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及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工作成效
2011-,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和《学院章程》开展工作,在省教育厅、上级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提前实现了“十二五”办学目标,为“十三五”改革、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办学规模居民办高职院校前列。2007年学院设置初期,面临办学场所不固定、办学空间狭小、高等教育办学经验缺乏、内部管理思路不清、招生十分困难等诸多问题。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建设,学院现有占地面积301.2亩,总建筑面积124608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55968平方米,现建有校内实训室、实训基地29个。2012年,学院获得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资金190万,我院配套资金200万共390万建设了会计实训基地。学院投资115万建设了功能齐全的护理实训基地;学院在昆明特普瑞仪表有限公司原有设备和原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上,投入350万资金新建了校内金工实训基地。2011年7月,我院金工实训基地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高职高专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9月,学院投资230万,按照全真汽修厂的标准建成了汽车维修实训基地,能让学生真实模拟汽车报修、四轮定位、轮胎拆装、二级维护、汽车校正、车身打磨、全车烤漆、发动机拆装等汽车修理的全过程。现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1832个,教学用计算机1552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309.5万元;图书馆藏书纸质图书48.96万册,电子图书1451GB,各种期刊300余种;初步完成了校园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建设,为实现校内现代信息教育和管理打下了基础。各类文体及学生生活设施基本配套,基本办学条件已初步具备。
学院现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39个,在校生10560人。有较为稳定的各类教师331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占16.6%,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17.2%,“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已初具规模。
经过七年的探索和发展,学院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内部管理逐步规范,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并在发展壮大中不断走向成熟,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被中国民办教育学会评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被云南省民办教育协会评为“优秀普通高等学校”;董事长肖薇获“第二届云南省教育功勋奖”。
2.内部管理初步建立。经过几年的建设,特别是在2012年云南省“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促进下,内部管理机构初步建立,机构职责基本明确,管理工作运行正常。
已建立了党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资及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60项,基本可满足各项工作运行及管理的需要,确保了教学和其它工作的顺利进行。
3.教学建设和改革初见端倪。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考生就读要求,逐步调整办学的层次结构,积极发展高职教育专业,扩大高职教育培养规模,并积极探索和建设基于开办条件并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短缺专业。逐渐形成了以财经、护理及康复服务、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与制造等大类专业为主体,人文、外事外语及教育类专业共存的专业格局,为学院办学初期的规模发展和外延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发展高职教育专业的同时,学院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开展了两轮较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虽因限于教学改革理念和其它条件,使改革成果距高职教育要求尚存在着较大距离,未能实现既定目标,但必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必定提高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必定尝试并探索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必定积累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经验。探索中所形成的理念、认识、经验和教训都将成为学院未来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基础。
经过几年的内涵建设,学院已将“会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列为院级特色专业;已将“金工实习”、“建筑识图与构造”、“出纳实务”等课程列为院级精品课程;《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实习指导书》、《建筑力学》、《机械加工基础》、《泰语语音实训指导书》等教材已经或正在出版。在院级教学建设的基础上,2011年,学院金工实训基地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高职高专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学院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2012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实现了零的突破,初步形成了院?省两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体系。这将有助于引领下一步教学建设,并为教学建设与改革提供思路、示范和经验,这才是其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4.积极推动集团化办学和校企合作。2010年学院积极牵头组建“云南经贸外事职业教育集团”,至今已经拥有62家集团成员单位。学院在收购昆明特普瑞仪表有限公司原有设备,吸纳原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工,并保持该企业原有的生产和产品销售格局的基础上,新建了校内金工实训基地。目前,该基地在保持原生产的同时,教学功能正在逐渐发挥。应该说,这是对校企合作的具体方式的有益尝试。2012年7月,学院与昆明诺仕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云南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开展校企合作,依托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的教学平台及企业的实践条件和教师资源,共同承办了“光彩事业七彩云南班”,受到企业好评。除此之外,学院还与校外多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39个,为强化学生能力训练,提高培养质量提供了支撑。
5.顺利通过特色评估,并跨入省级特色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单位行列。2012年11月,学院顺利通过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的特色评估,评估结论为“通过”。从2011年以来,学院就始终将迎评促建工作摆在首位,把迎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作为加快发展的新起点和内涵建设的有力抓手,以真抓实干的态度,扎实推进。对于学院深入总结以往办学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找准学院办学定位、目标和发展模式,规范内部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狠抓教学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院内涵得到了明显提升。此次评估是一次“洗礼”,对于夯实学院办学基础,增强办学活力和综合实力,实现学院发展的新突破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12月,云南省教育厅、财政厅将学院作为度“云南省特色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单位”,成为目前省内民办高职院校中唯一的特色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单位,跻身于省内先进高职院校行列。这说明学院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思路是正确的,基本办学条件的建设成效是显著的,内部管理是初步规范的。与此同时,也标志着学院将进入一个深刻变革和转型升级的新时期。通过该项目建设,将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使专业特色更加突出,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生产、更加贴近市场、更加贴近社会、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师资队伍、实验实训等教学条件建设将得到加强,建设成效将进一步凸显;学院理事会办学机制将更加完善,校企合作水平将会明显提高,办学活力将显著改善。在管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实力与效益、辐射能力等方面将得到全面提升,进一步促进学院健康、快速发展。
6.存在的主要问题: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将学院发展放在首位;坚持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不断加强校园和各种教学条件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规范和完善内部管理,使学院得到了较快发展,用较短的时间进入了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行列和民办高等教育前列,并已具备了向更高目标冲刺的基础和条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艰难险阻,还存在着影响学院发展的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在广大教师、管理人员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把握还不够全面、透彻,“学科教育”的思想还较为严重;运用高职教育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的自觉性还不高;学院的改革和发展的思路还需进一步明晰。
(2)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后续发展能力不强,特色不鲜明;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还不够全面、系统,需要进一步理清;缺乏推进建设和改革的制度和机制保障。
(3)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均难以适应学院发展的要求,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业务能力亟待提高的问题;“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4)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还需进一步优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尚需进一步理顺,职能应进一步强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杠杆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按劳分配、“优质优酬”、责权利挂钩的内部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和落实;各种管理规章制度不够系统、针对性不足、时效性不强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还需进一步补充、修改和完善。
(5)充分利用“云南经贸外事职业教育集团”平台,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学院,探索完善通过理事会机制,理顺体制,促进校企深度、长效合作,增强办学活力方面急需创新和突破。
(6)办学空间狭小、实验实训条件有待改善。主要存在着实验实训设施和设备总量不足、性能老化、结构不合理、实训教学支撑能力不强等问题。
(二)面临的形势
学院在和“十三五”的发展过程中,必将面临发展与困难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并存的状况。机遇客观存在,靠我们及时把握;面对挑战,要靠我们的智慧去积极应对。抓不住机遇会影响发展,不能有效应对挑战,我们就不能成熟。只有在客观认识自身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分析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制定学院发展目标和策略,才能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构建保障措施。
1.面临的机遇。在未来的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将处于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这必将为职业教育提供巨大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市场需求空间,将是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特别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一个世界跨度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新兴经济带正在形成,并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的有力支撑,这为学院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等方针的确立,为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健康而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于6月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六部门及时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具体思路和政策措施,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必将随之加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几年中,职业教育尤其是民办职业教育必将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云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按照《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标要求,到2020年云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40%。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我院被列为“云南省特色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单位”,这将是学院建设和发展中的一场深刻革命,它将从更深程度上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高职教育育人的体制机制,因此它是提升办学水平的一次难得机遇。在未来三年的建设期内,以云南省下达的《任务书》及各项建设指标为引领,积极开展建设工作。通过三年的建设,学院内涵一定会得到显著提升。
2.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强烈,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院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课题;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院专业结构的优化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创新的任务异常艰巨;面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改革与创新意识、办学思路、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将面临巨大挑战。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及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1.指导思想
以*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系列讲话重要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国家及云南省两级“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创新教育思想、树立职业教育理念、优化办学思维模式,尊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把学院发展引导到做精做强、办出特色的轨道上来。
2.发展战略
坚持“内涵、特色、效益”的总体发展战略,“走质量和特色之路”,以内涵提水平,以特色促发展,用发展的方式来解决前进中的一切困难和问题;根据发展的需要,伺机启动新校区建设,扩展办学空间,优化育人环境。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规范管理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大力加强内涵建设,着力增强学院发展的软实力。
坚持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注重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走特色发展之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式、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社会服务、内部管理、毕业生就业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逐步凸显特色。
坚持正确处理招生、培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系,逐步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良性互动循环机制,促进学院良性、健康发展。
坚持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效益、经济益效和发展效益的协调、统一,确保学院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十三五”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保持在10000人左右;教职工数量和结构满足办学需要和国家办学水平评估标准。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以服务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进一步拓宽服务面向。以推进省级特色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各项内涵建设,积蓄力量,苦练内功。到“十三五”末,使学院职业教育的办学特征更加凸显,专业结构日趋合理,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办学活力明显增强,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成为省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民办高校,力争办学层次有所提升,进入高等职业教育本科院校行列。
(三)发展思路
1.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基础建设和基础性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及管理队伍建设、基础性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内部管理(主要是人事、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基础性建设为重点,统一思路,一以贯之,常抓不懈。除此之外的其它工作,可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和要求,每年抓实抓好一、两项带有全局性的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主线明晰、重点突出、其它工作相得益彰、全面进步的良性工作格局。
2.优化结构。深化学院治理结构,进一步明确董事会、学院和学院二级部门的办学职责、权利与义务,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办学中的作用;依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初步形成与市场和产业链对接的、具有学院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群结构;学院的发展,关键在人,必须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结构,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在队伍的学历及学缘结构、职称结构、能力结构、“双师”结构等改善上下功夫;根据有利于专业和专业群建设、便于管理的原则,适时调整二级教学系(部)结构和职责。
3.强化管理。根据需要,实施内部机构改革,逐步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管理运行机制,强化部门职能;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管理,明确各类人员职责,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奖罚机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实行优质优酬,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强化教学和学生管理,规范教学过程和学生日常管理,保障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能,确保教学和日常工作开支;进一步完善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为教学、管理、发展和提高学院的育人水平提供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
4.提高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的立足之本,没有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学院要求生存、求发展是难以想象的。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是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核心是具有针对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优良的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及制度保障、以及良好的师资队伍和必需的实验实训条件支撑等要素建设。除教学质量外,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还有内部管理、学生工作、毕业生就业、各种教辅设施建设、校园文化等。因此,只有不懈地抓好学校的各方面工作,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和“十三五”是我院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要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全面质量观,把“质量和特色”作为发展的永恒主线,以质量标准为建设导向,全面做好各方面工作。
5.培育特色。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是国内外职业院校发展的秘诀之一,也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基本要求,“特色”是高职院校的“发展线”和生命线。要充分利用现有办学基础和优势,积极培育特色要素和特色项目。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中厂”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内部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力争探索出具有鲜明个性的特色。
6.适时“升本”。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学院以具备了一定的升格为高等职业教育本科院校条件。拟经过3至4年的努力建设,并通过完善内部管理;以省级特色骨干院校为抓手,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强化内涵建设;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和教辅设施等教学条件建设;扩展校园,进一步改善办学空间和条件,增强办学的软、硬实力等措施,在“十三五”后期跨入高职教育本科院校行列。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三、具体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专业建设
坚持面向行业、企业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到2020年,使常年招生专业数保持在35个左右。逐步形成市场针对性强、结构较为合理、专业群特色和优势比较明显的专业(群)结构。为实现上述目标,就应该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积极研究和增设新专业。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对于部分省内专业点较多、招生困难、就业不理想、专业群内部关联度不强的专业实行暂停招生;对于目前专业能力指向不明确,培养思路不够清晰的专业进行改造,使之达到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毕业生就业有明显提高的要求。根据市场需要,积极稳妥地论证、增设新专业,每年拟新增设2至3个专业或专业方向。
“十三五”期间,应着力调整、改造、充实和建设以下四个专业群:即以会计、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为主体的财经及管理类专业群;以工程测量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与管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工程监理等专业为主体的建筑及管理类专业群;以护理、社区康复、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为主的康复护理专业群;以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为主体的机电及汽车维修类专业群,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特色专业,积极建设和培育高职教育本科专业。
(二)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是教学实施的基本单元和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基本载体,是教学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要认真贯彻“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理念,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正确处理课程开发中“能力”与理论知识的关系,按照“能力导向”的理论配置方式,重构课程理论体系。以省级特色骨干院校建设为内涵建设的基本任务,完成会计、建筑工程技术、机电及汽车维修类等3个特色专业“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建成8门院级精品课程,努力将部分现有院级精品课程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按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和要求建设3门课程,其中1门争取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大力开发校企合作的校本特色教材和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编写的、具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实验实训指导书;积极开发主干核心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资源体系。校企合作开发和编写10本项目化特色教材。
通过省级特色骨干院校建设项目建设的辐射和带动,积累课程及教材建设经验,推动学院各专业课程建设。覆盖并初步完成全院70%左右的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60%左右的专业课程及综合性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所有专业基本实现“任务驱动”、“项目引领”、“情景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等高职教育教学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三)教学改革
进一步推进并逐步实现“2+1”(即2年进行基本理论教学和能力训练,1年进行顶岗实训)的教学组织形式。改良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切入点,注重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学习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的一致性,探索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和综合运用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各种有利于增强学生实际能力的有效模式;根据企业生产的要求和专业教学的特点,将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试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以适应企业内部运行和学生能力训练的需要;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与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和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在教学改革、具体教学、日常管理和生活后勤服务工作中,都必须围绕为学生身心成长服务,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服务,为学生有效实现就业服务来开展,并将此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重要标准。
(四)队伍建设
通过“十三五”的建设,教师队伍总量达到600人左右,初步建成一支热爱职业教育事业、乐于奉献、结构基本合理、较为稳定、具备可满足学院职业化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适应学院未来发展要求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总量中,校内教师稳定在300人左右(35岁以下教师不超过40%),其他为外聘教师。在校内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总数110名左右(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10名左右);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不少于100名,校内教师学历均为国民教育本科及以上(其中:与学院开设专业相关的专业课教师应占7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应占60%左右。在外聘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比例应达到60%左右。
教师队伍建设主要立足于通过培养、引进、外聘来实现。对于乐于职业教育事业、安心学院教学、具有良好的责任心和专业理论基础的教师,学院将给机会,并积极培养。培养的主要方式有:实施“老带新”和“助教制”,立足校内培养,提高其专业和教学业务能力,采用这种方式培养教师每年不少于20人;送省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深造或提升学历,每年安排5人左右;鼓励参加省内外各种专业、学术及教改学习培训,每年约40人次;对于有能力主持校内各种科研、教改项目的教师,将优先给予机会,促进其在实施并完成实际项目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能力和水平;鼓励教师下企业或有关机构挂职锻炼,每次参加的持续时间不少于90天,以增强教师专业实际工作能力,此类培训每年不少于10人次。通过上述工作,进一步提升校内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使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拘一格加大专业带头人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参照上述培养方式和途径将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范畴,尽快提高学生管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制定政策、创新吸引优秀人才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积极引进学院急需的教学、管理和市场开拓的高水平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管理工作和青年教师培养中的作用。“十三五”期间,规划引进此类人才10?15名。
外聘是解决师资总量不足、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外聘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完善聘用程序和协议、加强管理,逐步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乐于学院教学工作的外聘(包括兼课和兼职)教师队伍。
(五)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完成省级特色骨干高职院校项目中10个实训设施的新建、扩建项目。要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力争用较少的资金,实现高标准建设,使之具备真实或仿真性实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的基本功能,兼有区域性的行业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功能。在已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设施建设,本着强化基础、优化功能、突出重点的原则,优先建设专业学生规模较大、基础性强、可满足多门课程实训、专业发展前景较好的实训室(场)。到2020年,使全院校内实验实训室(场)达到70个左右,以满足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实训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实训教学管理建设。要加强生产性实训建设,逐步扩大生产性实训比例,使大部分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60%左右(除顶岗实训外);要创新校企一体、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管理和运行制度,在实训内容、过程、实施方式、成果表现形式、学生实训成绩评价等原则上应有企业参与,但参与的方式可多种多样。要进一步完善行业企业参与下的各类综合性实践课程标准、实训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和实训教学管理制度。
逐步构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管的运行机制,提升实习实训管理水平,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探索校企合作“校中厂”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与机制,力争建成2?3个“校中厂”;探索校企合作“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机制,大力增设校外实训基地,确保每个办学专业拥有至少2个校外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建成5个左右“厂中校”。
(六)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以“云南经贸外事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充分发挥该平台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理事会主导,学院、行业、企业、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在经贸外事行业指导下,激发60多家省内著名企业深度参与共建学院,形成利益相关各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是省级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的重点任务,要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要继续深化学院与昆明诺仕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云南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开展校企合作,注重在“协同创新”上狠下功夫,并发挥其示范、引领效应。到2020年,使全部专业都初步建立起有效支撑人才培养、各具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七)信息化及图书资料建设
结合新校区建设,构建完善的多校区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系统、校园电视系统、广播系统、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监控安防系统、电子图书查询系统,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初步实现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信息化,形成数字化校园的雏形。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公共设施,加快数字校园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技术应用和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搭建校企之间信息化交流平台,实现校企之间信息互通。
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力争在“升本”前,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80万册以上;图书资料结构基本合理,与开办专业相关的图书资料占到60%左右;电子图书达到50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