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农村养老保险计算方法

时间:2021-04-07 01:11:51 华夏高考网

春节前,浙江省武义县安凤村100多位留守老人做好饭菜,等待在外打拼的儿女回家过年。

调查称农村空巢老人近四成为儿女着想六成不愿进城养老

日前,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项目组公布了《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报告显示,近四成的农村老人“身边无子女居家养老”,而超过六成的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养老。在各地区农村老人持不喜欢态度的比例中,包括广东在内的东部是69.5%,中部是68.1%,西部是64%,东北部是67.6%。同时,全国超过一半农村老人对进养老院养老持反对态度。

这是上海财经大学第7次发布“千村调查”报告。与以往不同,调查认为,尽管受访的八成老人满意现在的生活,但农村留守老人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甚至调查中的空巢家庭超过半数。许多农村老人不是在养老,而是在隔代抚育下一代。

与此同时,即便空巢老人留有存款,也不一定可以拥有有尊严、体面的晚年。

官阳镇大山深处,坐汽车去巫山县城要花3小时,而巫山离直辖市重庆市区走高速路也要6个小时。

重庆巫山

行路难留守老人就医难

村里的老人要是得了乡镇都不知道的病,去一次县医院就得辗转3小时以及花费数十元车费。,上海财经大学连续第七次进行“千村调查”,一名学生在报告心得中写道。

“鸦鹊村位于交通要道上,算是最好的村落了,距离镇医院十分钟左右的车程,到县医院需要三个小时的车程。而金顶村则需要花费几十分钟,因此,除非重病,老人们更多是靠的村里的‘赤脚医生’,村卫生所的医疗设施更是极为贫乏,正因为缺乏专业的检查,老人们往往只能说出身体哪里不舒服,具体却不知道是什么疾病。”

在重庆市巫山县官阳镇,镇上共有2个敬老院,距离镇政府几分钟,主要接收各村和镇上的“五保户”,目前每个敬老院的老人数量在15个左右。大部分的老人还是处于居家养老状况。但由于大量人口外流,导致大部分老人属于留守老人,孩子不在身边,自己居住或和孙辈居住,一部分老人属于“五保户”,享受每个月295元的补贴。早在前几年,一部分五保户通过农转非转为城市户口,成为重庆市的“三无人员”,享受415元/月的政府补贴。

尽管有“养老政策”和补贴,但在“千村调查”调研显示,除了看病难,子女长年不在身边是最大问题。以官阳镇下属的一村为例,全村800多户中有150户家里的只有老人和小孩在家,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有80户家里只有老人在家,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在外出打工的人中,在本乡镇打工的为356人(10%),在本县打工的为510人(20%),在本省打工的为620人(35%),在外省打工的为1150人(45%)。外出务农最多的三个省份,分别是广东、海南和河北。

有受访老人表示子女大都只是不定期回家探望,且次数少,间隔时间长;平日里给父母的钱和粮食也不多;而大多数老人反映尽管自己的钱不够用,但出于体谅“儿女自己的钱也不够用”,不到万不得已仍不会向儿女要钱。

贵州册亨

留守老人照顾下的留守儿童

在贵州册亨县,当地基本上没有工业,耕地面积也非常少。甚至整个县城区也仅仅是在山间一小块平地建起来的。

当地的青壮年基本上都是去浙江、广东等地打工,留下老人和小孩在家里。

当地老人每月拿到国家养老金为55元,但下地劳作和照顾孙子仍是老人的主要工作。

参与调查的学生赵明写道:当地老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健康,他们没有城市中的“三高”等疾病,没有焦虑和城市中老人常见的那么多疾病。他们最常见的疾病基本上是腰、脊椎等疾病,这些疾病大都是由于年轻时“挣工分”过度劳累留下的。

尽管生活困难,但当地老人超过八成对自己养老状态感到满意,唯一不足的是这些年龄都超过60岁的老人子女大部分都出去打工,“留守儿童”成了村子里的主要群体。

特别是当地很多小孩在初中时就辍学外出打工。很多孩子在学校不好好学习,经常跑出去上网、骑摩托车玩。父母在外面打工、爷爷奶奶年龄大,平时没人教育关爱他们。

安徽西潘楼

六旬老人上有父母下有孙

“千村调查”在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西潘楼镇则发现,当地老人“靠儿养老”,因此老人在儿子成家后基本“一无所有”,甚至被啃老。

据西潘楼镇一副镇长介绍,该镇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反哺式家庭养老,新农保参保率不高,农民普遍存在养儿防老的观念。老年人晚年基本没有储蓄,没钱的原因主要是儿子结婚彩礼钱加酒席钱要10万左右,盖房子需要30万左右,而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在家种地加做小买卖和外出打工,老人在儿子成家后基本上就没有了储蓄。

因此,当地老人生活条件不尽相同,有些老人住楼房,自己独居(一般是双女户)或者与子女同住,通常为上下两层,面积为200平米左右,而有些老人居住条件较差。这是由于老人毕生的积蓄都交给了儿子或者花在给儿子盖房、娶妻上,基本没有能力重建、新建房子,儿子则因土地不归个人所有等原因不愿投资给老人盖房,致使老人的居住面积、居住环境极不理想。

“千村调查”调查发现,在西潘楼镇下属的五里村、于庄村约70%老人是留守老人,子女外出务工后,老人们在居住方式上逐渐呈现出空巢化和隔代化,多是独居或与孙子、孙女一起居住。同时,留守老人的家务和农业劳动负担都有所加重,孤独感加重,精神生活匮乏。此外,外出务工子女的孝顺观念没有因为外出发生明显的改变。几乎受访老人都没有拿到儿子的养老费,大多数老人还要照顾两到三个孙子孙女的生活。

一位当地60多岁的养猪专业户,告诉调查的学生,他现在跟自己的80多岁父母亲同住,这几年,他努力赚钱已经把几个孩子的房子都盖起来了,至于这么大年纪还在办养殖场的原因是大儿子早逝,留下一个孙子需要自己照顾,老人想挣钱给孙子留一套房子。谈到几年之后的计划,这名老人说他有一个梦想,在赚完孙子的盖房子钱后,想把自己的养殖场改成敬老院。

“面子”问题

农村老人不愿意进养老院

此次调查显示,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的主要原因包括生活不习惯,没有亲友熟人说话,生活费用过高等原因。超过一半的受访老人表示不愿意,而经济问题仅占一成多。

老人们拒绝的主要理由是:1.他们认为这样别人会说闲话认为子女不孝顺;2.养老院需要子女付钱,这样会加重自己子女的负担;3.不能适应养老院的人,还是和自己老伴,自己村子里的人生活比较自在。4.不能适应养老院的环境和固定的时间安排。当然,也有很少的老人愿意进养老院的,有的是因为子女不太孝顺;有的是因为没有子女,自己无法养活自己;有的是觉得自己一个人在家会太孤单。

而在河北省石家庄无极县,从老人们的意愿上看,多数老人愿意居家养老,也愿意与孩子住在一起。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老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认为,自己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了,自己付出了很多,在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们也应该给自己养老,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进养老院只能够说明孩子不孝顺,自己脸上会很没有光彩。他们认为只有无儿无女的孤老才会进养老院。

调查感受

和农村老人谈“养生”太奢侈

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参与此次调研的学生发现当地农村还过着自给自足生活。当地老人在饮食方面的支出大增,占生活费一半以上。每年每位老人伙食支出为2500元,但这个数字在农村只能维持吃饱,谈不上吃好,更不用说有营养和合理饮食。

在一户入户调查中,一位老太太表示,如果手里有多余的钱,就去镇上买菜,吃得好一点。如果连续几天没收入,不干活,就只能将就着吃。同时在该村,老人休闲时的活动就是串门聊天、散步,而养身保健活动,在农村并不受老人关心。

一位老太太家境不是很好,经历坎坷,早年大儿子病亡,大媳妇便改嫁离开,过几年小儿子也偷走了全部家当离家出走。但当参与调研的学生问他们,对人生的状况是否满意时,老人们一般都会轻轻点点头。

“满意,不满意生活还能怎么办呢?”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