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视频直播(完整版)

时间:2022-02-07 14:26:10 华夏高考网

李保国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河北会堂隆重召开。长城网赵晓慧摄

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李保国同志的妻子郭素萍作报告。长城网赵晓慧摄

河北日报社邢台记者站原站长刘秀礼讲述和李保国相识的点点滴滴。长城网赵晓慧摄

报告会现场,不少观众为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所感动。长城网赵晓慧摄

长城网5月19日讯(记者赵晓慧张天虎宁晓雪李全)5月19日上午,“太行山作证”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河北会堂隆重召开。河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领导及各界干部群众23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李保国,河北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省管专家、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他35年如一日奔波在太行山上,足迹踏遍河北大地。每年深入山区200多天,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推广36项实用技术,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打造了富岗、绿岭等知名品牌,使山区增收35.3亿元,带动10万多农民脱贫致富,被乡亲们誉为“太行新愚公”。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4月10日凌晨,58岁的李保国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太行山的乡亲们自发在村里设置灵堂祭奠他,数十万网友在手机微信中为他点亮烛光。

报告会上,河北日报社邢台记者站原站长刘秀礼,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同志的助理齐国辉,河北绿岭果业公司技术总监、李保国同志的学生陈利英,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李保国同志的妻子郭素萍,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总队长饶桂生等六名报告团成员先后登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了“农民教授”李保国生前带领太行山群众脱贫致富的生动场景,再现了“太行新愚公”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很多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1981年,李保国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离开校园一头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承担起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从此,李保国便与大山结下不解之缘。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总队长饶桂生作报告。长城网赵晓慧摄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同志的助理齐国辉在讲述过程中难掩悲痛。长城网赵晓慧摄

河北绿岭果业公司技术总监、李保国同志的学生陈利英含泪作报告。长城网赵晓慧摄

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在报告中说,乡亲们永远不会忘记李老师。长城网赵晓慧摄

现场观众感动落泪。长城网赵晓慧摄

“身为河北农业大学的学生,特别是李保国教授所在学院林学院的一名学生,今天能来到河北会堂,参加李保国教授先进事迹报告会,我内心是非常激动的。”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2013级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校学生会*孙健向记者表示,在学校,不管是学院还是学校,也开展了很多次李保国教授先进事迹报告会,但每次听完报告会,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身为一名大学生,有必须学习李保国心系人民、对党忠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李保国老师是时代楷模。他30多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我校太行山道路的壮丽篇章。”报告会结束后,河北农业大学团委副书记时翠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进一步学习和弘扬李保国同志的精神,该校成立了26支、上千人的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勇担责任、无私奉献,助力全省脱贫攻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每个人的力量。

初到邢台县前南峪村,乡亲们见到李保国不由惊讶起来:“这个人真土,咋看咋不像个大学教师哩!”“以前来咱们村里讲授技术的,可都是头发梳得溜光,皮鞋擦得锃亮,穿西装,打领带,这个人咋这么土哩?”在村民们的一片疑惑声中,李保国走进他们中间,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治山富山之路。

李保国深知,农民兄弟与他这样的大学老师之间必然存在某些隔阂。只有首先消除这些隔阂,真正走进他们心里,才能更好开展工作。他认为自己长得又黑又土气,反倒容易跟乡亲们拉近距离。

但光靠形象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还不够。还要靠真本事,那就是教会农民靠科技手段管理好自家的果树和林木,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增收、致富,这才是令老百姓真正信服的“砝码”。老百姓服气,才会全力支持自己,太行山区全面脱贫的宏伟计划才会逐步实现。

李保国总结:“迎着农民的需求找课题,农业科研才有生命力。”他常对河北农大课题组同事说:“让农民亲近科技、掌握科技,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要学会当农民。”

前南峪村一带多是光秃的石头山,就连野生灌木也因缺少水土滋养,生长得低矮瘦小。这里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

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点着油灯彻夜研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一度成了他的生活常态。有时,他还把乡亲邀到自己的临时住所里,促膝长谈,虚心请教。制约山区经济果林业发展的瓶颈逐渐露出水面,让树木存活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厚土层。可土又从何而来?如何保证加厚的土层不被雨水冲蚀?随之而来的一个个难题又摆在面前。他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在白天的翻山越岭中,在夜晚的油灯下,他的思索没有停止过。

时间不长,李保国根据当地实际,联想外地治山经验和教训,大胆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治山方略。就是自山脚底部沿坡而上每隔四五米跨度左右各开挖一条沟,一下雨,山上的水就会顺坡而下流到沟里;再把山体表层的土统一收集到沟里面,这样就达到了有土、有水的目的。

通过“双聚”措施,前南峪村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村的沟沟壑壑呈现“洋槐头、果树腰”,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1996年,50年一遇的大暴雨重创了邢台西部山区,前南峪村却丝毫未受影响,一草一木皆无恙。如今的前南峪村,林木覆盖率高达90.7%,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500佳”提名奖,当地百姓人均年收入达1.06万元。

邢台市临城县凤凰岭地处干旱的太行山丘陵地区,鹅卵石密布,干旱缺水,开发难度大。这里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种树,种了死,死了种,再种再死。

李保国通过采样分析发现,满山岗的乱石滩下都是强碱性的礓石层。乱石滩本来就不存水,礓石层又对植物根部破坏严重,树根本活不成。

在李保国的指导下,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带头在凤凰岭干旱丘陵岗地开辟了治理战场。他们“挖走鹅卵石、打破礓石层、开沟建立保水层、聚水节水保水”,通过一系列治理,成功种植了薄皮核桃,使历史上的荒岗披上了绿装。很快,这些技术成果被广大荒岗丘陵区的农民复制推广,仅邢台市薄皮核桃种植就发展到6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

李保国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12月10日傍晚,常年在外奔波的李保国风尘仆仆回到家中,他兴奋地抱起小孙子亲吻时,却被一声“你是爷爷吗?”的生分质疑击痛心房,这个硬汉落泪了。

想起孙子那皱起的眉头,紧绷的小脸,稚嫩的童声,李保国心里横竖不是滋味,双眸噙满愧疚。

“我最对不起的就是这个家。没有老伴和孩子们的理解和支持,我啥也干不成!”

当年从邢台山区回保定看望孩子和老人,至少要赶3个小时的汽车,再转乘7个小时的火车,经过10个小时的辗转颠簸才能到家。因路途遥远,工作太忙,李保国根本无暇顾及远在保定的家。

1983年李保国在前南峪村搞小流域治理时,儿子李东奇刚满一岁。在后来的日子里,前南峪人给李东奇起了个小名就叫“小流域”。小流域治理好了,可“小流域”却真的变成了这里地道的山里娃,一张嘴满口流利的山根话。

为了绿山富民,李保国为山区付出越多,亏欠家里的也就越来越多。

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也在河北农大工作,当年也是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每每谈到跟着李保国辗转迁居于山区各地的经历时,郭素萍总不免生出诸多感慨。她说当年最对不住的是自己的老母亲,母亲岁数大了,需要照顾,可李保国工作起来不要命,也同样需要照顾。不得已,她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让老母亲和“小流域”跟上自己,同李保国一起到山里居住。可这一住就是4年多。

郭素萍常常跟着李保国一起在山里奔波,每天忙碌不停,经常过午贪黑,错过饭点。疲劳和困倦常在此时结伴袭来,李保国走上车朝座椅上一靠,“呼噜”一觉,哪里还顾得吃东西。郭素萍有时也顾不得吃饭,但始终不曾忘记叮嘱丈夫吃药。

去年冬季,李保国再次来到前南峪村指导果农剪枝。午饭后,他来到一处高坡,指着山脚下那排破旧低矮的石板房说:“这是当年我们住的地方,这些房子过去都是村子里喂牲口的地方,老百姓都没住过。可我为了让乡亲们信任我,就住在这里。”李保国边说边凝望着坡底。

“你还别说,这些房子说不定以后还真成文物了呢!”

李保国呵呵地笑出声来,笑得很爽朗。风吹乱了他的头发,黝黑的脸庞显得格外清朗。

李保国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4月10日一早,打开手机,一条消息“冻住”了我:“李保国教授今晨因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半晌无语后,我带着侥幸问:“不会吧?”“确已去世,12日追悼会。”一时间茫然无措,唯有“天妒英才”四字跳入脑海。

我与李保国教授不算相识。我曾采访过他,但他并不记得我。一则,他每到一处,总是被人围住问问题,或是记者,更多是村民;二则,他非常忙,一年200多天奔波在各个山村,为村民解决林业技术难题;三则,对事不对人是他的风格,他说:“我的手机里有上千个电话号码,绝大多数我不知道是谁,但我会回答每个人的问题,不管是什么时候打来的。”

可我却深深地记住了他,他的名字,他的相貌,他的事迹。作为帮农民增收35亿元、带动10余万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恩人”、“财神”,他对得住自己的名字;作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比农民还像农民”的相貌让人在瞬间诧异后油然而生敬佩;而他35年间在太行山区推广36项实用技术、培育16处山区开发先进典型的事迹,更是感动了无数人。

第一次见李保国教授,是在河北省平山县。2月下旬,听说该县葫芦峪地区的核桃树漫山遍野,蔚为壮观,不仅靓了太行山,而且鼓了山民的腰包,我便前去采访,想为本报京津冀协同发展专版的《美丽乡村》栏目写篇报道。然而,被采访者三言不离李保国,且称之为“恩人”、“财神”,完全改变了我的采访方向,我决定写人物。当我被带到李保国教授面前时,他身上浓浓的乡土气息先是让我惊异,后来听他说“这辈子最过瘾的事,一是把我变成农民,二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听人们讲他在邢台县前南峪村、内丘县岗底村、临城县等地的故事,惊异变成了敬仰。从山上林间下来,天已黑,我想在晚饭时再和他聊聊,他却开着车去了邢台,“晚上要指导培训”。

第二次见李保国教授,是在河北省青龙县。3月25日,我去青龙县干沟村采访该村脱贫攻坚情况,再次碰到李保国教授,他是干沟村脱贫的技术总顾问,来为首期果树种植做统一规划。这次,我依然没有找到和他更多交流的机会,因为他忙着给村干部介绍种植要求、运营管理经验等,连午饭都没顾上吃几口。大家劝他先吃饭,他说:“我有糖尿病,不能多吃,下午还要干活。”介绍完,就扛着测量设备上山了。李保国教授去世后,河北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驻干沟村第一书记赵鸿颇写道:“李教授来到时,已经13:20,来不及休息,简单吃了几口饭,吃了药,就到山上调查……我们来到山上,一直指导规划了三个山沟。规划指导完,已经17:20,李教授没有休息,就坐车去了唐山市滦县。现在回想起来,李教授真是累死的……李教授是太行山人民的恩人,也是我们干沟村的恩人,更是我的恩人。永远怀念、敬仰李教授!”

李保国教授不幸去世后,万人相送,内丘、临城、平山、阜平等地的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其守灵,“太行山的老百姓,舍不得您!河北的父老乡亲,舍不得您!”何止河北的父老乡亲,听闻李教授事迹的人,都舍不得李教授!本报微信公众号“行走京津冀”4月10日编发《“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教授今日凌晨去世》一文,有网友留言:“巍巍太行苍翠远,颗颗硕果几度风。穷山瘠土何所惧,满腔热血扶民生。”太行常绿,您的精神长存,李教授,一路走好!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