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讲话谋振兴创新路心得体会】
党的十五大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思想的精髓,也是*理论的精髓。”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事求是的本质,就必须坚持立足于实事这个基础。立足于实事,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也就是说要在对具体事物、具体问题和具体环境的分析过程中对实际作出辩证的把握。如果没有对具体事物、具体问题和具体环境的深入调查研究,实践主体就不可能对实际作出辩证的把握。同时,这个实际又是变化的,而不是凝固不变的,也就是说只有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中,才能全面地认识实际。如果只停留在静止不变的事物上,只停留在片面的事实和表面的情况上,实践主体就不可能真实地而不是虚假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反映和认识实际。因此,要真正认识和把握实际,就必须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对客观实际有个准确把握,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实事求是的本质。
“求是”,这是认识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实事求是中的“是”,是指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事物及其规律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唯物论。但是,“是”并不等于客观情况,它是深藏在事物内部的东西,单单靠感性直观是难以把握的。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要想把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这种“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就必须在“求”上狠下一番功夫。所谓“求是”,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过程。“求是”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过程;就是开动脑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结论的过程;就是发现规律,认识规律的过程。概言之,求是的过程,就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多次反复、循环曲折的过程。
实事求是的关键是创新。因为,“求是”的目的就是引出正确的结论,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也就是说,要用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理论指导实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才能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如,理论观点???政策决策???工作思路???操作方法。其中,每个环节的转换都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各环节之间的转换,也不可能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如*理论,我们只有把它转化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然后再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体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才能使*理论真正有效地指导实际工作。在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中,如果没有转化,没有结合,而只是从本本出发,照本宣科,照抄照搬,理论就不可能有效地去指导实践。同样,如果我们只消极被动地适应客观实际,不进行大担探索,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无法发挥。
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一刻离不开创新。因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文选》第三卷第258?259页)*所说的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就是要求我们实事求是,立足于中国*实践,研究*的建设和发展规律,创造性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把理论与本国实际、时代特征紧密结合,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样,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要坚持实事求是,也必须把理论同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制订政策、计划、方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实事求是的本质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所谓“创新”,就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取得新成果。创新是*实事求是思想的一大特色。*和*的实事求是是一脉相承的。*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这不仅表现在*第一次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联系起来,主张排除思想障碍,冲突教条主义的框框,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而且还表现在*第一次把向前看和实事求是联系起来,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不断地进行实践创新。这集中反映在他讲实事求是时多次提出要“向前看”。如“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要向前看,就要及时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文选》第二卷第141、149页)向前看,就是既尊重客观实际,又发展创新。可以说,创新既是认识和把握实事求是的关键,也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把*推向前进的关键。然而这种创新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需要敢于解放思想的勇气。因此,认真深入地研究*实事求是的创新意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实事求是的本质是至关重要的。
【2、学讲话谋振兴创新路心得体会】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95年风云激荡,一代代共产党人以无畏的奋斗、无私的奉献、无悔的牺牲,写下了一部精神的史诗。在建党95周年之际,我们挖掘“红色资源”、重温“红色记忆”,感受共产党人的理想之火、信仰之光,汲取永葆生机、不断前行的强大能量。
“寻乌哪几家豆腐做得最好,最容易卖掉?又有哪几家水酒做得最好?”1930年5月,*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寻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几个问题问住了当地干部。走访当地47家商店和94家手工业店铺,与群众一起劳动、谈心交流……基于这次著名的“寻乌调查”,红军将城市政策定为“取消苛捐杂税、保护商人贸易”,纠正了“左”倾错误,也解决了供应难题。
“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95年来,从“砸烂一个旧世界”的革命党到“建设一个新世界”的执政党,“调查研究”是一贯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是根本的思想路线。当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县而是2800多个县,当我们面对的不是141家商铺而是GDP达67万亿元的经济体,这样的“红色传统”仍然至关重要。
求“是”的前提是见“实”。现在有了网络、有了手机,不出门也可以“尽知天下事”。不过,“打打电话、发发微信,听听汇报、看看材料”而来的“知”,终究少了些实实在在的感知,也少了些人无我有的发现,更可能听不到那些“沉没的声音”、看不清那些“模糊的背影”。1961年5月,*在河北伯延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到真实情况,伯延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集体食堂的人民公社。无论什么时代,都需要俯下身子、“眼睛向下”,有了这样老实的态度,才能做好调查研究,才是真正实事求是。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客观、全面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陈云曾说,“我们犯错误,就是因为不根据客观事实办事。但犯错误的人,并不都是没有一点事实根据的,而是把片面当成了全面。”上世纪30年代末,为了了解敌后根据地党的建设情况,他先后找9个乡的党支部书记谈话,边谈边记,反复谈了多次,直到把有关情况彻底弄清为止。陈云一生提倡“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体现着共产党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思想精髓。
人的认识,难免有片面之处,这就更需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彭真曾以“八面树敌”,来形容问题解决的过程:不但要看好的、有利的方面,还要有意识地从反面考虑,看到不利的方面,充分研究各种不同意见是否有道理。正确而全面的认知,往往是由“系统地驳倒不正确的意见而产生的”。当思想观点经过多次“否定之否定”的淬炼,做出的决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党讲党性,我看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改革开放前夕,习仲勋深入广东基层调研,看到三个人拉一张犁耕地,感叹“解放29年了,还是刀耕火种时代的耕作水平”。以此为契机,他带领广大干部找到了经济恢复的突破口。今天,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仍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常、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透一些”。唯有不断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才能为做好各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