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清明节手抄报资料边框简单又漂亮

时间:2022-03-12 03:37:11 华夏高考网

小学生清明节手抄报资料:清明茶

茶中宠儿,就是“清明茶”,特指头茬新茶。清代《陇蜀余闻》中有这样的文字:“蒙顶贡茶从唐至清,同千多年里岁岁入官,年年进贡,以供皇室‘清明会’祭天祀祖之用。”

不过,现在已不大听到“清明茶”的提法了。不知何时,它已变身成为人人追捧的“明前茶”。其实,“明前茶”仍指新春的第一出茶,只不过将采摘时间提到了清明之前。

入春后气温适中,此时新采之茶色泽绿翠,叶质柔软;又经过冬季休眠,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略丰富,口感鲜爽;且春茶一般无病虫危害,不必施用农药,茶叶未受污染。

除此,“明前茶”之所以最金贵,还有另一重原因。

要知道,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物以稀为贵”确为真实写照。

是否清明节前采摘加工的茶叶都叫“明前茶”呢?

原来,我国产茶区域广,可分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西南茶区和华南茶区地处中国南部,春天来得更早。每年春节,这些地区业已开始采茶,待到清明,距离头茶采摘已逾两月余。而江北茶区却不然。虽时令已到清明,却还未真正开采。

因此,能真正称的上“明前茶”的,只有江南茶区的第一茬绿茶。因为青茶(乌龙茶)要等到鲜叶半成熟才开采,基本上无所谓“清明茶”了。

小学生清明节手抄报资料:清明祭扫哀往乐回

哀愁的清明。

明代的北京,每至清明,人们带着牺牲酒水、楮钱纸锭出城祭扫,一路上人流轿马络绎不绝。扫墓时,人们拜酹哭祭,为坟墓除草添土,焚烧楮锭,将纸钱压在坟头。宣泄完对逝者的哀思,百姓们并不在乎“子于是日哭,则不歌”的古训,而要在这春意盎然的日子里踏青嬉游。《帝京景物略》卷二载:“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哭笑无端,哀往乐回也。”

古人清明好插柳。清人杨韫华有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人们买回柳条,或插于门前,或编好戴在头上。对于不戴新柳的人,有民谚调侃道:“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明代北京人簪柳踏青,好游高梁桥。此桥建于元代,位于西直门外,每逢清明,春色秀美。所谓“夹岸高柳,丝丝到水。绿树绀宇,酒旗亭台,广亩小池,荫爽交匝……”

吸引人们至此踏青的不仅是诗画般的景色,更有丰富多彩的表演:“厥有扒竿、筋斗、筋喇(弹拨说唱)、筒子(变戏法)、马弹解数(马术、杂技)、烟火、水嬉。”扒竿者“立竿三丈,裸而缘其顶”,人在高空如履平地般做着各种高难度动作。再看耍筒子者,置三筒在案,先示众人以空,之后便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但见“发藏满案,有鸽飞,有猴跃焉。”眨眼间,诸物“已复藏于空”。此外更有各式烟火,做成鱼鳖等形状,“燃而没且出于溪,屡出则爆,中乃其儿雏,众散,亦没且出,烟焰满溪也”(《帝京景物略》卷五)。这一切就如同一场盛大的嘉年华。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