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优秀范文【最新】

时间:2021-12-03 08:47:20 华夏高考网

偶然机会,在室友的桌上看到了《菊与刀》这本书,随意翻阅了几页就被里面鞭辟入里的分析吸引了。征得同意后,我花费数周时间把它看完了。此刻,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是非常多的,也是相当深刻的。

《菊与刀》这本书是美国女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1887?1948)在1946年所著的,作者在战时受命于美国政府完成一份关于日本的报告,以便为美国能根据日本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实施对日战后管理。在完成这份报告的同时,作者还在其中阐述了自己的推断,美国的战后对日决策与她的推断意见是一致的,这更从事实上说明了又该报告集结成册的这本书的价值。

在该书中,本尼迪克特以战争中的日本人作为切入点,以人类学家的视角对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心理状态和所受教育影响做了非常细致的分析,对日本人的人性形成做了深入的剖析。最后,作者说明了美国对日战后管理的作用并对日本民族的出路和未来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预测。

从内容结构上来看,该书描述了美国人眼中的日本人在二战中的表现,接着引导读者探究这些行为背后的形成因素。在对这些因素的深入挖掘中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对日本人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的探究不可谓不深入透彻,入木三分。比如作者写到了日本人

“各就其位”的社会观念,日本人认为自己是“历史和社会的债务人”的人生观,他们认为人生来是没有罪恶的,很多事情都是“人之常情”,只要把这些事放在合适的位置就是恰当的。在价值观上,书中写到了日本人强调的“自我修炼”磨掉“身上的锈”到“无我的境界”,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摆脱自我意识和矛盾冲突以达到自我实现??“圆通”。

作者频频枚举日本人生活中的一些片段,是我们有幸从生动具体的日常行为中感受到彼此民族之间的巨大差异,通过其中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分析,我们又可以借之窥探自己的内心,审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形成的重重因素,对人性由一个比较理性全面的把握。

读这本书的时候,其中有些内容的描写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其中原因应该主要在于这些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与我们自视为对日主要文化输出国(当然是针对过去而言)的中国相去甚远,以至于看第一眼的时候我都不敢相信这些事情是真实在日本社会存在过乃至延续至今的。借此机会,将这些掀起我内心波澜的内容与大家做以分享:

1.二战中日本人叫嚣说,他们会以精神战胜物质。“美国固然很强大,军备也很高级,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所有这一切早就被预料到,根本没有放在眼里。”在工厂里连续劳作12个小时加上整夜的轰炸后他们宣称,身体越沉重意志就越高昂,精神总是在物质之上。“食品越是短缺,我们越是要通过其他方式来加强自己的体力,我们必须通过更多地消耗体力来增加体力。”

2.日本人习惯生活在一个已知的世界里,意料之外的东西会令他们恐慌。当美国军队攻到日本附近,日本已处在其轰炸机有效轰炸范围之后,日本人宣称“我们对这一虽说意外的事故早已了如指掌,而且已经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当美军开进马尼拉市中心时,驻守该地的日军山下将军“带着明朗的笑容评论道”,电台说“现在,敌人已落入我手……”“马尼拉迅速陷落时山下将军战术部署的结果,跟他所计划的完全一致,山下将军指挥的行动目前正在持续展开”。

3.日本人一个劲地谈论“世界的眼睛注视着我们”。因此,他们必须充分表现出日本的精神,当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时,日军接到的命令是,现在,他们处于全世界的众目睽睽之下,应该让世人看看他们时什么材料制成的。其海军则被警告说,万一他们中了鱼雷,接到弃舰的命令,他们应该以最好的仪态转移到救生船上,否则“世人会嘲笑你,美国人会给你拍电影,并在纽约播放。”

4.那些苦战到底的日本战俘把他们的极端军国主义归根于天皇,说自己是在“贯彻天皇意志”“让天皇放心”“天皇把人民带入战争,我的职责是服从”。但是,那些反对战争的日本人也说天皇是“爱好和平的陛下”“他一直是个自由主义者,一直反对这场战争”“他是被东条骗了”。日本人还说,“如果天皇颁布命令要臣民投入战斗,那么日本人会毫不犹豫投入战斗,哪怕手里只有竹竿”“假如天皇颁布停战令,那么整个日本明天就会放下武器”“只有天皇的话能使日本人民接受失败,并为重建家园而勉强活下去”。据说,战后有人建议天皇否认他的神性时,他反对说,这会让他感到尴尬,因为他要被剥夺的是他不拥有的东西。

5.一个人到日本去时,他必须把睡眠和体力恢复,休息以及消遣等问题区别开来。东京电视台会告诉人们:体操会使饥饿的人重新变得强壮有力。士兵们往往三天两夜连续行军,除了在10分钟的休息时间能就地地打个盹之外,没有时间睡觉,到达营地之后他们全部被派出去站岗放哨了,而他们的一位上尉宣称“士兵们已经知道如何睡觉,他们需要的是训练如何保持清醒”。如同睡眠一样,日本人认为浪漫的爱情,“性”“酗酒”这些东西都是“人之常情”,他们在人生的次要位置,当然相应存在着一个主要的位置,它是属于“义务”的。

6.日本人自认为是历史的债务人,他们的日常决定和行动都必然发自这种负债感。表示“义务”的词汇往往涵盖一个人的负债意识??从最大到最小,这个词便是“恩”。“一杯冰水纵然微不足道,但总归我钱那个家伙一份情,这会影响我的荣誉。不管是一钱抑或半钱,背负着这份人情债,我将死不瞑目……”对琐事如此过敏,如此痛苦而且易于受到伤害在日本被视为美德。欠债意识会使人很容易被冒犯,日本人证明了这一点。日本人否认美德有与邪恶作斗争的含义,没有任何恶是人类灵魂所固有的,那些“粗暴”也只是“人之常情”,是人类不应该谴责的幸事。

7.牧野芳雄是一个日本画家,他在自传中写到,自己18岁的时候想去美国,于是他去拜访一位传教士,希望他能为自己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但是传教士夫妇不相信他能去美国。“什么,你要去美国?”他们笑着说。当然,从他们的角度来说,他们是真心实意地认为牧野去不了美国,但牧野认为自己受到了嘲笑,认为他们不真诚地嘲笑了自己这种“没有不真诚心里的老实人”,嘲笑者是杀害别人灵魂和心灵的人。

8.在日本,工人们最喜欢的罢工形式是:“占领工厂,继续工作,通过增加生产,让管理层丢脸。在一家煤矿上,罢工工人们把所有管理人员赶出了矿坑,把日产量从250吨提高到620吨。在一次‘罢工’期间,足尾铜矿的工人们也提高了产量,并把自己的工资翻了一番。

以上就是我感触比较深的一些内容,它们和其他包含长期不为外人所熟悉的精彩细节构成了这本书内容的兴奋点,让人在阅读时倍感清新而又引人深思。

读了这本书,我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每一个民族生活中的日常琐事都是带有强烈人性色彩的,在任何一个原始部落或任何一个处于文明前沿的国家中,人类行为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学来的。一个人的行为或想法无论有多么怪异,他的感受方式和思维方式都跟他的经验有一定的关联,最孤立的行为相互之间也有某种系统性的关联。

在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中,矛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因素。因为处于矛盾中,他们常常表现出紧张焦虑的情绪,而且导致他们害怕竞争,不善竞争;同样也是矛盾,使每个日本人毕生处在和自己的斗争中,因此相对于外界,他们更习惯于坚守原来的秩序而不是狂热的革命,这或许也是他们的社会体系长期稳定的原因所在吧。但是矛盾依然没有放弃他们,或者说他们不愿放弃矛盾,他们的稳定中又充满了善变。二战后,他们马上接受了失败。一直以来,他们强烈需要受到世界的尊重,他们认为大国依靠军事力量赢得尊重,于是他们走向了侵略,但他们失败了。这意味着,侵略毕竟不是通向荣耀的正道。战败时,日本人会从这一面转到另一面,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这样做对自己的心理压力,是战是和,他们的目标始终是自己的名誉。当然,为了这个名誉他们的动机将是随机应变的,如果环境允许,她会在和平的世界里寻求自己的位置;如果条件不允许,那她就会在军营似的世界了寻求自己的位置。

我对这本书的一个核心的理解在于:一个人如果表现出了令人费解的行为,那他肯定同时在追求他人认为相互矛盾的目标。同样,日本民族的人性之所以表现出了矛盾,是因为她追求了我们认为相互矛盾的东西。正如这本书的名字“菊与刀”,“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象征,我们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矛盾,而日本人认为两者都是美的,甚至是必需的,并把它们兼容了,从而形成了日本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服从而不驯的双重性民族性格。

没有无本之木,亦没有无源之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性格形成都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社会习俗分不开的。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性格,对我们民族的精神的形成进行追本溯源的探究,弄清楚它们形成的条件,从而有可能根据新的需要对其进行改造,通过控制这些条件,加强新形成的优秀精神,培育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精神,从而为个人全面发展和民族更加进步做出贡献。

作为一个日后的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十分有必要学习作者那种通过生活细节材料分析事物并对其进行科学预测的方法,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在帮助学生改正身上的不良习惯时,这都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

《菊与刀》自出版以来就迅速畅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各国了解日本的必读书目,也是日本人进行自身研究的“日本学”的开山之作。作为一个优秀的外文著作,我推荐大家不妨找机会一睹其庐山真面目,相信你必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