在萌动,火灾事故频发的重要时节,为了使全寨人达到“禳灾祈福、寨子安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目的,黔西南州布依族人民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都要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年三月初三这一天,掌管着农业生产的“山王神”出生了,随着就把各种蚊蝇、蝗虫、蚂蚱等害虫放了出来,当年庄稼受灾,人畜患病。后来,每到三月初三,布依族村寨都要举行“扫寨赶鬼”、“祭祀山神”等活动,才保证了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年复一年,便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布依族传统节日。布依族的“三月三”祭山活动,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南龙志•地理志》就有记载:“……每年三月三宰牛祭山,各聚分肉,男妇筛酒,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2010年贞丰布依族“三月三”被国家文化部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6、苗族二月二走亲节

农历“二月二”称为“龙抬头”,这一天是龙的日子,在苗家,苗族“二月二”节又叫“新娘节”、“敬桥节”、“走亲节”。中部方言苗族通称之为“nongx hlatob”(囔拉窝),节日内容极其丰富,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家家户户都过节,气氛极为浓烈。

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必须要“坐家”。苗族的习俗,出嫁的女儿结婚当日是不能在男方家住,必须在来年的二月初二这个龙的日子,由女方的哥弟送到男方家居住7-9天,这就是苗族特有的“送新娘”习俗。如果女方喜得贵子,就从此不用“坐家”。苗家人为了实现这一愿望,把这一天作为“走亲”、“送子送福”的节日,也就是今天苗族的“走亲节”。每年的“走亲节”,苗族人都会身着盛装,节日氛围浓烈。清早,每家都要煮几十个鸡蛋、鸭蛋(或鹅蛋),将其分别染成红、绿、兰、紫等颜色,然后由老人分配给全家每个成员,以示祝福。中餐杀鸡宰鸭、烤酒煮肉、烧香纸祭司祖宗。各家依照情况不同,还将有不同的习俗仪式,如“送伞”、“搭桥”、“送寿衣”、“送纺车”等。

苗族人家如有久婚不孕或少儿少女的,就会按习俗“搭桥”,以迎接儿子儿孙。这一天,需要“搭桥”的苗家人要找一块较长较宽的石板搭沟桥,并杀公鸡祭祀,有的还请本民族巫师念祭词,祈求儿孙们早日从桥上过来。已经成家立业养育小孩的姑娘,外婆家在“二月二”这一天送一辆纺车予姑娘,以示家业兴旺。

长期以来,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家家户户都过节,祝福平安吉祥,健康长寿,载歌载舞,“撞庇秋”、“打花脸”,举行大型的歌舞表演,一阵狂欢。

“二月二”作为苗族传统节日,其习俗一直为苗族人民所保持。

“走亲节”活动的这一天,苗人将会穿着华丽的服饰,在进寨口吹着唢呐、芦笙,敲着木鼓,唱着苗歌,背着“平安蛋”,跳着板凳舞迎接来自各地的苗族同胞和来宾。之后是充分展示当地的苗族文化艺术和苗族风情的大型苗族特色的歌舞表演,他们用优美的歌声、欢快的舞蹈表达了苗家人民通过勤劳致富,过上了幸福生活。歌舞表演结束后,就到了“走苗家”的时间,届时来自各地的苗族人和来宾将走进当地的苗家人,吃苗家饭、喝苗家酒、绣苗家花。下午还会开展“办月米酒”、“撞庇秋”、“送亲”、“打花脸”、“送子送福”等风情活动。

7、铜鼓音乐的活化石??布依族“铜鼓十二则”

布依族“铜鼓十二则”即铜鼓演奏的十二段乐曲。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特殊乐器,贵州布依族是使用铜鼓的主要民族之一,贞丰布依族“铜鼓十二则”,是贵州省境内布依族中具有代表性的铜鼓器乐曲,也是布依族民间艺术中最具神秘性和传奇色彩的传统音乐文化之一,具有久远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是布依族先民祖祖辈辈秘传的产物,至今仍然活跃于民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布依族没有文字,“铜鼓十二则”的传承来源于家族祖传,都是一代一代以口传心授或口传手授的方式沿袭下来。现今贞丰布依族“铜鼓十二则”己濒临失传的危险 ,1988年8月,笔者只身来到贞丰县对门山村余氏家族,完整地收录了余氏家族余雁祥老人演奏的“十二则”,通过录音整理、记谱 ,并创立了一种记录铜鼓鼓谱的谱式,才确保了家族的文化遗产没有流失和消亡。

布依族“铜鼓十二则”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布依人民劳动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庆或老人去世,都要举行隆重的击鼓仪式。近几年来,由于当地政府的重视,被称为神秘之音的“铜鼓十二则”,逐渐展示在世人的面前。2006年贞丰布依族“铜鼓十二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8、古老的技艺??小屯白绵纸手工制作工艺

贞丰县小屯白绵纸原产于小屯乡龙井一带,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说清年咸丰年间,皮北兴之父到安南(今黔西南州晴隆县)学习造纸技术田小屯后开始建槽造纸,此后通过师徒相传,父子相传,使传统的手工造纸技术延续至今。民国29年(1940年)前后,白绵纸生产一度兴旺 ,产品应邀参加南京赛宝会并获得名次。

解放后,白绵纸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1958年,建起了小屯白绵纸厂,1962年,该厂下马后,在县城郊区建起了一座白绵纸厂,1966 年“文革”开始,白绵纸厂遭到破坏。70年代中期,生产得到恢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小屯白绵纸又有新的发展,1985年,全乡有452户 1200多人从事白绵纸生产,年产白绵纸203吨,远销本省各县及四川、云南和两广地区。1998年以前,小屯白绵纸生产达到了鼎盛时间亨全乡有1000 多户4000多人从事白绵纸生产,抄纸农户年均增收4000多元,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远销美国、日本、法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农历3月11 日,小屯却要举行盛大的祭礼仪式,祭礼造纸先师一一蔡伦。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白绵纸是传统手工纸中的杰出代表,它除了具有纸张的一般功能力,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扬中 华文明的主要载体。

白绵纸生产要经过泡料、蒸料、洗料等72道工序、对原料、水源、工艺有严格的要求 ,长期以来,技艺的传承全靠师徒相传,口传心授,工艺自然天成,属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9、神秘的魔笛??布依族勒尤

贞丰布依族民间乐器勒尤是一种木制的双簧直吹乐器。管身长约40厘米,管身上开有六个大小一致的发音孔,管头插有用野蚕茧制成的双簧哨嘴。筒音为6,通常可发出6123456i等八个音。它主要用于独奏,也有与唢呐、箫等乐器合奏等形式。因它作伴奏而命名的歌种,称为勒尤调。勒尤调的句式和演唱都比较自由,歌词比较简练,歌词中的简衬词,则是对勒尤这一乐器演奏时发出的音响的一种模仿。

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勒尤,根据布依族民间历史传说,它产生于散曲发达的元代,起初并不是六孔,经过历代布依族人的民间传承加工,发展为后来的六孔勒尤。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勒尤音色明亮清脆;浑厚甜美。布依男子常用它来表达与情人的相识、盘问、爱慕、惜别、思念、失恋、猜疑等内心情感。常演奏的曲目有《邀约调》、《想妹调》等。

勒尤承载着布依族人民在历史变迁中对自然的亲近,对压迫的反抗,对劳动的创造,对生活的追求等情感元素和生存态度;它直奔主题的表达方式,曲调内容的相对固定,情感的专一以及独特的乐曲风味等,传达了布依族人民对情感的理解、对人生的观照,同时让人获得一种穿越时空、超越族别的审美体验。所有这些,对实现民族史学、民俗学、文艺学、美学等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7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10、布依族纺纱织布

贞丰布依族纺纱织布有着悠久的历史,手工纺纱织布技艺至今仍在传承。

11、贞丰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服饰是布依族妇女用自种的棉花,自纺、自织、自染的布料裁缝成的传统服装样式。其制作方式通过布依族妇女口传心授一代接一代传承至今。它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布依族地区。

布依族服饰分为男装、女装和童装。

男装在历史上演变较快,式样简单,制作费工少,朴素大方,简洁明快。

女装因居住的环境气候以及政治影响不同,片区性和地方性特征显著。其中的牛角帕,是布依族服饰文化的象征。

童装,童装中的童帽最具民族特色,种类形态较多。

服饰所用布料完全取材自然,用传统工艺加工,具有厚实、耐磨、吸汗、透气等特点。

服饰的整个制作过程,仍保持传统的手工工艺,每道工序及制作器具都遵循传统方法,是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包涵了种、纺、织、染、绣、裁、缝以及凝结了纺织文化背景中的民俗文化特征,构成了以纺和织为母体的布依布,靛染、刺绣、裁缝等系列纺织文化现象,是布依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之一。其纺织中的经纬线搭配编织,靛染中的漂白方法与药方配制,都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