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实践中建功立业发言稿精选

时间:2021-09-16 03:57:27 华夏高考网

篇一: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实践中建功立业发言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发展了*教育理论,是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的重要论述,是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

如果说全球新常态主要归因于长期停滞,那么,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则是结构性减速。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下落,但同时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总体质量、效益、生态及可持续性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发展举措,充分表明了中国经济新常态包含着经济朝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细致、结构更合理的高级阶段演化的积极内容。这些趋势性变化,既是新常态的外在特征,又是其内在动因。对此,我们应当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把握。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绝不意味着目前的现状便是新常态。如果把现状认作新常态,新常态就变成了对现状的消极默认,从而失去了中国新常态蕴含的积极进取精神。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一个有着确定美好愿景、随实践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优化过程。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大逻辑”,其完整的意义,指的是多重因素变化的综合优化过程。就经济运行而言,它指向的是“中高速增长、质量效益提高、生态效应改善、可持续性增强”的更高级、更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就社会经济制度而言,它指向的是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改革取得决定性胜利,*制度基本定型、更加成熟。

新常态之所“新”,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开始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这些新特征既是新战略方针和指导思想,也包括新制度条件,还包含新思想方法和新工作理念。新战略方针的突出体现,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强调不“唯GDP论英雄”的价值取向。新制度条件的集中体现,是确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以及依法治国的“定鼎”作用。新思想方法的集中表现,就是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新常态下普遍适用的方法论。新工作理念集中体现在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上。它强调敢于担当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攻坚克难的力量以及“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辩证法。

在中国,新常态标志着中国经济迈上了新的台阶。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意味着我们对投资驱动和出口驱动增长方式的摆脱,意味着对质量、效益、创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的本质要求。简言之,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浴火重生”。然而,新常态所指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愿景绝非唾手可得。发展机遇要变成发展现实,还有待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积极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切实完成转方式、调结构、谋创新的历史任务。因此,“引领新常态”,推动改革创新发展,应当成为我们在新常态下的主动行为。所谓“引领”者,改革和创新之谓也。

实现经济新常态,稳增长的动力仍然主要来自于投资。投资重点应放在促进消费长期增长的社会基础设施、有利于技术进步的更新改造和创新投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大气和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上。投资改革的方向应将“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目标落在实处,创造有利于资本形成的机制,特别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各类投资领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合适的金融环境;鼓励各种将债务性资金转变为股权性资金的金融创新;充分发挥类如国家开发银行等长期信用机构的作用,从根本上消除债务融资比重过高的基础。在谁来投的问题上,目前采取的公私合营(即PPP)或者有管制的民间投资主体,都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方式,我国应当学习、借鉴和推行。

在新常态下,建立市场驱动的创新机制,关键在于切实转变政府功能。通过政府职能转变,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以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擎作用。要创造并维护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政策体系;着力打造互联互通网络和各类公共平台,构建面向全体企业,服务和支撑中国制造与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全方位提升工人和广大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大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致力于建立技术标准,争取制造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充分发挥小企业在创新和创业方面的关键作用,搭建服务于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信息平台、实验与检测平台,创造条件让中小企业参与商业化潜力较大的公共科技项目;改变传统的“定项目、分资金”的产业政策模式,以投资银行家的方式来实施产业政策,通过市场信号的引领来配置自己的资金和政策资源。

新常态意味着要开创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其中,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推行一带一路战略,无疑居于中心位置。我们应当密切关注国际自贸区发展动向,全面协调国内自贸区、我国与其他国家共建的自贸区以及国内近年来推进的以放松管制为主要趋向的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要锲而不舍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形成以我国为主的国际经济新格局,进而对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产生深远影响。促成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同样重要。如果说“一带一路”的出发点是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那么,自贸区的发展则旨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竞争中立化等方面先行先试,为中国参与国际贸易谈判积累经验,为进一步倒逼国内改革提供动力。由此,充分说明了自贸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构成了新常态下我国全球战略主要支柱。

坚持绿色发展,是新常态下的新理念。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负向激励”问题,应当及时修改目前的考核统计方法,其基本方向是将企业在环保、治污、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投入计为固定资产投资,并相应统计为国民产出。要从制度上保障生态红线,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为可持续性发展铺好“蓝天之路”。

提高经济增长包容性,是经济新常态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提高增长包容性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降低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实现共享发展成果。要保障全社会居民享受义务教育、膳食营养、基本医疗的权利;要大力排除或改革劳动力自由迁移的制度障碍;要切实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应当认识到,解决经济增长的包容性问题,关键在于处理好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在相当长时期中,由于片面追求速度并因而高度依赖投资,造成了资本所有者在经济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进而引致*多次指出的“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占比过低”局面出现。由此衍生的问题,便是劳动者社会流动性不足、社会阶层和利益格局固化。鉴此,无论有多少障碍和困难,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新常态是一个全球性长周期现象。推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改革创新发展,必须义无反顾、持之以恒。目前全球正进入一个“改革创新发展竞争期”,这意味着,对改革创新发展的紧迫性、艰巨性及其多样化内容认识得最深刻、策略最完备、决心最大、效果最明显的国家,将会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毫无疑问,在这一轮长周期中,中国将走在世界前列。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通过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战略、新举措、新规划,已为我们制定了进行新一轮改革创新发展的完备纲领和宏伟蓝图。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条道路坚定前行,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篇二: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实践中建功立业发言稿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的重大部署。国务院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坚持整体谋划、分步推进,注重顶层设计、协同配合,改革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全面清理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是国务院今年确定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近日,国务院印发并公布《关于第一批取消6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改革进入攻关冲刺阶段。

这是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的重要举措。两年多来,国务院大力减少国务院部门审批事项,提前两年完成了取消下放1/3的任务。今年国务院推进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聚焦在全面清理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上,“开辟第二战场”,对行政审批事项中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形式设定、由地方相关部门实施的审批事项进行清理。这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动作和具体必要措施,再一次体现了国务院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排除万难、敢啃改革“硬骨头”的决心、信心、毅力和勇气,以及言必行、行必果的较真精神。取消中央对建设项目试生产审批等62项审批事项的指定后,有利于给企业和社会松绑减负,激发民间投资的潜力和全社会的活力;有利于让企业和群众享受改革新红利、增添获得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

这将为地方改革打开空间。随着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地方政府实施的审批事项能取消的已基本清理完毕。目前各地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绝大多数是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项目,这些项目的设定依据是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以及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是“上位法”,地方政府无权调整。各地能做的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方面着力,但纵有十八般武艺,也难以施展拳脚。国务院从今年开始,一方面继续取消下放国务院部门“含金量高”的审批事项,另一方面更多地关注地方政府的需求,放开地方改革的手脚。取消中央对这些事项的指定后,可以进一步释放地方政府改革的空间。同时,对确需保留的事项,可通过制定法律、行政法规或地方性法规设为行政许可。

这将有利于增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协同性、整体性和针对性。由于各种原因,地方政府在改革过程中,不规范、不依法、不合规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如:各地公布的审批项目清单数量千差万别,名称参差不齐,削弱了简政放权的实际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国一体化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再如:地方为追求审批项目数全国或全省最少,通过归并整合等方式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取消调整,搞“数字攀比”,导致各级实施的审批数量、项目名称、分类标准、实施依据不统一不规范,各地公布的审批项目清单千差万别,陷入数字迷魂阵,甚至出现一些不能取消的事项取消了、不该下放的事项下放了、或者直接将审批事项作为其它行政权力另行其道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改革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由国务院统一清理并取消中央对这些事项的指定后,有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使相关改革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这可以说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一个重大转折。

今年5月12日,*总理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提出,“清理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年底前取消200项以上,为地方放权进一步打开空间。”本次公布的62项,是今年取消的第一批。距离年底前取消200项以上的任务,只有2个半月的时间了,后续工作很重很急也很难。但不管怎么说,国务院已走出第一步,说明清理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正步入正轨。总体看,本次清理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聚焦改革目标,确保改革的有序性。按国务院工作部署,国务院审改办聚焦清理目标,先后2次征求地方意见,形成了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的2张清单,其中,1张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设定的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清单,1张是部门规章、文件等其他形式指定地方实施的具有行政许可性质的事项清单。在充分论证后,分类清理、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积小胜为大胜,通过不懈努力,坚决把该“放”的彻底放开、该“减”的彻底减掉、该“清”的彻底清除,不留尾巴、不留死角、不搞变通。

二是聚焦法治框架,确保改革的权威性。建设法治政府,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用各项“硬约束”、“硬制度”规范行政审批权力行使,不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和能力。本次取消的62项,涉及18个部门,全部是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其他形式指定地方实施的事项。同时,宣布底前原则上全部取消这类事项。这是中央政府用实际行动,严格落实行政许可法关于设定行政许可的有关规定,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做到了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三是聚焦便民利民,确保改革的实效性。本次取消的事项中,有关系当前稳增长、促投资的事项,比如:国家发展改革委“不需要中央政府投资、限额(规模)以下或不涉及国家有特殊规定的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审批”、水利部“设立水利旅游项目审批”、税务总局”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植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享受所得税优惠的备案核准”等。有取消后能够解决重复审批问题的事项,比如: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试生产审批”、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机构放射影像健康普查许可”、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代理机构设立办事机构和办事机构停业、撤销审批”等。有取消后能够减少审批环节的事项,比如:国家林业局“松材线虫病疫木加工板材定点加工企业审批初审”、“普及型国外引种试种苗圃资格认定初审”及工业和信息化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变更初审”3个事项取消后,就不需要过地方政府和国务院部门两道审批门槛,直接由国务院部门审批。有为企业减负的事项,比如:税务总局“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审批”取消以后,企业符合条件的就不需要审批了,可以直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加快企业资金流动和缩短固定资产投资的审批周期。当然,还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境外办学实施专科教育或者非学历高等教育审批”、“校外学习中心(点)审批”2个事项,均属于学校可以自主决定、自律管理的事项,取消后能够给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近年来,四川省将推动清理规范省市县三级政府及其部门行政许可项目作为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重点,大力推进行政审批项目清理优化。底,省政府统一了省市县三级行政许可目录,锁定了项目基数,摸清了家底,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逐步统一行政许可事项的办事指南,为行政审批网上运行、逐步实现全省行政审批一体化运行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国务院决定,抓紧做好取消事项的落实工作,在掌握下情、吃透上情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地方简政放权、继续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相关工作,切实加强取消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同步更新各部门的权力清单,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和取得更大成效。

  篇三: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实践中建功立业发言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强调在改革发展中“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深刻学习领会*讲话精神,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推动泰安改革发展,为山东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问题导向,前提在于找准问题。问题导向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基本遵循。问题源于实践,找准问题要到实践和群众中去寻找。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从政治基准齐不齐、发展成效好不好、工作作风实不实、群众满意不满意上找问题,力求把改革发展中的问题找准、找全、找透。泰安当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发展问题,发展水平和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经济发展面临着既要做大总量又要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经济增长总体上还是粗放型增长,高新技术企业、大型骨干企业偏少,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城镇化水平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在推动发展中受到土地、资金、环保和人才等瓶颈制约。对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决定从发展理念、改革谋划、发展动力、发展途径、考核导向等五个方面寻求突破,确定了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为评价标准,促进转型发展,加快改革创新,实现富民强市幸福泰安新跨越的奋斗目标。

坚持问题导向,关键在于解决问题。强调,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的思想,坚定不移地抓好转型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实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使改革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大、走得更稳。一要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坚持把质量效益导向贯穿于经济发展各方面、推动工作全过程,在发展中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注重经济素质内涵提升。近年来,泰安市突出富民富财政两项标准,紧紧依靠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扩大经济总量,提升优质增量,一批投资额大、带动力强的项目,如泰山玻璃纤维工业园、中石油液化天然气装备项目、奥特莱斯现代服务产业区、万达广场等相继落户泰安,为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全市的项目建设步入自主发展的新阶段。紧紧抓住全省“一圈一带”战略实施,完善措施,积极融入,主动对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努力打造泰安经济升级版。二要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引导产业、产品结构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转变。今年启动了“万亿三年行动计划”,在去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3家、总数达5家的基础上,再推进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着力打造一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服务业快速发展,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今年一季度达到44.2%。三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节能减排。坚持向科技创新要先进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增强科技奖励导向作用,研究制定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重点实施“1351”工程,着力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领域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推动经济形态向低碳过渡。

坚持问题导向,根本在于让群众得实惠。“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谈发展,谈改革,最终目的都是改善群众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坚持问题导向,也必须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各级及时顺应人民群众求富裕、求公正、求安定的新期盼,下大气力研究解决好社会普遍关注、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泰安坚持为民办实事制度,每年筛选10件重点突破,集中解决群众在就学、就医、就业、社保、扶贫、空气及饮水安全等方面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市财政对民生事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每年都有提高,去年占比达到55.4%。针对群众对环境问题关注度提高的实际,适时启动生态泰安建设,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空气质量指数(PM2.5指数)一直居山东内陆城市前列。平安建设方面,不断巩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成果,完善社区管理“五个一”模式、平安协会建设等经验。同时,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管控安全风险,有力应对、处置、化解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挑战,让群众生活得更加安全幸福。

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在于提高执政能力。“政善治,事善能”。无论是发现问题的敏锐性,直面问题的责任担当,解决问题的办法,归根到底都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打铁还需自身硬”,认识好、解决好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本领。具体来讲,一要强化担当意识。主要是忠诚履责、勇于担责、敢于负责。特别是在作风建设方面,要按照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巩固和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逐步建立起推进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倡树“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多谋打基础、抓长远的事。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从改进调查研究、优化决策机制、强化跟踪问效入手,抓好工作落实,使干事创业精神和求真务实作风在泰安蔚然成风。二要优化发展环境。概括来讲,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增强服务发展的本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推进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去年以来,泰安市行政审批事项在去年大幅压缩的基础上,今年又压缩27%,审批时限又压缩3.5个工作日。三要强化工作落实。推进改革创新,推动工作落实,关键是用好政绩考核这根“指挥棒”。要根据改革发展的新任务,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泰安在强化考核中,重视看基础、看质量、看潜绩、看实绩,加大了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政府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注重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了考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把工作导向、考核导向和用人导向统一起来,以科学的政绩考核引导广大干部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