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利弊剖析:公务员还是铁饭碗吗(二)

时间:2021-08-09 18:41:01 华夏高考网
对于这种编制的改革,早就有了。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

  前不久,中国红会“试水”改革。最终,公众最期待的“去行政化”遭遇巨大阻力,推不下去,到底如何改革?据说相关部门还要继续“研究”。

  更有甚者,一些事业单位甚至“突击增编、囤编制”。这些迹象表明,社会观念中的“编制崇拜”一时还难以消除。

  有材料这样描述一些单位的“福利诱惑”:从机关食堂既丰盛又有营养的“免费午餐”,到央企的福利分房,到电力部门的抄表工年薪十万,到铁路职工坐火车从西安到深圳只需2元;从过年过节的购物卡,到每年获政府财政补贴数千万元的机关幼儿园……

  而这些福利待遇,不在体制内的人,是享受不到的,体制外的人只能望洋兴叹。

【风险分布】 并不存在完美的职业

  很多人对自己现状的抱怨是否来自对其他行业的期盼过高?产生倦怠情绪的职场人,如果能跳出自我,看到其他行当的艰辛,消极情绪会因“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得到有效缓解。

  改革开放前,在具有高度计划性的经济体制下,人们并不存在择业问题。而随着市场导向的就业方式来临,在就业机构选择上,单位意识和“皇粮”意识曾很大程度地被淡化。

  但如今,随着就业压力增大、资源向个别行业集中,人们的择业心理时常向某些传统取向回潮。

  近日,敦煌网CEO王树彤在谈到年轻人追求安全感问题时,称曾发过一条微博:“年轻人不要试图追求安全感,周遭的环境从来都不会有绝对的安全感,如果你觉得安全了,很有可能开始暗藏危机。”与之观点相同,有智者给大多数基层公务员的职业生涯算过一笔账:中国公务员,起步22岁+试用1年+科员3年+副科3年+正科7年+正处11年=47岁,大多一辈子只能到正科。假如在衙门里呆几十年,才混到正科级,碰到精兵简政的风潮,你可怎么办?

这其中道出的其实也是行行有风险的道理,并不存在完美的职业。

  由此不难想到,很多人对自己现状的抱怨是否来自对其他行业的期盼过高?

  大部分初涉职场的人,满怀向往投入现实时,往往会发现没想的那么简单。比如很多爱游戏的人羡慕游戏测试员,但入职后才发现这个工作却苦到家了。比如,和其他工作比,测试枯燥且薪水低,经常加班有时到凌晨三四点,身心俱疲等。

  的确,又有哪个工作那么完美呢?网上曾流行过一组“不要再抱怨你的工作了”的图帖,曝出了几组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工作镜头——有的人踏着摇摇欲坠的梯子,爬上电线杆修理电线;有的人上半个身子钻进水里,去疏通堵塞的下水道; 有个兽医裹着雨披,大半个身子钻到大象肚子里……

  看到这些图片后,有不少网友才感叹“好好珍惜已经拥有的吧!行行都不容易啊!”

【幸福之问】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缓解焦虑?

  有评论认为,将职业分成三六九等,并因此用来左右自己的择业选项,表面上是求平等,求尊严,其实只会形成更大的不公平,并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与秩序的失范,不仅影响社会稳定,也会影响个体的内心和谐与幸福。

  中国有句俗语:“树挪死,人挪活。”意思很明白,个人履历上的丰富经历能体现更多自我价值、自我提升。但在现实中“人挪死”也不是不存在。

  上个月,有媒体对部分公务员调查显示,38.53%受访者认为“现实与预期相差太远”。《潇湘晨报》的调查显示:全国公务员考试,最热岗位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合川调查队业务科室科员比例达9567:1。一边是国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另一边是部分公务员选择辞职下海创业,其中的纠结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可见,单纯在体制的根源上追究是不合理的。

  2月25日的《艺术人生》现场,主持人朱军抛出了一个问题,针对目前即将走上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当理想与现实规则发生冲突怎么办呢?

  作为过来人,于丹结合亲身经历给出了一个答案。

  于丹24岁直接读完研究生后,被分配到一个乡村的小印刷厂,在那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学的东西派不上用场,根本不知道自己下一步会怎样,心情非常沮丧。

  有一天,于丹听到车间主任在电话里说:“不接不接,这个活儿给几倍的钱都不能接!”

  一问,原来对方想印一本医学古文(甲骨文)的书,可以给高于正常几倍的报酬,但车间的人哪里认识甲骨文?

  于丹就说,你给我看看吧。当时就和车间另外两个北大古文毕业的男孩子,把这本书包下来了。

  当任务完成后,他们三个的地位就彻底改变,那些朴实的工人大[微博]哥们自动给他们的自行车打气,大姐们就给他们做各种好吃的,或是为他们拆洗棉被。

  于丹生活上从此就和工人们完全融合到一起了。

  据说,目前很多职场人士对自己的工作都不满意,因此很多人的跳槽频率很高,其实这都是由过于理想化的“职业理想”造成的。

  法国启蒙哲学家卢梭曾对物欲太盛的人作过评价:“十岁时被点心、二十岁被恋人、三十岁被快乐、四十岁被野心、五十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

  有专家就指出,如果能跳出自我,看到其他行当的艰辛,消极情绪会因“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得到有效缓解。当然,话又说回来,一个正常而健康的社会,应当是职业无贵贱。

  有评论认为,将职业分成三六九等,并因此用来左右自己的择业选项,表面上是求平等,求尊严,其实只会形成更大的不公平,并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与秩序的失范,不仅影响社会稳定,也会影响个体的内心和谐与幸福。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