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
公报提出“十三五”规划要遵循的五个发展理念,即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为我们在“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执行中建立了理解和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框架。
汪同三谈到,第一个理念创新发展,处于整个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且创新发展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
第二,协调发展。五中全会的公报明确的讲协调发展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我们党历来都是高度重视在各个时期一些重大关系的研究,比如说*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十大关系”,就是讲当时的环境条件下要重点处理的一些关系。十六大以来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际上也是要处理好一系列的关系。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里,中央明确的提出协调发展是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中的那些重大关系,而且还具体的提到了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同步发展,还特别提到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整体发展。
第三,绿色发展。在五中全会公报里讲绿色发展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以前也讲到过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但是在五中全会的公报中已经把它再一次提高到更高、更重要的水平。
第四,开放发展。开放发展有这样几个重点:一是我们中国的经济要更深度融入的世界经济中去;二是我们要坚持互利共盈这样一个战略;三是也是提的比较明确的,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这也是对我们开放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第五,共享发展。共享发展,我想在公报中占了相当大的部分,讲的比较细致、比较多,它的核心我想就是两个字“人民”,所谓共享发展就是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生活更好,为了人民能够充分的分享我们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各项利益。
范文二:
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会议公报指出,要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就此,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他指出,回顾历次五年发展规划,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立足于民生改善。可以预见,“十三五”规划会将民生问题的关注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未来五年民生面临的突出问题应该得到极大改善。
杨宜勇谈到,民生不仅事关民众的基本生活质量,而且事关社会公正、社会安全以及经济内需拉动等重大事项,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五年规划”中是极其重要的内容。随着人民对于民生改善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规划意义的“五年规划”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将更加密不可分。因此,“十三五”规划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杨宜勇分析,“十三五规划”是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指导下制定的首个五年规划,必须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十三五”是前所未有的历史转折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民生将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目标,而是本届规划的最终目标,必须全面实现,虽然任务比较艰巨,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难度,但是我们要知难而进,不折不扣地实现目标”,杨宜勇说。
谈及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杨宜勇认为,落实“十三五”规划,不仅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与每个公民、每个企业的密不可分的,我们要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振奋全民精神,一起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劲。他认为,“十三五”期间,民生面临的突出问题应该得到极大改善,备受公众关注的义务教育、延迟退休、生育政策、房产税等问题,都将成为改善和发展民生的重要着力点。
范文三:
今天,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就此,记者第一时间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他谈到,“十三五”规划对于今日的中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攻坚阶段的“收官”性规划,也是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国家的“奠基”性规划,更是关系到13亿多中国老百姓民生发展的关键性规划,意义非常重大。
唐任伍谈到,“十三五”时期民生发展进入新境界。“十三五”规划仍然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同样,发展是民生保障的基础,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尽管今天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但“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十三五”的发展相对于过往的“发展”具有“新境界”,它是在深刻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向新态势,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要求,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新任务,深刻把握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上的“发展”,是搞好统筹兼顾、更好地惠及民生的“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蕴涵着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突出前瞻性和引领性,既勾勒蓝图又要绘制施工图,是全面的民生发展宣言。
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唐任伍分析认为,“十三五”规划中的民生发展,是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民生发展,民生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着力点和发展行动,围绕着民生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注入了全新的内容。“十三五”的民生发展,是确保人民主体地位实现的民生发展,是协调、绿色的民生发展,是创新、和谐的民生发展,更是补短板、抓脱贫的民生发展。唐任伍认为,“十三五”民生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十三五”民生发展的主体思想,就是坚持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使命,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核心。
范文四:
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做客人民网视频访谈节目,为网友解读公报内容。汪玉凯分析指出,“十三五”不仅仅是一个小康社会的刚性目标,从转方式调结构来讲,“十三五”可能面临三个转折。他指出,此次公报围绕民生问题有很多亮点,到2020年能不能建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问题不在于城市,关键在农村。
“‘十三五’不仅仅是一个小康社会的刚性目标,从转方式调结构来讲,‘十三五’可能面临三个转折”。汪玉凯向记者指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三个转折的“拐点”。他谈到,第一个拐点是由过去的数量型向未来的质量型来转换,过去我们的发展可能更多注重数量、规模,但是未来应该特别强调经济增长质量;第二个拐点是从引进型朝对外扩张型的转变,我们过去更多是引进消化吸收,现在强大了以后慢慢走出去向外扩张;第三个拐点是从学习模仿型到自主创新型的转变。汪玉凯认为,“十三五”整个五年,除了刚性的小康社会的目标本身来讲,在实现这个大目标过程中,要实现整个经济的转型,这三个“拐点”是很关键的。他谈到,这次公报特别强调,要把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起来发展,我觉得这从另外的角度上也给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框架,不能就经济讨论经济,要把经济放在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协调发展整体来考量。
汪玉凯指出,围绕民生问题公报也有很多亮点,比如提出健康中国,保证老百姓身心健康;要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以生两个孩子这样的政策,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过去几十年来的一孩政策;提出构建互联网强国,要“互联网+”,制定行动计划等等。“脱贫是小康社会刚性目标中比较大的难题。”汪玉凯指出,到2020年能不能建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问题不在于北京,更不在于上海,不在于城市,关键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少数农村地区。他谈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说的非常准确。这次提的很清楚,到2020年全部的贫困县都要摘帽,按照现行标准现在贫困人口基本脱贫,这两个量化指标能够打出旗帜非常不简单,如果研究这两个目标实施,我们制定很多很多举措,包括扶贫资金如何使用,他认为,把这两个目标公开,在规划里直接写进去,这就是巨大的决心,相信后面会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兑现这两个目标。
范文五: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十三五”规划,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体主持编制并完整实施的一个五年规划,是对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的*形成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决胜阶段的行动纲领,因此倍受国内外高度关注。
细读会议公报,从会议确立的未来五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来看,最核心的字眼是“发展”,发展成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建议》的全部内容,是本届中央深刻分析和把握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下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后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概括起来说,这个关键时期的五年规划,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在中国迈上现代化进程更高阶段时的“发展新思维”。
五大发展理念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力支撑
五中全会的最大的亮点是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为什么这么说?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即中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下的新形势,依然强调指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判断是十分清醒也是十分必要的。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大环境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还在发生深刻调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世界经济还尚未恢复元气,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力的地位不断夯实。就此可以判断,未来五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这一战略机遇期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其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全球经济需要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健增长,世界需要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压舱石”。
从现实来看,中国依然是世界上第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现实问题。目前,中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艰难爬坡期。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还面临结构转型时期的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只有“坚持发展”不动摇,才能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只有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战略机遇期,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目标来看,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完成我国现行标准下近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也只能继续靠“坚持发展”。
怎么实现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艰苦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有了深刻认识。这次五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充分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全面概括了针对现实、面向未来的“发展新理念”。全会强调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个发展理念,是迄今为止在党的报告中对“发展”内涵做出的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概括,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力支撑。
正如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所指出的,这样的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它“实实在在、没有水分”,注重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是“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不仅讲速度讲效益,更注重增长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之间的最佳平衡,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的发展。
五中全会就此强调,树立五个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可以说,这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新思维”。有了这样的“发展新思维”,不仅会破解我国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方向,也会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创新”和“改革”贯穿于“十三五”规划实施落实的始终
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需要走出发展的新路径。新的发展路径是什么?五中全会继续坚持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将“创新”和“改革”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和“改革”将作为两个重要发展路径,贯穿于“十三五”规划实施落实的始终。全会首要强调的发展,就是“坚持创新发展”,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全会对新形势下的“创新”也作出了系统的概括和路径指向。总体上说,创新是包涵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具体来说,未来五年的发展基点必须放在发展动力、发展空间、发展战略、发展体制等的创新上,要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路径、创新的体制,来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发展新体制,其中的关键又是“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这一系列创新又必须融于改革之中。实现创新发展必须破解任何束缚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注意到,虽然这次五中全会没有直接谈改革问题,是因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已经作出全面部署,“十三五”规划已经将改革已经深深蕴含在新规划任(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务和实施的方方面面。比如,构建发展新体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方式;必须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从而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
再比如,培育发展新动力和拓展发展新空间,必须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清除任何形式的行政壁垒、区域封闭和市场分割,让各种生产要素充分流动起来,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还比如,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要能够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要有助于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要有利于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等等。
要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助改革,也将成为这个五年规划实施进程中的鲜明特色。
范文六:
“十三五”末,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目标已确定,就看路线图如何绘制。外界认为,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GDP增速目标有望降低,而环境及生态文明的目标将会得到更多重视。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重要议题,为人们所期待。
到2020年,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这一年,恰是“十三五”规划实施收官之年。我们屈指可数,从算起,5年的蛮拼不算短,但也不算长。这5年,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决战的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可否如期实现,可否名至实归,可否全口径落地和全部覆盖,为人民所享,就是要看“十三五”规划咋编制,咋干。
今年,“十二五”规划即将画上句号。前5年的奋斗,不用细说,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等,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已经为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回望“十二五”时期,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深刻的感受。自“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闭幕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经济下行压力大、民生改善难、深化改革啃硬骨头、自然灾害频仍的挑战,*、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审时度势,克难攻坚,砥砺前行,不断开拓进取。稳增长,调结构,搞转型,促发展,保民生,接连破局,人民的获得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仅从三看上,我们就可以打上深刻的烙印。一看农业。全国“三农”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连年下发的关于“三农”发展的中央1号文件,犹如擂响的战鼓激励着“三农”奋进。增产增收、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已经变成现实。比如: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产量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11连增”,今年有望实现“12连增”。这对于一个人口大国、发展大国来说,着实不易,难能可贵。
二看工业。一手抓化解过剩产能,一手抓改善品质质量,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能制造,逐步成为新生力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也已是大力启动、大力深化、大力推进之时。今年7月17日下午,*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无论从东北地区来看,还是从全国发展来看,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国家要加大支持力度,东北地区要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精准发力,扎实工作,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在这次座谈会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迈开了大步,在“变”中求新、求进、求效,成为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步伐。
三看服务业。在2012年时,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历史上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其跨越幅度之大。3年后,也就是到了今年上半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再一次跨越,竟然占据半壁江山。服务业的兴旺发达,说明我国的经济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化为广大民众的行动。而从中央到地方实行的简政放权,也更加给力,服务业的发展没有清规戒律的束缚,处处别有洞天、大有作为。这就是“十二五”时期频闪的大亮点,可谓利国利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最经典、最亲民、最务实的话语,为人民所牢记,所各地所践诺。“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前4年,党和国家把扶贫工作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度、宽领域、多层次、强精准地向前推进。2013年、,我国连续两年完成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任务,提前完成了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所提出的减贫目标。这是新中国取得的了不起的成就,“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让人民的福祉与日俱增。
我们满载着“十二五”时期的累累硕果,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严格治党“四个全面”的伟大视野下,期待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更加全面、科学、系统的战略部署,描绘好“十三五”美景,凝心聚力决战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