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20日召开 法治是改革成功与否的界限

时间:2021-08-16 03:27:28 华夏高考网

十八届四中全会今召开:法治是改革成功与否的界限

  “依法治国”,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次镌刻在党的中央全会的历史坐标上———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将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的*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全党作出的战略抉择,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在完善和发展*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十八届四中全会既是对我们党法治思想、法治实践的总结,更将掀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崭新一页。

时代呼唤依法治国,群众期盼依法治国

  历史的演进为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了时间窗口———党的十八大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党的十八大之后不久,12月,*出席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从坚定不移走*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高度,鲜明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重要思想。

  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袁曙宏指出,*提出的“两个坚持”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总布局。

  在这一总布局的架构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的*作出一系列理论阐述,不断丰富和完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

  “坚持*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这些重要论述,既有对多年来党的治国理政思想的一脉相承,又有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的创新发展,为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再像过去那样运用权力思维、行政思维甚至人治思维来管理国家和社会已经不行了。”袁曙宏说。

  时代呼唤依法治国,群众期盼依法治国。

法治是改革成功与否的界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如何处理深化改革所必需的“破”与法律规定上“立”之间的关系,成为检验执政者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一个风向标。

  2月2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海外媒体评价说,法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界限,正如*所言,凡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党要实现改革意图,尤其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来指导立法工作,将党内通过的改革举措,通过国家制度的形式科学地固定下来,在程序化的环节中予以落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抓住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把政府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从一批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到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全面铺开;从一份份“权力清单”的公布,到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减少,在*的统一部署下,简政放权不断向纵深推进。

  “这背后是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理念的强大支撑。”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张占斌说。

  近年来,佘祥林、赵作海等冤错案的曝光,使公正司法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加快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提上了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延续半个世纪的劳教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密集出台防范冤假错案制度规定,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全面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责任制、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举措相继推出,着眼全局谋划、注重顶层设计、解决现实问题。

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

  一年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提出完善*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今天,党的中央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以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已然清晰,*道路的前景呈现眼前。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加快建设*———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都在宪法中得到确认和体现。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明确要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家有关监督机关要担负起宪法和法律监督职责,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

  “宪法权威就是宪法得到全社会普遍的认同、自觉遵守、有效维护的一种理念、文化与力量,表现为宪法至上,所有的公权力、国家活动都要受宪法的约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说。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积极探索实践、拿出真招实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依法治国需要在每一个具体目标的落实中得到检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学习借鉴、发展继承法治理论,走出一条*道路———*不久前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了“礼法合治,德主刑辅”这一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精髓要旨。

  “这是执政党治国理政认识的重大提升,为科学汲取古人治国理政智慧提供了镜鉴。”专家指出,“数千年来,‘礼’与‘德’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也必将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对一个国家而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