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地震最新消息,漯河地震带分布高清图

时间:2022-02-04 05:41:36 华夏高考网

防震减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加快推进我市防震减灾事业的科学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中国地震局“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指南》、《河南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至2020年。

一、发展环境
我市位于河淮地震带的中部,抗震设防烈度大部分为6度,个别乡镇为7度。经过我市辖区较大的断裂有商水断裂、侯集-孟庙断裂、鲁山-漯河断裂;2007年6月25日孟庙附近发生ML2.8级地震,2009年8月25日黑龙潭乡半截塔村附近发ML3.0级地震;2011年我市曾被国家列入鲁豫皖交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值得注意地区;河南省作为我国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省份,历史上曾发生过6次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对我市影响最大的是1524年2月4日发生在许昌附近的6级地震。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地震局的正确指导下,我市防震减灾工作逐步规范,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发展现状
1.建立健全各级防震减灾组织指挥机构。2003年成立漯河市防震抗震指挥部,2008年以后,各县区政府也先后成立了防震抗震指挥部。发生地震灾害事件后,各级防震抗震指挥部即转为抗震救灾指挥部。
2.地震监测能力
购置了流动监测仪和电磁波观测设备;舞阳地震台地形变(竖直摆钻孔倾斜)项目和临颍地震台地下流体观测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预计2017年投入使用;漯河市地震监测台站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市发改委批复,勘选报告已上报省地震局,施工图设计正在编制中;组建了覆盖全市每个行政村的“三网一员”体系;对出现的地震宏观异常能够及时调查落实,按时上报省地震局。
3.震害防御能力
2011年起,按照市政府第71次常务会议要求,将抗震设防要求的审定意见纳入市行政服务大厅项目联审联办管理程序,保证了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执行;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不断加强,广大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抗震避险能力日益提升;全市已建成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5所、市级科普教育基地3个,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7所。
4.地震应急与救援能力
按照上级要求,及时修订完善《漯河市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在地震应急工作中的职责;应急装备不断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初具规模;建成市级应急避难场所1个,县区级应急避难场所5个。
(三)主要问题
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主要问题是:
1.地震监测手段和地震预报能力缺乏。目前,我市为全省唯一没有地震监测台站在运行的省辖市,缺乏连续监测资料,不具备基本的地震预报条件;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对观测数据分析能力不足。
2.城乡整体抗震防御能力有待提高。依据不同时期的地震区划图和抗震设计规范建造的房屋及基础设施,抗震能力差异明显;农村建房基本处于无设计、无监理状况,建筑物抗震性能整体较差。
3.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薄弱。地震应急体系不健全,缺少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市、县之间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震灾救援联动机制有待完善;缺乏地震现场指挥通讯、地震灾害调查评估等相关装备和设施;应急避难场所数量不足,与国家规范标准存在很大差距;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普及率不高,对边远乡村的防震减灾宣传缺乏。
(四)需求分析
1.政府的防震减灾需求:“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防震减灾作为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2.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城市化进程和重大工程建设不断加快,社会财富日益积累,经济社会的地震易损度随之不断增加。发展防震减灾事业,全面提升漯河防御地震灾害能力,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3.公众的防震减灾需求: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逐年加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公众对地震信息的获取以及自身应对地震灾害能力提高的愿望日益迫切,对政府高效应对地震灾害的期望值日益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