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女儿的节俭》读后感
赵秀云
散文《女儿的节俭》,以其真实的思想感情,从父亲的视角叙述了女儿赵柳的成长。这篇散文写出了作家自已的本真,这样的作品是有温度的,全篇无一丝雕饰,就像原野上自由绽放的一枝花,纯而又纯,摇曳于散文天地,展示出亲情之间的人格魅力。
生活尽管是生活,但是不同的社会阶层,生活的境遇是不相同的。赵柳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她很渺小,但世间渺小的人并非就不伟大。一个渺小的女孩儿,以其独有的真诚,向灾区捐献了5元钱。当她把那张5元钱的票子交给老师的时候,这个女孩儿哭了起来。老师问;“赵柳,你怎么哭了?”赵柳边哭边说:“妈妈看病没钱,都是向别人借的。”老师说:“不哭,看病借钱很正常,没有啥。”简短的对话,让我心里一阵纠结,眼睛里的泪水好像从心窝里淌出来,我被赵柳感动了。我看到赵柳有一颗如水晶般透明的心,她摘掉一切假面具,坦诚地告诉老师,那5元钱是借来的。在这里老华夏诗文了官腔,有什么办法呢?老师要完成学校交给她的任务,她要求学生捐款,或许她是不得已的,或许她是顺口而出,敷衍了事。在此作家写出了自已的境遇,毫不掩饰地道出实情,没有任何虚构,这是近期以来未曾有过的阅读感受。
我掩卷冥思,好像看见那个女孩儿泪眼汪汪地注视着那位老师,老师躲躲闪闪地垂下眼帘,在那一瞬间,我读懂了赵柳的悲伤,也读懂了老师的无奈。赵柳的眼泪告诉我,如果拿这5元钱给妈妈看病该多好呵,她是咬着牙把钱交给老师的。她的眼泪是一种痛,是一种无声的倾诉,她心疼那5元钱,心疼妈妈没钱看病。这个细节让读者忘不了,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也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有句俗话叫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用在赵柳的身上十分准确。一家人搬进了一套设施简陋的小单元房,虽然面积很小,却空空荡荡,家中无一件家用电器,家具也是破旧不堪的几个物件。即便是这样,即便省吃俭用,到了月底仍旧接济不上。快过年了,父亲想给女儿买件新衣裳,带着女儿从这个商店转到那个商店,女儿总是摇头。她不是不喜欢那些式样翻新,花色亮丽的衣裳,只是顾及爸爸妈妈手里有限的几个钱。当父亲说:“你喜欢什么样的款式跟妈妈说吧。”女儿回答:“今年就不买新衣服了,省下钱来买电视机吧。”父亲对妻子说:“孩子大了,懂事了,不买就不买吧。”妻子背过身去揉眼睛,父亲也低下头不再言语了。在这里我看到一个很懂得持家的孩子,她知道什么最重要,她不是不爱美,她是多么渴望穿一件新衣裳,像所有的女同学那样凑在一起互相欣赏,可是她拒绝了。
又如,积攒了许久的钱之后,买来了电冰箱,父亲想买些雪糕放在冰箱里。女儿便说雪糕太贵了,带着父母到街上买回一副冰棍模型,自已动手制做。还有一个令我难忘的细节,父亲在炉子上烤了三个馍,烤好以后,父亲给女儿一个,自已吃一个。父亲吃完第一个馍后,又去取第二个,女儿却把吃剩下的半个递给父亲。说:“爸爸,我吃饱了,你吃我的,把那个馍留给妈妈吧。”这就是穷人家的孩子,只有在贫困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才懂得省吃俭用,小小的年纪就当家了。
作家通过一连串的细节,塑造了女儿赵柳的形象,这个形象在社会底层带有普遍性,也具有典型性。散文《女儿的节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到这是一篇饱含着真情的好文章,全篇没有任何波壮阔的场景描写,只有朴素的细节和朴素的文字,更无华丽的辞藻和大套成语的叠加。可贵之处,便在于作家写出了自已的生活验。一个没有感情的人,没有生活体验的人,写不出这样感动人的作品。
作家是有灵感的,没有灵感写出来的东西是苍白的,是没有色彩的。赵攀强的文字是从心中流出来的,那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抒情表达,好的作家都能够把心挖出来放在一篇作品里。散文的语言是很讲究的,是需要文采的,词汇的运用须要精心安排,并非一碗白开水。(m.huaxiashiwen.com)语言难,难就难在自然流畅,不造作,不矫情,质朴自然。赵攀强的散文语言就有这方面的长处,正是因为他的语言朴实无华,没有陈词滥调,所以让我在读《女儿的节俭》时哭了。
我从《太极城絮语》的附录中得知,赵攀强先生是从农村成长起来的作家,他无比珍惜自已的工作岗位,从新闻报导到散文创作,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他的作品来自真实的生活体验,是有感而发的,篇篇表达着他对亲情和人世的爱,通过艺术化的方式阐述了他的真知灼见。如今,他的女儿已经考取了重点大学,生活依然俭朴,相信她的未来一定是有作为的。
赵攀强在写作上经历了不少困顿,他的文字即凝结着欢乐,也凝结着痛苦;即饱尝着忧患,也体验着酸楚,而他坚忍不拔,永不停步。他遵循着这个原则,发表和出版了两部散文集,鲜明而生动地描绘出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图景,及同一时代人物的人生轨迹,真实地记录了自身的种种曲折,作品受到了读者的好评。祝赵攀强创作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