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观后感【汇总】

时间:2021-08-05 06:55:35 华夏高考网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观后感第一篇

1840年,美美地做着天朝大国梦的清朝在大不列颠人坚船利炮的威势下,昂着头却又卑贱地签下了耻辱《南京条约》。由此以后,华夏大地就被深深地推进了资本主义的熔炉之中: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一次次战争换来了寸寸土地的流失;《天津条约》、《中法条约》、《辛丑条约》……一份份条约让清王朝离毁灭的边缘越来越近。

但是,中国五千年的瑰丽文化不会因此而消失殆尽,它在等待着一个人,一个能救它于水火之中的人。

那个人便是孙中山。

孙中山出生在广东中山,是中国政治家、医师、革命家、中华民族主义者。其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之后转化成为后世常用的“孙中山”惯称。曾任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职,亦为三民主义思想的创建者。1892年7月23日,孙中山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在北京逝世,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这一辈子做出过的最大的成就恐怕莫过于1905年8月20日成立中国同盟会,推翻晚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建立共和体制、建立中国国民党。创建黄埔军校和中山大学,领导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提出三民主义和五权分立思想,创立“中华革命军”。

同样是反抗封建王朝的战斗领袖,孙中山先生与农民起义英雄及之前的革命先驱的最大不同在于:一是通过其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精华与中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相结合,从以民为本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还就改造落后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做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计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自发动和组织革命开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反封建的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种种困难,在极其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十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打倒他,相反的,他越挫越勇,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正是如此,他的成功才比他们更为彻底。

跌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后没有站起来。一点点失败,一点点挫折,怎么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怎么能打到我们呢?像孙中山先生一样,站起来,再站起来,路的尽头就是光明的海。

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我国做出贡献的所有人,更不能忘记伟大的孙中山。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观后感第二篇

有位伟人,在充满迷惘的晚清末世,喊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唤醒每一个汉族同胞早已死去的民族意识和自主意识,不再任人宰割,不再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一个保守顽固的异族政府身上。有位伟人,奔走于世界各地为起义筹款,即使倾家荡产,即使数次身陷险境,即使成为各国不受欢迎的人,即使是孤身一人,他也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信念,去为建立一个真正的属于每个国民的自由的国家而奋斗不息。还是这位伟人,在民国肇建担任临时大总统后,却为了共和成功而主动放弃手中这至高无上的权力。

他就是国父孙中山。

他的一生,其实是不断遭受失败的一生。以他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发动武装起义。他直接领导的起义有1907年5月的黄冈起义、6月的七女湖起义、9月的防城起义、10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2月的钦州起义、4月的河口起义,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以及1911年4月27日的黄花冈起义,加上1895年的广州起义和1900年的惠州起义,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他的坚持不懈唤醒了中国人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十次起义失败,二次革命失败,护法运动失败,甚至在二次革命后,偌大一个地球,都竟然没有一块可以让他立足的地方,堂堂的国父,却只能前往地位特殊的台湾,在日本当局的监视下生活。但是,正是由于他第一个奋起战斗并坚持到了最后,正是由于他历经失败却屡败屡战的执着,正是由于他“天下为公”的人格感召,尽管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世人都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的胜利,作为先生这革命一生的荣耀。

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毕生奉献于建立拥有绝对民权的民国,为共和毅然放弃手中权力者,放眼二十世纪之中国,仅先生一人而已。

记得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欧洲则国雄于欧洲。那么,国家的进步与改变,也应该是从我辈自身开始努力和躬行了。曾子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中山先生也说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中山先生在我心中!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观后感第三篇

孙中山说过:“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和鲁迅一样,他从小热爱读书,立志从医,渴望救人民于疾病的痛苦中。

少年时代在美国属地檀香山先后就读于英美教会所办的意奥兰尼学校和奥阿厚书院。而后,孙中山继续求学于香港拔萃书室、域多利书院。毕业后,他先进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习,后来转入香港西医书院(这所学校后来并入香港大学〕学医。在校期间,他不但努力攻读医学,而且还广泛研读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军事、科学书籍,并结识了不少有志革命的青年朋友。立了高远的志向,他选择为此奋斗。面对国难,孙中山选择弃医从政。

1894年6月,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时政,被置之不理。同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接连失败,孙中山进一步认清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愈发坚定了救国的信念。遂赴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革命。这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次年1月,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了香港兴中会。他弃医从政,改变自己原本的志向,但是没有改变自己为人民,为国家的本质。不得不说,他的选择的明智,为此,成就了国父的丰功伟绩开端。孙中山说过:“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当有能力为千万人服务时,就要为千万人服务,当有能力为千百人服务时,就为千百人服务,只有能力为一二人服务,就尽力为一二人服务。”1892年7月,孙中山以最优异的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曾先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他的医术精明,而且对贫穷病人免费治疗,因此,行医“不满两三月,声名鹊起”。这时,我们就足以看到一个国父的“无私”。孙中山努力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行医,从政,都是以人民为重。立志高远,而又不好高骛远,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学习他这点。孙中山说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奋。”在成立了香港兴中会后,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却因事泄而失败,孙中山被迫逃亡海外。清政府将他作为重要国事犯到处悬重赏通缉。

此后他在海外16年,先后5次环游世界,在华侨中广泛宣传革命,建立革命组织。在这颠沛流离的十几年里,他仍不忘国,不忘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人民,越挫越勇的精神着实让我们敬佩。我们必须学习他的这种“无私”,以及坚持不懈,不畏牺牲的精神。孙中山说过:“感化人最要紧的就是诚。民生是社会进化的重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讲到国家的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权。”从他说的话,我们不难看出他对人民的感情之深,思想觉悟之高。最让我感动的是孙中山的三份遗嘱。

孙中山先生临终前十七天,即1925年2月24日,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预立了三份遗嘱,这三份遗嘱是《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遗书》。孙中山《遗嘱》的全文是:“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孙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

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四分五裂状态,段祺瑞坚持召开“善后会议”,实行军阀间的重新分赃,使中国继续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孙中山则极力谋求和平统一主张召开有各界民众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决定国家的统一和建设大计,并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摆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束缚,从而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孙中山在遗嘱中谆谆以此为嘱,把希望寄托于“唤起民众”,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

孙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真正做到鞠躬尽瘁,他临终时遗留下的私产,除了衣物书籍外,只有一幢南美华侨赠送给他的上海住宅(即今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他的《家事遗嘱》写道:“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从这些文字里,我看到了一个高大的为人形象,他为国,为民,奉献了一生。

孙中山与宋庆龄于1915年在日本结婚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说,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上,这一精神遗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胡总理这样高度评价孙中山,我充分认识到了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他以其博爱、慈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思想深深地感动了世人。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