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精选篇】

时间:2021-05-09 03:44:38 华夏高考网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一】

《人民的名义》是导演李路职业生涯中最难的一部作品。无论是演员,还是投资人,在谈到这部戏时,无不谈到他的拍摄艰辛。因为他不仅仅是这部剧的导演,还是《人民的名义》的制片人及出品人,三重极具冲突的身份集于一身。而李路自己也坦言,从拿下这个项目,到如今即将开播,两年下来没有一天睡好,可以说是一路走来如履薄冰。

为了做出经典的反腐剧,李路要求不管是演员阵容还是制作都要做到“一线”标准。这样的高要求,让不少投资方望而却步。在投资还没有完全到位时,剧本已经完全成熟,演员已经一切就位,李路就雷厉风行的拍板,决定先开机。周梅森透露,当初为了补齐资金链,李路差一点就抵押出了自己的房子,还好在最后关头有了5家民营公司的支持。多年的好友、也是在剧中出演重要角色的演员张凯丽说李路“神通广大”,能将剧本中出现的场景完美呈现,到这背后却是李路付出的不为人知的努力。而正是他从头到尾始终如一保持品质的创作,让湖南卫视在该剧拍摄期就三飞南京剧组,签下了购片合同。

谈到李路,周梅森表示,他是一个“抓住机会,绝不会松手的人,更是一个抓住机会就一拼到底的人。两年了,一直到今天,他为了这部戏心里一直忐忑。这部剧的每一个小细节,每一句话,他都在反复琢磨。现在很少有导演能这样了,一部戏从头到尾精雕细琢两年。很多导演拍完就完了,后期丢给别人制作,中间的时间可以再拍两部戏了。李路没有这样,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到今天,实在不易,实属难得。”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二】

《人民的名义》围绕一场工厂拆迁案展开,聚焦利益之下的百态人性。“空降”的反贪局局长侯亮平(陆毅饰)正在陷入一场网系庞大的贪腐案中,在团团迷局里,检察官们层层剥笋,悬念环环相扣。而整部剧中不仅有匪夷所思的迷案,也有明枪暗箭,以及难以捉摸的人心。随着剧情的步步推进,反转内容让真相慢慢浮出水面,人性的多面展露无遗。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人物个性也都相当丰满。有让人又爱又恨的李达康(吴刚饰),有摸不清真心的高育良(张志坚饰),也有一个欢乐接地气郑胜利(阚??饰),带着大长串网络流行语显现了年轻一代的朝气与小心思。无疑,近40名老中青实力演员的聚集,在《人民的名义》碰撞出来的火花不容小觑。

近读周梅森的长篇新作《人民的名义》,并观看了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的同名话剧,感触颇深。他的作品,并不纠结于腐败事件本身,也不只写“打虎”的英雄人物,而是以官员涉贪为线索,公权私用为由头,揭示权力运作中的某些畸态,官场文化的某些霉变,进而察观“人民”名义的虚与实,拷问人性深处的恶与善。这样的作品直面政坛现实,主写政界事务,直击官场生态,塑造官员形象,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小说。

在这部作品里,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陈海在调查一桩特大贪腐案件时遭遇车祸,只是整个故事的一个引子,它相继引来的,是踌躇满志的新任反贪局长侯亮平的临危受命,是居心叵测的公安厅长祁同伟的如坐针毡,是心怀鬼胎的省委副书记高育良的惴惴不安,以及省会京州市政坛的暗流涌动。一场你死我活的博弈、虎口拔牙的战斗,由此拉开了序幕。

饶有意味的是,侯亮平要处理高育良的前秘书陈清泉前去向其汇报时,高育良言之凿凿地说道:“我们的人民检察院叫人民检察院,我们的法院叫人民法院,我们的公安叫人民公安,所以,我们要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永远,永远。”而当高育良败露之后,面对最后来看他的侯亮平,还放言高论:“为官者就得心正,心正则心安,心安则平安。”“公生明,明生廉。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人民”二字他挂在嘴边,脱口而来,但并未真正走心、入心,只是弄权上位的广告词和争权夺利的遮羞布。这也说明,为官者尤其是高育良这样的高官、祁同伟这样的官员既不幼稚,也不糊涂,他们是明明白白地糊弄人民,清清楚楚地谋取私利。而因为他们脸上戴了光鲜的面具,嘴上讲着正确的大话,人们既难以看得清楚,也难以很快识破。而这种既有官位保驾,又有大话包装的贪官,是最为有害的,也是最为可怕的。

《人民的名义》所揭示的由各种关系所维系,由各种力量所推导的官场生活,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就汉东省与京州市而言,这里既有政法系,又有秘书系,还有赵家帮、奸商帮,等等。这些派系与帮派的存在,既使官场政治生活更显波谲云诡,又使反腐斗争加倍复杂。而长期浸淫于官场,又会有种种诱惑引诱人。正如高育良自己说的那样:“中国的改革开放浩浩荡荡,每个人都身处洪流之中,其中,有人因为自身的努力幸运地站在潮头之上,潮头之上风光无限,诱惑无限,但也风险无限,就看你如何把握。”有的人站住了,有的人倒下了,有的人前行了,有的人后退了。差异与分别,正在于人性的放纵与持守,信仰的放弃与坚守。对祁同伟、高育良而言,官场就是魅惑人的名利场,在这里可以结党营私,自谋私利,而对陈岩石、侯亮平来说,官场就是一个冶炼人的大熔炉,在这里可以百炼成钢,更为坚强。两类人物,两种选择,两种结局,真正的试金石与分水岭,仍然是“人民”。那就是,是把“人民”作为名义挂在嘴上,还是把“人民”作为依托放在心上。而侯亮平与祁同伟、高育良等人的不同命运结局也告诉人们,真心实意为人民的,人民始终是其坚强的后盾;而虚与委蛇人民的,人民终究会将其唾弃。

由贪腐事件和“带病”官员为标本,来深入探悉政治生态现状,发掘其中的痼疾所在,并对不同政治选择背后的人生理念进行辨析,让人们在认识现实政治的同时,反观人生,反思人性,反求诸己,这应该是《人民的名义》的真正价值所在。正是在写出当下官场领域的政治生态,以及官场人物各自心态的意义上,这部作品不仅有力地超越了一般的反腐题材作品,也把当下政治小说的写作水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三】

最近,在实习和准备毕业论文的剩余时间,看了一部非常震撼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虽然这部剧是在笔者并不看好的某水果电视台播出,但其中的内容仍然发人深省。这部剧集结了陆毅、张丰毅、张凯丽、侯勇等40多名实力派演员。俗话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反腐,这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攻占了各大媒体的收视榜。以人民名义进行的依法反腐,如约收获人民的认可与关注。

对人性的挖掘,是反腐剧需要思考的。剧中,某官员家属受贿150万元,破案过程就来源于南京市浦口区反腐部门的一个真实案件。当时,受贿的方式是卡,可以用来消费和提现,但写的不是受贿人的名字,而银行取款机的监控录像也因时间久远已经销毁,案子一度陷入僵局。但反腐部门的同志注意到,卡里还剩几千元“零头”。证据到手,犯罪嫌疑人立刻被捕。作者周梅森把这个案子写进了小说,也成为电视剧中的一个重要案件。

从年轻时候起,小说家巴尔扎克就是周梅森的偶像??巴尔扎克所处的是一个新旧交替、金钱至上的时代,和现在有很多相似之处。“巴尔扎克有一个观点讲得非常好,小说家必须面对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小说家的任务不仅在于描摹社会现象,还要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小说家又必须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周梅森说,“巴尔扎克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社会思考的追求,这也是我这部作品所追求的东西。”

在《人民的名义》中,除了描写官场,周梅森还花了近一半篇幅写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我的几乎每一部小说都会有一定篇幅触及弱势群体,这个群体我非常熟悉。”周梅森自己曾是一个煤矿工人,十几岁就在煤矿半工半读,1979年离开煤矿后,仍有很多亲戚朋友在煤矿工作。

高楼背后有阴影,霓虹灯下有血泪。一方面,我们改革开放,物质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两极分化严重,这是非常可怕的。周梅森在《人民的名义》中写到:一个老工人郑西坡,工厂破产,工人下岗,他本来是帮助政府做说服工作的,但后来被贪腐官员欺压,打官司又被司法腐败压迫,为了保卫自己的工厂,他被逼无奈搞出一个群体性事件。

“这正是贪腐的可怕之处,侵害了老百姓的权益,败坏了世道人心,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周梅森说,“有些无耻的腐败官员,连老百姓的救济款都贪,没有底线到这种程度。底层老百姓对腐败有切齿痛恨,我的作品就要写出老百姓的这种痛恨。”

反腐主题的文艺作品在过去十几年一度出现空白,反腐剧也在电视屏幕上消失,此次《人民的名义》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回归观众的视野。周梅森说:“文艺作品对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描写,也是一种监督。过去我们的文艺作品对这些群体性事件都是回避的,官僚们以为你不写,老百姓看不到,就能掩耳盗铃。”

在《人民的名义》中,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沦陷了,老书记、接班者、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法院副院长、大型国企老总、省会城市副市长……全是腐败分子;小说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分子更是官至“副国级”,在反腐剧领域,我们之前很少见到,反面角色的“尺度”能突破市级。而在格局和人设上,《人民的名义》有了重要突破,也因此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这也正应了小伙伴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话??在反腐面前,没有潜规则、没有丹书铁券、没有铁帽子王。

周梅森说:“我们写出来,不是要让人民绝望,而是要给人民希望,引导人民正确地看待这场反腐斗争。要让人们知道,像侯亮平、沙瑞金这样的肩负着反腐职责的同志,面对多么大的风险,要让老百姓相信我们。”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公开表示:这段时间,我们在审看周梅森编剧、李路导演的《人民的名义》时,一直被这部现实主义大剧感染着……剧中腐败势力非常猖獗,形势非常严峻,但看的过程中,每一集都有正面的力量,光明hold住黑暗。从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看到了正义的力量,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要识破日益隐秘的腐败,揪出官场中的“两面人”,必须要有一面去伪存真的“照妖镜”。这个“照妖镜”,就是法治。身在官场,不管你是“一面人”、“两面人”还是“多面人”,毫无疑问,规矩与红线确实存在,但这是由法律而非权力,或是行政级别划定的。更准确地说,是由法律为权力划定的。权乃公器,法为国纲。法治的要义,就是一切治理难题都要依靠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化解。在立法日益公开、透明、民主的今天,法律除了人民意志与公共利益的凝结,再无其他身份。

法律,就是权力的界河。你恪守法律、秉公办事,道路才会远走越宽;你若背弃初心、“两面三刀”,在大众面前演得再好,等待你的是同样的结局??由法律编织的大网,平等地敞向每一个贪官,不管他官位有多高、戏有多足。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四】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讲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长侯亮平临危受命担任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坚定支持下,率领检察官抽丝剥茧、层层突破,依法查处京州市山水投资集团侵吞大风服饰集团股权案背后的职务犯罪,最终将腐败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的故事。曲折精彩的故事情节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壮士断腕、刮 骨疗毒的反腐决心和严惩力度,以检察官侯亮平为代表,塑造了一群一心为民、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群体形象,是一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展现温暖人性、紧扣时代的用心之作。

《人民的名义》能够成功顺利面世,少不了该剧的三大灵魂人物。编剧周梅森、导演李路以及最高检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而在周梅森与范子文有了运载《人民的名义》这个项目的计划后,李路成为最后一个“上船”的人,也成为了重要的领航者之一:“我们一直在等一个重要人物能撑起这个项目,他得是一个团队的主线,来让我们这条大船远航,然后李路就出现了。”周梅森说道。

李路坦言,为了拿到周梅森的剧本,自己不止一次前去拜访他:“当时听说梅森大哥,我二十多年的朋友,在写一个反腐剧本。我立即带着两瓶酒去拜访他,我们喝的很开心,热情洋溢。结果第二天我给他打电话,他说 我什么都没听见,我耳朵不太好 。所以第二天晚上我又去了,继续和他聊。我知道《人民的名义》一定有很多他憋着想说的话。因为13年没有反腐剧了,他也有十年没有创作同类题材了,所以他一定有很多东西想表达。”据悉才看到前三集剧本,李路就立即支付了周梅森稿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该剧的运营和创作中。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