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植树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大全

时间:2021-11-25 15:21:18 华夏高考网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中国曾于1915年由政府颁令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即3月12日。后来到了1928年的4月7日,民国政府颁布了植树令:以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几年植树式。”民国政府之所以颁布这道令,是因为孙中山先生幼年就对“树艺牧畜”十分热爱的缘故。他在海外留学时,经常利用假期回故乡种植桑树。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植树节的习俗】

说说植树节的习俗,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植树这一问题的,都有怎样的植树节习俗。

战国时期的孟子曾经向梁惠王献策说,五亩大的宅地,如果周围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何愁没有衣服穿?(《孟子?梁惠王上》)司马迁说:“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陈、夏千亩漆……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史记?货殖列传》)最后一句话,太史公说得很明白??拥有很多树木的人,财富可以与千户侯相比。

在古代,有“居之一岁,种之以?;十岁,树之以木”的谚语,就是说,如果你在某地仅住三两年,种种粮食就可以了,如果要长住,那就要考虑种点树了。当然,这个树多是指经济林木,如太史公所说的枣树、栗树、橘树等。《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第三》引《襄阳记》载,吴国丹阳太守李衡,生前种柑橘树千余株,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们家很穷,但我种有千株柑橘树,就像一千个木奴,不吃你的喝你的穿你的,却可以替你纳税,补贴你用度。后来,李衡种的柑橘树长成了,“岁得绢数千匹,家道殷足”。一直到东晋成帝咸康年间(335-342年),其宅周围尚存所种之树的枯株。

历史上,许多王朝都特别重视植树。唐代沿袭北齐和隋制,王公以下皆有永业田。什么是永业田呢?即私有田(现代曾称“自留地”),免税,但是按要求在永业田里必须种上一定数量的榆、枣、桑树,或其他适宜的树木(《新唐书?食货一》)。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之后,重申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的法令:“课民种树,定民籍为五等,第一等种杂树百,每等减二十为差,桑枣半之。”太宗即位,规定“两京、诸路许民共推练土地之宜、明树艺之法者一人,县补为农师……”(《宋史?食货上一》)这就是说,不光是会种田的,会种树的同样可以做农师,足见朝廷对种树的重视。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一登基就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栽桑以四年起科。不种桑,出绢一疋。”(《明史?食货二》)种桑树者四年之后再纳税,如果不种,就要接受“罚款”了。

政府以法令的形式,或靠“惠农政策”引导、鼓励人民多植树,一方面能够加快社会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使国家在林木消费上不至匮乏,老百姓也能从种树中得到实惠。据贾思勰记载,有些地方的人生儿育女了,要给每个婴儿栽上二十株树。当然,这也是出于经济考虑,等孩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树也成材了,可以做车轮,按一棵树可做三副车轮,一副值三疋绢计算,二十棵树共值一百八十疋绢,足够结婚的费用了。(《齐民要术》卷5)

不过也有种树是为了绿化环境的,西汉政府就曾规定:“城郭中宅不树艺者为不毛,出三夫之布。”(《汉书?食货志下》)住宅周围要种树,否则就视为不毛之地,要受罚的。这显然是为了美化居住环境,至于种么树则没有明确规定,可以是柳树,也可以是其他的树种。

历史上也有人种树是出于其他目的。元末有个叫陈灌的人,看到世道变了、社会乱了,他却什么也不做,偏偏植树造林,乡里的人多不理解。十余年之后,盗贼蜂起,陈灌率乡亲藏在他种的林子里。俗云“穷寇莫追,遇林莫入”,因为盗贼不敢进入他种的林子,全乡人的生命财产得以保全(《明史?循吏》)。

从陈灌事迹中我们可以知道,植树造林不仅可以致富、改善环境,还可以御敌呀!陈灌后仕明为知府,多有惠政,洪武四年病死。

【植树节的来历】

植树节的来历50字一:

1979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1981年,在*同志的倡议下,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

植树节的来历50字二: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义务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我国曾于1915年由政府颁令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1929年为纪念一贯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又把植树节改在孙中山先生逝世的那一天,即3月12日。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植树节的来历50字三:

植树节是由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发起的。1872年4月10日,莫顿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园林协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设立植树节的建议。该州采纳了莫顿的建议,并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该州的植树节,并于1932年发行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画面为两个儿童在植树,以后美国各州以至世界各国均有响应。

植树节的来历50字四:

中国古代虽有劝民植树的说法,但由国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植树节日则是现代的事。1915年7月31日中国政府规定每年农历清明节时为植树节,届时全国各地举行植树典礼,组织造林活动。1928年4月国民党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忌日,将原植树节改在每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届第六次会议于1979年2月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1984年9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总则中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而把植树造林纳入了法律范畴。

植树节的来历50字五:

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如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南斯拉夫称为“植树周”;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

孙中山先生与植树节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的人。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经当年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28年北伐结束之后,4月7日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

1929年2月9日农矿部又以部令公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总计16条)。而国民政府行政院农矿部长易培基遵照孙中山先生遗训,积极提倡造林,于1930年2月呈准行政院及国民政府,自3月9~15日一周间为“造林运动宣传周”,于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

北方地区以3月初旬,寒气未消,还不适于栽树之故,特规定植树式仍于3月12日举行外,造林宣传运动周延之清明节行之。并由该部公布《各省各特别市各县造林运动宣传周办大纲》7条,以便全国照办。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