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新税改政策【全文】

时间:2022-03-25 02:21:44 华夏高考网


“要强化放水养鱼意识,继续落实和完善营改增等减税降费政策,研究出台新的减税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有效发挥减税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肖捷说,明年还将进一步清理规范基金和收费,再取消、调整和规范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同时,公开中央和各地收费目录清单。

2017年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实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二,是贯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推动解决供需结构性失衡。支持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明年财政将继续支持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按照各地安置职工进度及时拨付专项奖补资金,落实并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对职工安置困难较大和财政收支压力大的地区,加大专项奖补资金和就业专项资金倾斜力度。安排补助资金,支持中央企业处置“僵尸企业”。推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引导更多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三,是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加快修订预算法实施条例。研究提出健全地方税体系方案。

四,是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有效保障重点领域支出。做好基本住房保障工作,大力支持棚户区改造,提高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的精准度。支持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五,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确保完成年度预算任务。在促进依法征管、应收尽收的同时,坚决防止和纠正收取“过头税”以及采取“空转”方式虚增财政收入的行为。

六,是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确保财政可持续。妥善处理存量政府债务,加大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工作力度。加强对地方落实债务管理制度情况的监督。在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方面,将研究提出健全地方税体系方案,研究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继续深化资源税改革,扩大水资源税试点范围。贯彻税收法定原则,配合做好烟叶税等税收立法工作。起草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研究制定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

七,是深化国际财经合作,服务好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大局。

就目前而言,从总税率来看,中国企业税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高位,尤其是非税和社保压力较重。非税收入与企业所得税规模相当,在经济下行期的从紧征收进一步加剧企业的实际税负;企业缴纳社保比例显著高于OECD平均水平,制造业企业缴纳的社保相当于其利润的23%左右。

而增值税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在于进项抵扣不全导致“代缴”变“实缴”,从而抬升企业的实际税负。若17%的增值税中有3%最终沉淀为企业成本,在当前的低利润率下,对制造业利润的侵蚀将高达30%以上。

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实现了对货物和劳务征税范围的全覆盖,结束了在我国已经具有66年历史的营业税,但就增值税本身而言,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比如,与世界其他实行增值税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标准税率虽然不算高,但税率档次过多,也存在税收优惠政策碎片化等问题。

中国宏观税负绝对水平并不高。宏观税负的口径有宽窄之分,为具有可比性,我们采用广义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宏观税负。广义政府收入基本对应中国财政的四本账,但需剔除土地出让收入和四本账中重复计算的部分。从广义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来看,2008年至今,中国的宏观税负呈稳步上升走势,为28.95%,不仅低于多数发达经济体,在主要的新兴经济体中也处于中等水平。

从长期来看,税改的方向并无太多争议,如央地事权和财权匹配、清费立税、提高直接税占比、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开征房产税和遗产税等。但具体到2017年,我们能有怎样的期待?

收支压力下,大规模减税难以期待。根据我们的估算,收支口径的赤字率将破4%,考虑地方新增专项和金融专项的广义赤字率更是逼近6%。2017年,若将基建增速保持在当前17%的水平,同时财政支出向促改革和民生兜底倾斜,实际赤字率还将继续攀升。严峻的收支压力下,大规模减税的可能性非常低。

我们之所以强调“减税降费同样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因为发现某些认识上存在误区,仅把扩大支出当成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而没有把减税降费当作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践中,某些地方政府热衷赤字扩张却冷落减税降费。对于扩张支出刺激经济情有独钟,对于减税降费则兴味索然。

尽管营改增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超出预期,但改革依然在路上。当前政策层面存在税率档次多、类似业务适用政策不一、优惠方式过多(免税、先征后返、虚拟抵扣、差额征税)等问题,实践层面也面临着如何引导企业运用增值税抵扣机制,确保政策有效落地等繁重艰巨任务。要统筹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宏观调控需要等因素,适当简化增值税税率,逐步清理规范增值税优惠政策;适时启动增值税立法工作,巩固改革成果。因此,对营改增的认识不能囿于地区、行业、产业、企业等角度,而应着眼于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高度,着眼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需久久为功的高度,着眼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保就业、增活力、创环境的高度,着眼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