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黄山人结婚习俗,老黄山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

时间:2021-05-08 09:03:43 华夏高考网

?恭喜,不止是敬辞?

恭喜,本是交际中惯用的一个敬辞,表示问候或者祝贺的应酬语。比如,有人升官发财了,有人娶亲生子了,人们常常是一脸笑容地跟他说:“恭喜,恭喜!”

而在现在的婚事操办过程中,恭喜,则有其另一种意思。

人家举办婚事,一般来说,婚期一旦确定下来,就会考虑接客事宜。之后,便带着礼物和请柬登门邀请亲朋去参加婚礼,也就是接客。接客的时候,往往会告诉亲朋两个日期,一个是举行婚礼的日子,另一个就是“恭喜”的日子。接客的人说:“某月某日到我家去‘恭喜’啊。”这里的“恭喜”,就没有了敬辞的含义,意思是请亲朋们凑在一天去送贺礼。“恭喜”那天,舅舅必须是第一个送礼的,其他亲朋是不能赶在舅舅之前送贺礼的。舅舅进门,还得燃放鞭炮。然后,主人端出锡格子茶、奉上烟酒佳肴盛情招待客人,如同婚礼正日那天一样隆重热闹。

这样,“恭喜”由一个敬辞演化成婚事操办程序中的一个环节。

?接新娘的两个意思?

去年腊月,有亲戚结婚。我们一家人去做客,吃喜糖,喝喜酒,还望能沾点喜气。前几天,妈妈问,你们要安排一天接新娘吧?妈妈所说的接新娘,是接客,指头一次接新婚夫妻来家里做客。在家乡,至亲结婚,被请去喝暖房酒了的,在亲戚的婚事结束以后,是要择日请新郎新娘及其家人来家里做客的。接新娘的餐桌上,要备整鱼整鸡什么的。宴请结束,新郎新娘临走时,还要准备鸡蛋、桔子、糕钱让新人带回。当然这些都是表示对新人的良好祝愿,愿其早得贵子,日子红红火火,事业步步高升。这样的方式,让新婚的一方能更好地融入对方亲属圈子,以此来维系亲属关系。

接新娘的另一个意思,就是结婚那一天,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这在古代称亲迎或迎亲,是旧时婚姻“六礼”中的最后一礼。《诗经?大雅?大明》诗曰:“大邦有子,视天之妹,文定阅祥,亲迎于渭。”可见,亲迎礼仪最早始于周代,此后历代沿袭。接新娘的形式不但各式各样,而且十分隆重。

因此,接新娘,是婚礼当天办婚事人家特别是新郎的头等大事,也是办婚事人家的至亲按照习俗该做的事儿。

?外甥结婚舅爷大?

外甥结婚舅爷大,是普遍流传于民间的的一种说法。在整个婚事过程中,舅舅始终是最最重要的角色。办婚事的人家,定了婚期以后,就要到亲戚朋友家里去接客,第一站必定是上舅舅家;在恭喜那一天,第一个奉上贺礼的必定是舅舅,同时还要放鞭炮迎接舅舅进门;舅舅恭喜的对联、喜幛悬挂于厅堂正中最显著的位置;结婚当日,新娘被接进门时,要燃放舅舅送的鞭炮;在举行婚宴时,无论迟早,都要等到舅舅入座后方可鸣炮开席,而且舅舅必居首席上座;宴席上,众宾客总要给舅舅敬酒,舅舅即使不胜酒力却也难以推辞。凡此种种,足见外甥结婚时,舅舅这一身份的不一般。

外甥结婚为什么舅爷最大,而不是父母、伯父、姨夫或其它?仔细探究,原来是有缘由的。

舅甥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上古原始社会,是在母系氏族制时期及父系氏族制早期存在于舅甥之间的一个权利和义务。在母系氏族制时期,氏族曾是一个经济单位,舅舅是甥儿甥女最亲的男性长辈,与姊妹一起承担抚养教育下一代的职责。年老后由甥儿甥女供养,职位和个人财产也由甥儿甥女继承。这种关系一直沿续至父系氏族制时代。后来,尽管这种存在于舅甥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渐渐淡化,但是舅氏与外甥之间的特别的情谊代代延续,舅甥情结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在《诗经?秦风》中有《渭阳》篇,诗曰: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这应该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表现舅甥深情的最早的文字记载了。《诗序》谓此诗是秦康公为怀念母亲而作的。秦康公的舅父即晋文公重耳,早年曾被迫离晋流亡异地,后到了秦国,得到秦康公之父秦穆公之助,回国为君。重耳由秦返晋时,当时还是太子的康公“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诗也”。故后来以“渭阳”为典故,表示外甥对舅氏的情谊。

因此,人们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庞大有序的亲属网络中,舅甥关系或许是因为古老的诗歌而显得不同一般,比起叔侄关系、姑侄关系、姨甥关系更重要,情意更深。《世说新语?言语篇》的一则记述,就与之相关。故事说:

魏明帝曹?在甑家后园为外祖母建造馆舍,建好之后,他亲自去察看,问身边的人说:“这个馆起个什么名称才适当?”侍中缪袭说:“陛下圣明的思想和古昔贤明君主相等,陛下无限的孝心超过了曾参和闵子骞。这个馆子的兴建,深厚的情感专注于舅家,用‘渭阳’为名是适宜的。”这则故事很有可能就是使“外甥结婚舅爷大”的说法在民间得到认可并逐渐形成习俗的原因所在。因为魏明帝“此馆之兴,情钟舅氏”,他的这种做法和心理,自然会在民间产生深刻影响。皇帝都这般以舅氏为尊,你敢不认同?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