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时间:2021-08-22 05:23:51 华夏高考网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终于把一部长篇系列历史性小说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全书分为七册,每册标题分别是:《洪武大帝》、《万国来朝》、《妖孽宫廷》、《粉饰太平》、《帝国飘摇》、《日落西山》以及《大结局》。
  
  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是一个字:新。当然啦,众所周知,想要完整地去了解一本书,首先得了解书的作者。那么先来看看作者何许人也。此书作者姓石名悦,网名“当年明月”。武汉籍贯,7 9年生人,写作该书之时是顺德一名海关公务员。虽然不是正规的学术出身,也没有得力的团队协助,但是此人确实有着他一鸣惊人的道理。仅仅是依靠自己每天坚持不懈以2000 字的更新速度完成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工作。光从这一点上,可以窥见作者对明史的钟爱程度和做学问的态度的坚毅。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任何文学著作,想要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其中必然是凝结了作者无数的心血和智慧。我想这本书是具备这个条件的。
  
  大多数人对于历史的认识,尤其是在经过中学阶段枯燥且乏味且冗长的教科书教育,往往对此是双眉紧蹙,退避三舍的,更加谈不上什么兴趣、好感之类的态度。因而在我们的思维惯式里,通常研究历史的人都是老学究、老教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风古板,写作严谨。所以,当今正统的历史著作,虽然对于历史的剖析和理解非常有见地,但对历史的普及和传播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而此次这部历史小说由一个青年人通过网络写作完成,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所以此书的第一个新就在于作者其人。一个非历史专业出身、并无几十年史料阅读积累的年轻人,为什么能通过已近边缘化的题材吸引诸大众眼球呢?最根本的一点恐怕还是在于他的年轻,且没有历史专业行规的束缚。因此深谙大众的心理,能够毫无顾虑、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历史观。这样呈现出的文字、故事情节无疑是生动有趣的。那么,接下来就看看这本书的独特之处。
  
  首先,这是一部小说。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有的人会有疑问,近几十年我们一直不缺乏源于历史的文学作品啊。譬如金庸、古龙、梁羽生之辈的武侠小说,无不依托于历史的框架恣意纵横着。又如琼瑶、席娟等人的言情小说,在历史的夹缝里上演着一幕幕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更有甚者,当属如今独霸一方、愈演愈烈的穿越小说。活生生在字里行间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历史逻辑。和上述作品相比,《明朝那些事儿》到底出彩在哪里?答案是真实。武侠小说借历史的衣钵写江湖的纷争,有历史则为武侠,搬到现代倒也可以存活??无间道。言情小说借历史曲折情、预留幻想空间罢了,历史本身对作品的中心思想已经没有多大影响了。而泛滥成灾的穿越小说只是拿历史作为一个叙事的幌子,并非源于历史,反而往往因与历史背道而驰而饱受诟病。但是《明朝那些事儿》则完全基于历史出发,通过小说、影视的手法主观能动的再现客观历史的真实面貌。其立意新在推陈出新,其态度新在尊重史实,其风格新在古今结合,其成功新在迎合大众。照搬历史只能是看做文言文的翻译集注,不具有艺术性。过大夸大主观意识则有悖于普及历史的初衷。一成不变的叙事已无法满足当代读者猎奇的心理诉求。而过于学术的历史文学作品是难以畅销大众的。此书恰恰巧妙的解决了上述的四个矛盾,使得历史在风趣生动的字里行间娓娓道来,在形象逼真的白话描述中抽丝剥茧,令人耳目一新。接下来就结合书的精彩片段进行赏析和品玩。
  
  第一册《洪武大帝》,顾名思义讲的是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开篇如此写道: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
  
  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
  
  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
  
  1347年??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1368年造反(这个猛)
  
  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一切的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
  
  这是一份类似简历的人物事迹罗列。让人一看就忍俊不禁。为什么?因为匠心独运的开篇构思,因为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作者在陈述史实的同时又加上了自己补充,而补充的成分又集中表露了作者的态度和口语化的亲切感。学习写作的人都知道,三种人称中以第二人称进行写作是最亲切,最易与读者拉近距离的。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没有“你”的反复出现,但实际上就是为“你”所写。无形中在与读者持续互动着,从而紧紧吸引读者的兴趣,轻而易举叫人手不释卷,欲罢不能。值得注意的是,在列表结束过渡到段落写作的时候,作者灵机一动,用一种略带电影叙事的口吻巧妙引出下文。类此这样的妙笔文中可谓是比比皆是。没有华丽的辞藻,不需要刻意的语言逻辑,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有力的推动情节的发展,大有四两拨千斤之概。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便是细致的人物心理描写:
  
  他最后看了一眼这片宽阔的湖面,一统天下的梦想和雄心壮志就这样破灭,来时的庞大舰队和六十万军队,如今只剩下败卒残兵,这对于枭雄陈友谅而言,其实并不算什么。兵没有可以再招,舰船可以再造,让他不理解的是,自己为什么会失败?
  
  我不缺乏驾驭手下的谋略,没有妇人之仁,我敢于杀掉所有阻挡我前进的人,而不畏惧人言,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我比所有的人都心黑手狠,为什么会失败?我已经拥有了最强的军队和战争机器,我的部下为什么会背叛我?
  
  陈友谅是永远找不到答案的,因为答案就在他的行为模式中,从他杀害自己的兄弟和首领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将领们已经充分理解了他的准则,那就是谁有力量,谁更狠毒,谁就能控制一切!仁义、道德、诚信都是不存在的。当这些行为被他的将领们当成人生的信条后,他的军队就成为了千万个狠毒的陈友谅的集合体。这样的集合体就类似金庸小说里的星宿派,一旦陈友谅倒霉,每个人都不会继续效忠于他,而是上去狠狠地踩上一脚,落井下石
  
  当然,失败后的陈友谅对他们而言也不是毫无价值,至少他的脑袋还是很值钱的
  
  陈友谅阴险毒辣,他的将领们比他还要阴险毒辣。陈友谅迷信暴力统治一切,他的将领们比他更迷信暴力。
  
  当他的生存基础??暴力,被人掀翻后,他也就没有任何底牌了,等待他的只有灭亡
  
  饱经风霜的张学良曾经用他一生的经历对日本的年轻人说:不要相信暴力,历史已经证明,暴力不能解决问题。
  
  我相信,这就是陈友谅失败的根本原因。
  
  这一段描写的是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一代枭雄陈友谅最后兵败的场景。作者站在陈本人的视角,排除一切其他因素的干扰,侧重心理的描写。你可以说他是虚写,是杜撰,但是却让人读上去格外的生动传神,使得人物形象圆润丰满起来,使得历史更加生动化、人性化。当作者在同情、解读陈友谅的同时,无情的批判也刺进每一个人的心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正是这样一种阅读历史的方式,让每一个人可以从中读懂故事,明白道理,甚至塑造人生哲学。历史固然功不可没,弘扬历史的人同样居功至伟。
  
  当然,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完美的。这本书也不例外。依笔者愚见,此书虽然名为《明朝那些事儿》,但实则主要写的是帝王、达官贵人。侧重的也是政治角度,而忽略了平民百姓、经济、文化、军事等其他方面的再现,虽然有的人认为历史就是伟大人物写就的,但是伟大领袖毛*早已指出: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本书是存在不足的。但作为大众文学,普通人可能更热衷追捧帝王生平、宫廷轶事,所以作者侧重此处也是情有可原的。
  
  诚如当年明月所言“历史其实很有趣,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总之这是本不错的小说,值得一睹。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