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三五”规划建议,会议公报这一开创“中国发展新境界”的纲领性文件中,“发展”一词出现了95次,发展是最重要的主题。新的发展框架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健康中国”首次正式进入党的文件,成为国家战略,也是本次全会广受公众关注的亮点之一。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基于不断深化对健康既是发展目的,又是发展源泉的认识。健康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尚书•洪范》对“福”的解释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命终”,“寿”,也就是健康长寿列于首位。德国哲学家康德把人类对长寿和健康最深切地渴望称作自然愿望。健康也是发展的基本源泉,是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基础。经济学研究表明,健康对经济增长有巨大促进作用,因此“投资于健康”正成为世界各国在对公共支出进行投入产出考量时优先考虑的战略。
把发展健康和以健康促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是很多国家行之有效的经验。美国《健康国民2010》提出,健康是一种生产力,国民健康对于国家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国民的生活质量问题,而且涉及到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欧盟《为健康共同努力??欧盟2008年至2013年战略方针》白皮书提出,健康是一笔最大的财富,人口健康是生产力与经济繁荣的先决条件。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等国家也都有类似的国家健康战略规划。
学术界的长期努力,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2003年“非典”之后,北京大学李玲等学者就提出了“健康强国”等政策建议。2008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请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和桑国卫两位院士领衔开展“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研究”,经过六个组数百位专家一年多的研究,又经过原卫生部内专家的多次修改和调整,2012年最终形成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地方政府的实践探索,为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奠定了有效的实践基础。浙江省于2004年根据时任省委书记*同志提出的“八八战略”,提出“卫生强省”战略,制定了《浙江省卫生强省建设与“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成为全国第一个把健康卫生作为关键战略的省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将健康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名片。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今年9月初,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了《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健康中国建设,将全面从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高度,将健康战略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促进和保障全民的健康和幸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离不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第一动力。一是技术创新。同疾病斗争和保卫健康,离不开医药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将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作为重点领域。二是制度创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也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全覆盖,实现人人健康,需要医药科研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创新,更需要健康保障制度的创新。三是文化创新。现代西方医学的困境、西方医疗体制的困境和疾病谱的变化,使得社会对东方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包括蒙医在内的中华传统医学拥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但也面临着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相融合的创新挑战。
协调是健康中国建设成功的必要条件。一是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在医疗卫生设施条件、人才配备、保障水平等方面和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农村人均卫生总费用不足城市的一半,而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关键健康指标是城市的两倍还多。没有健康农村,就没有健康中国。健康城乡一体,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内蒙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包括村卫生室和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就是在补齐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短板上做出的努力。二是区域协调发展。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政府重视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医疗卫生投入和条件,存在很大差异。人口预期寿命最低的省份比最高的省份差10岁还多。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相对落后地区进一步加强健康建设,更需要扭转我国卫生财政等方面过度地方分权、以县级政府为主的状况,发挥中央、省级政府统筹作用。三是防治协调发展。研究发现,在预防上投资1元钱,治疗上就能节省10元左右。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新中国成立后的实践也表明,预防为主才能实现健康大发展。当前,重治疗、轻预防,过度追求高科技治疗的势头还没有根本扭转,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真正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四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非典”的教训使我们认识到经济建设一条腿长,社会建设一条腿短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需要进一步加强包括健康在内的社会建设,彻底改变发展的“跛腿”现象。
绿色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基本保障。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健康的决定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占15%;环境因素,占17%;医疗服务,占8%;个人生活方式,占60%。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是影响健康的最主要因素。建设健康中国,需要创造绿色的生活环境,首当其冲就是要保障阳光、空气和水不受污染;需要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民以食为天,首要的任务就是保障食品安全。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影响健康的决定因素,进一步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都可能影响健康,因此,建设健康中国需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经济发展中设健康评估,立健康红线。同时,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也保障了经济的绿色发展。
开放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健康离不开开放合作。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卫生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全球问题。一个新发传染病,不仅能让一个国家停下所有的发展工作,甚至能让全球进入防御状态,需要更为广泛的合作。这也是为什么全球卫生(GlobalHealth)被纳入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热点的原因。全球健康不能缺健康中国,健康中国也离不开全球健康。另一方面,开放也需要健康助力。健康领域的开放合作,可以助推整体开放战略。历史上,健康领域的援助和合作,为我国打破西方国家封锁、实现对外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国际医疗卫生合作也是南南合作的重要形式。中医药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也是最佳切入点。比如甘肃省与多个沿线国家签订协议,以医带药,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带动养生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医药合作,也是内蒙古推动国家向北开放,再现草原丝绸之路的有效载体。
共享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目的。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保障人民的健康,实现人人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党和政府对人民、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建设健康中国,要实现人人享有。彻底消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是全面脱贫的重要任务。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实现健康中国,依赖于人人参与。国家应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但健康不只是国家的责任,更主要是每个人自己的责任。如果放任抽烟、酗酒等不健康生活行为,即使有很好的医疗保障,也无法实现人人健康,无法实现健康中国。所以,健康中国,人人有责!
【篇二】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了,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通过公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愿景和蓝图,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纲领主张和战略意图,可以看到今后五年我国的工作重点和施政措施。
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的时代背景是风云变幻、艰巨繁重的。我们党面对正在发生着深刻复杂变化的当今世界,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地球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更趋明朗,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国际安全挑战更加复杂多样。新旧矛盾叠加,机遇与挑战并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和平与发展虽然仍是时代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在阻碍世界的和平发展进程,有时甚至很激烈,蕴含着冲突加剧的危机;同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也为我们发展的时代背景加重了难度系数,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求当代共产党人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如何继续抓住这段仍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化解矛盾和风险,勇于实践、善于创新,趟出一条符合和彰显共产党执政规律、*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之路,形成一整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战略,为人类社会开辟有别于西方文明发展之路的另一条蹊径,成为摆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大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就是在尝试解开这道大题和难题。解读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的解题思路和应对措施。为了简明扼要、明了清楚地把握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我们不妨从四个关键词入手。
第一,规划。“十三五”规划出台之机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间点,是本届新政府出台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完成十八大确立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冲刺期,在“四个全面”的总揽全局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确保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冲刺不摔跤、不掉速、不跑偏。
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大计”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顺利达到这个目标,全党必须统一认识、精诚团结,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努力破解发展难题,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为发展增添新动力。“十三五”规划就是对未来5年“冲刺期”的改革发展工作超前规划布局,加速发展步伐,作出整体安排。
第二,创新。公报提出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升级版,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创新要求,让创新贯穿一切工作和一切事业,让创新科学结合、有机衔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公报提出的创新不仅要在“互联网+、分享经济、国家大数据战略”等治国理政手段上创新,还提到了要在“制度话语权”上创新,“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制度性话语权”其实就是制度创新,充分展现*制度的优越性,通过提高“制度性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丰富和发展世界治国理政的理念和经验。
第三,发展。提出了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方向,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对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创新创造寻求新的主导产业,使中国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地发展,这也是“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理念的亮点。
崭新的发展理念要求全党更新观念。把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求全党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要求全党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求全党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第四,民生。“十三五”规划十分亲民、接地气。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和困难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等举措,都将让人民群众在“十三五”时期受益更多,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初衷。
“十三五”规划充分体现了发展的目标是为了民生。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发展经济,就是为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同志初考察内蒙古时强调,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其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美好的生活需要憧憬,美好的未来更需要规划。一分规划,九分落实。规划之后就需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苦干和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