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面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
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
◆到2050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数量将从现在的1200万增加到1.14亿以上,而家庭人口规模却在不断缩减,1990年户均人口缩减到3.96人,仅为3.02人。
◆民间资本投入养老服务的热潮大多聚焦在机构养老即建立规模化的养老院上,这种取向显然与现实国情及多数老年人的实际生活照料需求存在着距离。
◆养老不只是生活照料问题,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精神慰藉问题。
记者:数据显示,我国已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规模最大、家庭人口规模缩减最多的国家。在社会资源尚待调动的情况下,居家养老是否尤为重要?
郑功成:的确如此。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0243万,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200万。据测算,到2050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数量将从现在的1200万增加到1.14亿以上。伴随老龄化、高龄化而来的是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也在增长。而我国的家庭人口规模却在不断缩减,1990年户均人口缩减到3.96人,仅为3.02人。
在这样的人口背景下,老年人的公共支出将急剧增长。而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老人依靠家庭养老,家庭成为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使得家庭在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仍担负主要责任。因此,从社会化的视角,在政府的支持下,做好居家养老尤为重要。
记者:按照我国“9073”的养老模式,也就是90%的老人通过家庭养老,7%的老人通过社区照顾实现养老,3%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目前的资源能否满足如此大的居家养老需求?
郑功成:目前,我国对整个养老服务的公共投入还不足,对市场及社会资源的调动还非常有限,而在一些地方虽然出现了民间资本投入养老服务的热潮,却大多聚焦在机构养老即建立规模化的养老院上,有的甚至以追求大规模、高档次的养老院所为目标,这种取向显然与现实国情及多数老年人的实际生活照料需求存在着距离。因此,我国确实需要更加重视对养老服务的投入与政策支持,特别是对居家养老及其所需的社区配套服务的投入与政策支持。当务之急是需要进一步明确管理责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与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等。
记者:日前,南京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方式,对子女、儿媳在家照顾卧床不起父母公婆的,政府给其发300元的月工资。对类似这种政府“兜底”的居家养老,您怎么看?
郑功成:应该说类似南京市政府的做法是又进了一步,是由政府出资购买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可以视为现代老年人福利与传统家庭保障有机结合的创新。我赞同这种政策取向,因为它不但解决了养老护理缺口太大的社会问题,还节省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大量成本,更是对传统美德的维护。这种模式加上由政府“兜底”直接提供服务,即将养老服务补贴直接用于提供服务的机构,再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落实到困难老人的身上,避免老人舍不得花钱,直接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双管齐下,将使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更加全面。
记者:您认为该从哪些方面完善居家养老?有哪些较为成熟的居家养老模式可以借鉴?
郑功成:一是应当坚定不移地肯定居家养老是我国主流的养老方式,并为之提供配套的政策措施。二是弘扬家庭成员相互保障的优良传统很有必要。对老年人而言,养老不只是生活照料问题,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精神慰藉问题,而来自家庭成员的亲情很难被其他方式所替代。因此,应当进一步重视家庭与家庭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三是借鉴一些国家的做法,将相关政策与家庭保障有机地协同起来。如日本鼓励“同居型养老”,提倡三代同堂,子女可以享受减税、获得贷款等,政府提供卧床老人特殊设施等。四是完善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应当追求实现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性化、精细化、个性化。五是必须有计划地培养大量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老年人服务人才不足可能是最需要我们担忧的问题。专业人才与专业队伍的成长有一个过程,如果没有周密的计划并付诸实施,即使有钱也不可能有相应的服务,现实中一部分老年人养老金不低而生活质量却不高就是因为缺乏服务供给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