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千年包公学习包公精神观后感

时间:2022-02-13 09:11:25 华夏高考网

观看千年包公学习包公精神观后感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世代流传的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包拯后来说他“生于草茅”,指的是他降临在今肥东县一农家。但其父包令仪考中进士做了知县后不久,便把家迁到合肥城内。包拯少时在城内香花墩读书,他28岁中进士,因孝义居家陪侍父母十年后出仕。曾先后知天长、端州、瀛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县、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他当过的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宋史》第316卷《包拯传》中说:“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闾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进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又说:“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与人不苟合,不会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包拯做过许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宋代以来,关于包拯的口碑、话本小说、戏剧曲艺乃至当代的电影电视就演义了许许多多他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故事,演义的结果,使包公的形象更丰满,甚至神化、传奇化。包公“包青天”成了人们寄托、祈望的理想人物。

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始于其身前。而源于宋代的话本并红火于元代的包公戏,自明清到近世,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包拯在“京官”开封府尹任上不到一年半光景,描写这一时期他断案的故事无疑是最精彩的华章,传播之广,渲染之烈,溶进了人们炽热的“包公情”。

现存18种元代公案戏中,写包公审案断狱的就达11种,如无名氏的《包待制陈州粜米》、关汉卿的《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等;明清又诞生20种。明代《元曲选》100种里包公戏占10种;打开《京剧剧目初探》,可以查到34出包公戏,《金丸记》、《桃花记》、《胭脂记》、《珍珠记》、《双钉案》、《正朝阳》、《铡美案》、《赤桑镇》、《铡包勉》、《砸銮驾》、《打龙袍》等保留剧目历久不衰。1993~1995年,长达236集的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风靡大陆和台、港、澳、东南亚及欧美华人社会。

舞台上的包公形象依“铁面无私”渐渐有了“定规”,即“相貂”(帽翅加长的宰相帽)、“黑满”(乌黑浓密的飘胸长须)、黑蟒(袍)、厚底(靴)且额头上长着“月牙”,这月牙儿有“上昭日月”的含义,黑脸(铁面)包公一出场,就明显有别于其他人物。包公升堂断案过程中一般都有两样道具。其一为独角兽。传说中断案的神物,“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包拯公案上置有独角兽,以示“曲直明鉴”。其二为三口铜铡。龙头铡斩皇亲国戚,虎头铡斩贪官污吏,狗头铡斩市井刁民。

历史上的包拯当然没有传说或舞台上的包公那般神奇。他既有政职、军职,亦有文职,甚至有闲职,还做过谏官。包拯能流芳百世,恐怕主要在于他的刚直清廉,高风亮节。稍举几例:

智审牛舌案。包拯于宋景?四年(1037年)任天长知县。某天某农户前来报案,自家耕牛被人将舌头割掉了眼看将死。包拯让他回去先把牛杀了吃,过几天再来。谁想几天后那农户来时案子已破了。原来包拯“等贼上门”,当时屠宰耕牛是犯罪的,那贼人来告发农户,却自投罗网。

不持一砚归。端州(今广东肇庆)出名砚。历任官府征贡品时,都要假朝廷之名多搜刮几倍乃至几十倍以中饱私囊。包拯从端州离任时,却不带走一方砚。航船途中发现一门生私携了一方砚台,包拯大怒,立命掷于江中,方才继续赶路。今肇庆仍有包拯“投砚处”、“洗砚池”景。

疏浚惠民河。包拯主持开封府时,城池汛期吃紧而城内蔡河河道边常被有权势的官僚占去砌盖楼房水榭,阻滞了水流。包拯即令限时拆除,对过限不拆的“大人物”则开名单上报朝廷请求降他们的罪。这样一来果然灵验,蔡河经整治疏竣后水畅其流,百姓称之为“惠民河”。

关心民疾苦。包拯担任御使期间对西北边防多有良策。如他提出将青壮年农民组织起来平时耕作,战时打仗,以减轻徭赋,扩大兵源。他提议对京东地区的一些冶铁专业户缓征生铁以让他们休养生息。他上书缓征500万石江淮地区的稻谷,“请支义仓米赈给百姓”,以解灾民燃眉之急。

任人当唯贤。包拯晚年做台谏时,积极向朝廷举荐贤才,同时弹劾那些贪赃妄为之徒。掌管全国财政物资大权的三司使张尧佐,是仁宗皇帝的宠妃张美人的伯父,声名狼藉。包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弹劾到底,终于使得张尧佐等人丢了官。

不为亲者讳。“廉者,民之表也”,包拯为官严于律已,生活俭朴,“饮食器用如布衣时。”任庐州知府时,他的外甥犯了法,他依法定罪,毫不留情。他的儿子包绶,为官多年,死后只留下几卷著述,“无毫发所积为后日计者”。他的孙子包永年也是“了无遗蓄”,包永年的丧事由两个弟弟合力营办,土坑木棺。

包拯曾有遗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刻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这段话作为包公家训,被刊刻于石碑上,竖在堂屋中,作为严格要求子孙后代的“铭”,对今人也有所启迪。现在,包公的这段家训,仍在合肥包公祠中,昭示来者。

千百年来,包拯作为不朽的清官形象,早已越过时空,为前人和今人,为黄皮肤“龙的传人”和其他肤色热爱中国、崇尚清廉的外国人所敬重。“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包拯出仕时写的这首戒廉诗,体现为民者愿,可作“为政者师”。

观看千年包公学习包公精神观后感

由省纪委牵头组织,中央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已制作完成,央视纪录频道定于5月25日20:00起连续三天播出,每天一集,每集45分钟。安徽卫视也将于5月27日21:25播出。

包拯家训如下:“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乡,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七年中秋赵朴初敬书)”。

体现了我们祖先的信仰。

信仰天地君亲师。天地君亲师是五个信仰对象,既相互联系,又互为一体。

拆开来讲,天地属于精神世界至高无上的神灵,主宰人们的命运,排在第一位。例如,人们一遇上自然灾害,就祈天保佑,干了坏事,怕天雷打。中国人是个很世俗的民族,即使对“天地”这样高远玄渺的神灵,也结合到现实来理解,如,皇天后土养育了人们,靠天吃饭、顺应天时,天意不可违,等等。正因为信仰,才有祭天、祭地,现在北京还有天坛、地坛,都是祭天祭地的专门场所。

第二位的信仰是君,即国君,国王,国家。到西汉董仲舒干脆将皇帝附会成“天子”,天的儿子,上天派来管理老百姓的,杜撰出“君权神授”的理论,以便让老百姓服服帖帖,天威不可犯。同时,对皇帝也有制约作用,替天行道,不可乱来。

第三位的信仰是亲,指有血缘关系的长辈,可以泛指父亲,母亲,祖宗,先辈等等,这是更直接来源于儒家的伦理道德。人们的生命都是来源于父母,“父精母血成汝体”,含辛茹苦养育我。因此,要孝顺父母,孝敬祖宗。用现代的一首歌曲《酒干倘卖无》最好解释:“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你,没你哪有我……”,把这些信仰对象都串起来了。中国人敬祖宗有专门的祖庙、宗祠,祖坟,制度和体制上有宗族、五服、族长、族田、族产以及族规等等。中华民族之所以延绵五千年生生不息,起根本作用的是家族、宗族的凝聚力。国家灭亡了,家族的规矩和体制还在,家国一体,国家的基因寄存在家族中,家族宗族发展壮大、扫平四方又可以建立国家。西方没有中国这样的家族,国家灭亡了,一般无法复兴。

第四位的信仰是师,这也是源于儒家的伦理道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小处看,开我蒙童,启我智慧,从大处讲,传承文化,弘扬文明。因此,师的地位很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重教育,重文化,重传承,中国人受益极大。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