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时间:2023-10-09 03:47:34 华夏高考网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实大家都很好奇各个省份当地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特色,小编整理了六安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供大家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六安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一、六安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

一、人文特色

六安的人文特色,主要体现在“襟江带淮”的区域特色,“承东接西”的地理位置与“山环英霍”的秀美风光上。华夏文明在这里传承,南北文化在这里碰撞,东西精神在这里融合,形成积淀厚重的文化底蕴。皋陶文化、楚汉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绿色文化,绽放出与众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六安的文化强市建设大潮正起。

“明于五刑,以弼五教”,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从这里播向华夏、传向世界,皋陶法治精神开启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安邦之道。“成长于江汉,扎根于江淮”的楚文化在这里高度成熟,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这里一直是汉文化各类学派研究和教育活跃的地区,一部《淮南子》流传千古。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勤劳善良的皖西儿女,形成了风格多样、活泼质朴的民间艺术,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的黄梅戏、皖西庐剧、大别山民歌以及传统的文学、音乐、舞蹈、技艺、习俗、礼仪……构成民间文化艺术宝库。古城、古镇、古民居、古战场构成六安旅游文化的优美画卷。民风、民俗、民歌、民谣展示千百年来六安人民的质朴和真诚。六安是国家公布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红色土地,传承着红色故事,回响着红色歌谣,遍布着红色印迹,构成六安红色文化旅游胜地。“巍巍大别山,滔滔淠史杭”,山魂水魄,生态绝佳。淠河和淠河总干渠流经市区20余公里,温柔地环抱着这座城市,形成2.5万亩水面、5千亩两岸绿地的城市生态带;大别山天堂寨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地质景观和完整亚热带原始森林,以及丰富的珍稀动植物,是生态旅游和教学科研的绝佳之地。以佛子岭水库、龙河口水库(万佛湖景区)为代表的皖西六大水库如一串璀璨的珍珠散落其间,风淳土厚,碧水蓝天,构成六安山水绿色文化独特魅力。

二、文化机构及活动

1953年,六安专区中心文化馆成立,1956年改称六安县文化馆。1985年六安行署文化局直属文物管理所、文艺创作研究室、皖西博物馆、皖西大戏院、皖西庐剧团、六安地区电影分公司、百花电影院、六安文物商店8个单位;全区有县市文化馆7所,文化分馆4所、文化宫4所、文化站353所。2002年,六安市文化局内设4个科室,直属单位较1985年增加1个六安书画院。2010年设立六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内设9个科室,直属单位5个,2019年,与原六安市旅游委员会合并,成立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六安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内设文化艺术科、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文物保护科、广播电视电影科、新闻出版版权科等12个科室;下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市文化馆、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市文物保护中心(皖西博物馆)、市图书馆运营管理中心(市图书馆)5个事业单位。“十三五”期间,全市建立起公共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支撑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共拥有公共图书馆8个、文化馆8个,馆藏书籍总量149.15万册,博物馆(纪念馆)1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8个、综合文化站140个,基层(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862个,覆盖率96.6%,基层文化工作者2300余人,选培“村级文化带头人”482名。

“十三五”期间,全市年均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2200余场,年均公益电影放映2.3万场,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建设,累计更新农家书屋出版物超55万册。持续举办“社区一家亲·文化进万家”品牌文化活动,全市118个社区,每年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500余场次,“红街·周末有戏”“中央公园庐韵小剧场”“小小传承人”少儿文艺展演、广场舞大赛等品牌活动唱响皋城。开展文艺演出进学校、进军营、进社区、进企业,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2020年全年累计举办农村文化活动2151场,放映农村电影22769场,举办乡村春晚59场,观众超120万人次,2家单位荣获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皖西博物馆 

皖西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成立于1980年,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2008年为适应中等城市建设需要,六安市委市政府投资筹建新馆。2011年2月,新馆落成正式开放,成为全省首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之一。新馆馆藏文物标本近万件,居全省博物馆第二;主要珍贵文物有:吴王诸樊戈、蔡侯产戈、子汤鼎、龙凤兽面大口尊、九上保农民协会会员册、红军公田碑等。新馆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486平方米,展厅面积6800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2097平方米。展馆共有9个展厅,由六安历史文物精品和皖西革命为基本陈列内容的《走进皖西》和《皖西庐剧艺术》《皖西民风民俗》《元亨纪念馆》三个专题陈列馆组成,具备文物收藏、保护、展示、教育和研究功能。每年累计开放时间320多天。

六安市图书馆 

1936年,六安城关设立安徽省第三图书馆,地址在文庙东。1951年秋建立六安专区图书馆,1956年建立六安县图书馆。1985年,全区有县、市级图书馆7所,藏书近50万册。2004年,全市有图书馆6所,工作人员76人,藏书21万册。2019年6月六安市图书馆建成开馆;图书馆共分5层,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阅览坐席1100个,有纸质书馆藏43.5万册件。2020年,六安市图书馆阅读量超145万人次,入选全省“十家最美图书馆”,24小时图书馆获评省“十佳夜读空间”;月均人流量和活动量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六安市文化馆

六安市文化馆于2019年12月开始试运行,2020年12月全面完工,红剧场启用,2020年底免费开放,总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先后被命名为六安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皖西学院大学生实习基地和志愿服务基地、皖西学院美育教育基地,荣获全市青年文明号等称号。2020年,月均人流量和活动量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截至2021年底,全年入馆客流32万人次,线上服务244.11万人次;微信公众号宣传推文285篇,阅读量23.2万人次;抖音发布视频作品120个,浏览量约34万;发布线上直播活动27场,观看189.2万人次。推出文旅主题新歌《山水六安》,原创作品7首歌曲、2个舞蹈入围安徽省群星奖决赛,居全省首位。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5年,国家和安徽省统一部署启动非遗保护工作,六安市随即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区)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市开展国家、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与传承人申报,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67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19项、市级43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5人,国家级5人,省级31人,市级49人。争取各级专项资金1200余万元,扶持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对国家和省濒危项目进行抢救性记录,启动市级系列非遗视频纪录片《非遗六安》拍摄,出版《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深化非遗“四进”展演展示,非遗项目先后参加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等活动。非遗跨界“+旅游”“+电商”,手工挂面、徐集花生糖等成为特色旅游商品,非遗类文化企业达44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庐剧 原名“倒七戏”,又名小倒戏、捣七戏等,流行于安徽境内皖西、皖中、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部分地区,是在皖西大别山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皖西庐剧是庐剧的源头,是西路庐剧的代表,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区特色,是皖西地道的本土文化,在音乐、唱腔、表演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独特之处。2006年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大别山民歌 是皖西地区广为流传的汉族民歌,具有山水相依的地域特点。大别山民歌主要有山歌、茶歌、秧歌、排歌、小调、号子等类别。音乐上传承了上古时期部落的民谣,内容上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演化过程和近现代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发展面貌。《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等民歌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过较大影响。2008年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舒席制作技艺 又称“龙舒贡席”。成品舒席柔软光滑、篾纹细致,折卷不断,不腐不蛀,经久耐用。其以水竹为原料,尤以小叶水竹为佳,从选料到成席要经过裁料、开竹、破条、切头、划条、起黄、匀撕等15道工序。最关键的环节是编织,不仅要求经纬编排均匀、篾纹笔直整齐,更要把山水写意、人物工笔等采入图案,对编织匠人的艺术修养有较高的要求。舒席不仅是具有实用价值的传统睡席,也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美术工艺品。2008年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六安瓜片制作技艺 六安瓜片外形平展直顺,叶面背卷,形同瓜子,色似翡翠,略带白霜,泡入杯中汤色碧绿、茶香扑鼻,喝入口中滋味醇美、回味甘甜,是国家级历史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瓜片茶制作过程包括采摘、扳片、炒生锅、炒熟锅、拉毛火、拉小火、拉老火等七道工序。六安瓜片是我国绿茶中唯一不采梗不采芽只采叶的片茶。“拉老火”的工艺也颇具特色,它是形成六安瓜片独特色、香、味、形的重要环节。2008年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霍邱柳编工艺 始于周朝,兴于明清。霍邱属于淮河流域,沿淮沿湖地带的滩涂地上生长着茂盛的杞柳。当地民众以杞柳为原料编筐打篓,换盐换米养家糊口,后来逐渐开发了系列编织产品。霍邱柳编品种繁多、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具有经济与文化等多重价值。柳编特色产业已成为霍邱农村的重要产业之一,产品覆盖安徽沿淮20多个乡镇,辐射皖鲁豫鄂等四省,带动30多万从业人员脱贫致富。2011年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六安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览表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所在县区公布时间公布批次备注

民间文学


1Ⅰ-15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舒城县2010年第三批

传统音乐


2Ⅱ-2大别山民歌六安市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
3Ⅱ-4金寨古碑丝弦锣鼓金寨县2006年第一批
4Ⅱ-20思帝乡锣鼓金寨县2008年第二批
5Ⅱ-28六安灯歌金安区2014年第四批

传统戏剧


6Ⅳ-13庐剧六安市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

曲艺


7Ⅴ-5锣鼓书金安区2006年第一批
8Ⅴ-16小调胡琴书舒城县2008年第二批
9Ⅴ-18四弦书霍山县2010年第三批

传统美术


10Ⅶ-4翁墩剪纸金安区2017年第五批
11Ⅶ-46大别山盆景裕安区2017年第五批
12Ⅶ-47临淮泥塑霍邱县2017年第五批

传统技艺


13Ⅷ-4竹编(舒席制作技艺)舒城县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
14Ⅷ-15绿茶制作技艺(六安瓜片)裕安区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
15Ⅷ-15绿茶制作技艺(霍山黄芽)霍山县2006年第一批
16Ⅷ-15绿茶制作技艺

(舒城小兰花)

舒城县2010年第三批
17Ⅷ-26淮河柳编工艺(霍邱柳编)霍邱县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
18Ⅷ-29迎驾酒传统酿造技艺霍山县2008年第二批
19Ⅷ-55石斛炮制技艺霍山县2010年第三批
20Ⅷ-101叶集木榨油技艺叶集区2017年第五批
21Ⅷ-102一品斋毛笔制作技艺金安区2017年第五批
22Ⅷ-113大红袍油纸伞制作技艺金安区2017年第五批

传统医药

23Ⅸ-17中医淠衡钝斋医学霍山县2017年第五批

民俗


24X-36邀大岭金安区2010年第三批

四、文艺创作

发展概况

六安地区人文荟萃,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代有传人。作品既有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医药等专门论述,又有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专集。如:西汉淮南王刘安著《淮南子》,宋代李公麟著《古器图》,明代喻本元、喻本亨兄弟合著《疗马集》等。五四运动后,境内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新文学作品,影响较大的有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异邦与故国》《乡情集》等24部小说、散文、诗集和译著;韦素园的《春雨》《乡人与山雀》《外套》等散文、诗歌译著,台静农的《地之子》《建塔者》短篇小说集。代表性文学作品还有:艾煊的长篇小说《大江风雷》《山雨欲来》《乡关何处》、电影文学剧本《风雨下钟山》,徐贵祥的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孙枫的小说《万山红》《秋收以后》,王英琦的电影剧本《李清照》,罗银卿的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胡积英的乐曲《月亮走我也走》等。20世纪80年代,境内刊载于省级以上报刊的中篇和短篇小说有45人85篇,散文37人68篇,诗歌77人352首,剧本有30人41个,报告文学有16人28篇,绘画有65人337件,书法摄影有36人308幅。1982年,皖西庐剧团编排的庐剧现代戏《妈妈》作为党的十二大献礼剧目赴京演出。1986至2005年,境内创作的大中小型现代戏剧本近百个,代表作有:庐剧现代戏《她从迷雾中走过》《霜天红叶》《山乡恋》,庐剧古装小戏《婚考》,黄梅戏新编历史剧《皋陶和大禹》等。2010年,创排的大型庐剧现代剧《杜鹃啼血》在全省反响强烈,全年全市共创作戏剧、曲艺、音乐作品180余件,在国家级刊物发表12件。

“十三五”期间,组建全市特约文艺创作队伍,连续举办原创文艺作品展演展示活动,对本土优秀原创文艺作品进行配套奖励,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歌曲《九拐十八巷》《家风谣》等一批作品荣获安徽省群星奖,歌曲《家在淮上》、小品《纪念碑》登上全国群星奖舞台。少儿舞蹈《翻菱角》荣获全国少儿舞蹈“小荷之星”金奖。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先后推出大别山红色民歌剧《大别山之恋》、现代黄梅戏《山路弯弯九十里》《新梦》、现代庐剧《青春作伴好还乡》《美丽村官》《淠史杭之恋》等作品。黄梅大戏《新梦》、庐剧大戏《淠史杭之恋》入选2020年安徽省戏曲创作孵化计划扶持项目。小品《纪念碑》在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中获最高奖,庐剧《一家亲》获银奖,歌曲《九拐十八巷》获2020首届长三角原创流行歌曲大赛金奖。

戏剧

境域流行的戏剧剧种主要有庐剧、京剧、黄梅戏、话剧、推剧、端公戏、采茶剧等。1962年境内有皖西京剧团,1979年改为六安市京剧团。1959年六安县始建黄梅戏剧团,1960年金寨、霍邱两县分建黄梅戏剧团。1985年,全区有皖西庐剧团、霍山县庐剧团、舒城县庐剧团、寿县庐剧团4个专业庐剧团。1958年全六安专区有业余剧团1508个,1966年全部解散。1985年,全区共有专业剧团8个(其中庐剧4个,黄梅戏3个,京剧1个),演职员工509人;2004年全市共有剧团8个,在职演职员工279人。代表剧团有:安徽省皖西庐剧团、裕安区京剧团、市黄梅戏剧团、霍邱县黄梅戏剧团、金寨县黄梅戏剧团、寿县庐剧团、霍山县庐剧团、舒城县庐剧团、明都艺术团。2010年8月,皖西庐剧团与皖西大戏院合并成立“六安市皖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属于市属国有独资文化企业;2020年有演职员工81人,其中国家一级编导1人,国家二级演员8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传承人3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传承人3人。市黄梅戏剧团2010年9月转企改制,成立六安黄梅戏演艺有限公司,剩余专业剧团也相继转企改制归入市、县归口演艺传媒有限公司。

地方文艺

六安的地方文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门类齐全,艺术风格多样。主要文艺形式有民歌、民间舞蹈、民间曲艺、剪纸、灯会等。

民歌 多以山歌、茶歌、灯歌、秧歌、劳动号子为主,同时还流行许多轻松愉快、曲调优美的民间小调。革命战争年代,六安人民创作了一大批红军歌曲和革命民歌,如《八月桂花遍地开》《红军到金寨》等。在传统民歌基础上创作的《月亮走,我也走》等歌曲风靡全国。据1956年搜集整理,全区流行的山歌、茶歌、秧歌、灯歌、门歌、号子及各种小调等不同曲调有3000多种。1958年,全区有歌咏队14101个,民歌达30万首,部分民歌被选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民歌》等专集。

民间舞蹈 六安民间舞蹈分布广、种类多、服装鲜艳、舞姿优美。据1956年搜集整理,境内流行的民间舞蹈有上百个,其中挑花篮、花车、旱船、龙舞、狮舞、蚌舞、拉驴、花鼓灯等尤为群众喜爱。唱腔和舞法各具特色。《十把小扇》《鵅鸫理窝》于1957年初被选调参加在京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被拍摄成专题资料片,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珍藏。寿县的肘阁、抬阁历史悠久,是古代社火活动的一种舞蹈形式,由成年人以铁架、铁杆或抬着阁楼、亭榭模型,托着小演员,展现不同戏剧人物或民间故事人物造型,具有惊险、奇趣的特点。

民间曲艺 境域流行的有四弦书、锣鼓书、花鼓、渔鼓道情、大鼓书、评书、快板、数来宝、相声、淮词等。四弦书、锣鼓书是地区艺苑的特产,其余是从外地传入,早期的锣鼓书伴奏仅一锣一鼓,后来逐渐加入民族管弦乐器,传统曲目有《休丁香》《杜十娘》等。渔鼓道情、大鼓、评书影响较大。此外,局部流行的有舒城县小调胡琴书,霍邱县坠子,寿县淮调、老婆歌。1985年,全区有专业和业余曲艺工作者600多人。

剪纸 六安地区剪纸的特点是线条圆润、流畅、舒展,艺术夸张得体,人物形态丰满,栩栩如生。新型剪纸在传统艺术手法上融入刀刻、手撕新工艺,创作内容、形式都有很大发展,艺术作品清新别致,布局奇特,尤以手撕纸令人叫绝。

灯会 六安民间灯会广为流行,每逢春节、元宵节或重大喜庆日,群众都有闹花灯的习俗。常见的有龙灯、狮子灯、花鼓灯、高跷、花篮、花车、旱船、走马灯、打铁花等20多种,风格各异。每逢灯会,家家户户红灯高挂,鞭炮齐鸣,热闹非凡。灯会旧时多在春节和庙会期间进行,后演变为庆贺活动。

五、文化产业

2015年,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中心、皋陶文化园等项目入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完成皋陶文化园规划编制,启动东城都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英布墓整治项目纳入城区重点工程;4家企业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6年,6家企业入选全省民营文化企业百强。2018年,推进皋陶文化园项目,谋划六安城市文化品位提升项目;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指导扶持以六安茶谷经济带、金寨县小南京乡村旅游示范区等为代表的一批乡村文旅融合产业。“十三五”期间,制定落实《全市文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将文化产业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体系,文化产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2015—2018年,累计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约147亿元(隔年统计)。市场主体稳步发展,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3122家,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73家。实施文化产业项目拉动战略,纳入省重大文化产业投资计划项目共68个,累计投资97亿元,形成重大项目“竣工运营一批、新建推进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良好发展态势,大别山玉博园等一批重大文产项目建成营业。推动文化与旅游、工业、农业、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文化附加值。悠然蓝溪文化旅游景区入选国家文化与旅游部《2018年文化产业项目手册》,天堂寨旅游休闲集聚区、六安大观街创意文化服务业集聚区等入选省级服务业(文化产业类)聚集区。2020年,纳入市亿元以上投资计划文旅项目17个,总投资96.1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7.3亿元,年底完成投资19.38亿元。纳入省级文旅平台项目292个,年度计划投资165.87亿元,年底完成投资128.99亿元。

六、文物古迹

1979年,建立六安地区文物工作组,1986年改称六安地区文物管理所。2019年,文物管理行政职能划入市文化和旅游局,保留服务职能,更名为六安市文物保护中心。新中国成立后,全地区共发现古文化遗址347处,古城址64处。比较有名的有西古城遗址、周瑜城遗址;古墓葬有皋陶墓、英布墓、六安汉代王陵墓地、周祖培墓;寺观庙祠有六安孔庙、霍邱孔庙、霍山孔庙、报恩寺、响山寺、观音寺、昭庆寺、南岳庙、白云庵、双河道观、皋陶祠、圆觉寺、紫竹林寺、孙公祠、六安清真寺等;古塔有望江寺塔、多宝庵塔、观音寺塔、龙头塔、文峰塔;古城庄园有六安古城、李家圩地主庄园等。1985年,全区共收藏历史文物8290件,革命文物4466件。2003年底,全市馆藏历史文物2万件。2010年,全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729处,其中新发现822处。至2015年底,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藏品17247件套。“十三五”期间,完成六安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建立革命文物名录,文物“四有”和“五纳入”工作得到落实。完成《六安独山革命旧址群保护规划》《金寨革命旧址群保护规划》以及100余个文物维修、“三防”等方案编制,推进《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战略规划》编制。争取各级资金3亿元,实施文物和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260余个。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近50个,抢救发掘古墓葬30余座,出土文物百余件。完成第八批国保、省保单位申报和第三批市保单位公布,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9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3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9个,一般文物点518个;馆藏文物16134件(套)。

红墩寺古遗址

位于叶集区姚李镇东北3公里处红墩寺村。1987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在该遗址发掘出新石器时期至西周的文物300余件,有生产工具石斧、石锛、石凿、石镞、陶纺轮;生活用具陶鼎、陶豆、陶鬲、陶甑、石琮;装饰品石耳坠、玉环、玉璜;还有罕见的古乐器陶埙2件(单孔牛角状、多孔球状),外撇形釜形鼎和原始雕塑品马蹄形器足。同时,发掘出完整的夏商时期双火道陶窑址1座。这表明:新石器时期,六安境内农业及手工业生产已具较高水平。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年代跨度大,对研究沿淮先秦古文化、淮夷文化、吹奏乐器发展等具有重要价值。距今6000年的红墩寺遗址真实留存着人类生活的印记,这是皖西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遗迹。

皋陶墓 

位于六安城东7.5公里、六安至合肥公路北侧15米处,东北35米处为皋陶祠旧址。皋陶墓为圆形土冢,周长97米,高6.2米,墓顶平面直径4米,上有黄连木一棵,形同华盖,墓前有清同治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手书“古皋陶墓”碑刻一块,碑高1.82米,宽0.92米。1981年被收入《中国名胜大辞典》。1989年,被列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0月,六安市皋陶研究会成立后,重修皋陶墓。

英布墓 

位于六安城区关帝庙内,现恒泰小区旁。关帝庙建在方形高台上,正殿右侧院内原有石碑一座,高2.5米,宽约0.7米,上镌阴文楷书“汉九江王英布之墓”。1987年7月,六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恒泰小区在开发建设中划定900平方米控制范围,新建凉亭、石雕、建筑小品等。2010年,市有关部门将英布墓所在的“武庙街”更名为“淮王街”,以示纪念。

西古城遗址 

位于六安城北约6公里处,属金安区城北乡城北村。与东古城址相距不过300米,相传是楚汉相争时九江王英布的都城。西古城址现存南北长471米,东西宽229米,厚约2~5米。城墙四拐各一大土堆,高约10~13米。经初步勘探,所出实物为春秋至汉代遗物。少数为新石器时代遗物。城内的建筑布局未曾大面积发掘。1981年9月,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城都遗址 

位于六安市城东,距皋陶墓北约2公里,北傍淠史杭总干渠南侧的河套地带。遗址南北长310米,东西宽220米。因河流冲刷和开挖淠史杭干渠,其东城墙已被破坏无存,实测南城墙和西城墙高9米,紧靠南城墙往南有一条长480米、高6.2米人工夯筑的大堤,俗名“跑马埂”,上植马尾松,还残留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壕遗址。1982年和1983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馆等有关人员鉴定,初步认为城址当在新石器时代末至西周时代。1998年被列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鹭洲古墓群 

位于六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女墩村境内,是六安古墓葬分布密集地区之一,也是国家和省市文物部门关注的重点区域。该墓群延续时间长达2000余年,出土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科研、艺术价值,为研究六安战国至宋、明时期的社会、经济、城市建设、文化及墓葬制度的演变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是六安历史的见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省市文物部门在开发区进行勘探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已发掘各类古墓葬数千座,出土文物上万件(套)。2012年6月,被列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安汉代王陵墓地 

位于金安区三十辅镇双墩村,总面积约15平方千米,区内有双墩、马大墩、三星墩、高大墩四对八大墩墓冢以及其他附属古墓葬近50座。六安汉代王陵墓地的发现揭开了六安国历史的神秘面纱,真实展示了西汉六安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对研究西汉诸侯王分封制度和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的价值。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瑜城遗址 

位于舒城县干汊河镇瑜城村一东西走向的小山丘上,南500米即杭埠河,北2公里为舒城至晓天公路。城址呈正方形,长宽各296米,高9.5米,四周城垣尚存,东残垣高8.5米,基宽17米,顶宽6米,夯土墙体,层厚20厘米,四面各有城门并相互对称,城内有一直径94米、高5米的台基,似为房基,城四周掘土尺余即见沙石河床,据考证为护城河遗迹。

观音寺塔 

即六安城南门塔,位于六安市南门黄大街西侧,旧观音寺后方。塔共9级,为一砖石结构实心塔,六角形楼阁式造型,高27米,基层每边宽3.9米、高4.3米。1982年,中国科学院古建筑学家张驭寰鉴定认为观音寺塔初为唐代佛塔,后经历代重修失原貌,到明代由佛塔改为峰塔,到清代大修,呈现状。1998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多宝庵塔 

即六安北门塔,位于六安古城北门多宝庵院内,与南门观音寺塔遥相对峙。多宝庵塔为平面六角形,楼阁式造型,大砖结构空心塔,原9级,现存7级,残高21.6米。1982年,经中国科学院古建筑学家张驭寰鉴定为北宋时所建。1997年修复后塔外观9层,内部7层,通高26.9米,宝刹直指蓝天,风钤叮当,塔体古朴典雅,斗拱整齐美观,再现北宋塔巍峨挺拔的雄姿。1998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庆寺 

位于金安区孙岗镇昭庆村,寺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百余亩,拥有各类庙宇180余间。寺庙建于唐武德年间,唐贞观年间扩建,为全国四大昭庆寺之一,经宋、明、清和20世纪80年代4次整修扩建,拥有弥勒殿、大雄宝殿、毗庐殿、接引殿、月身宝殿、唐僧殿、轮转殿等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寺内保存南唐欧阳询手迹碑1块,宋端瓶1只,明成化年间陶制香炉1只,万历年间铜佛像1尊,宋、明、清重修记事石碑12块等历代文物20余件。1956年被列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被定为安徽省重点保护寺庙。

金寨古寨堡群 

金寨古寨堡群位于金寨县境内,包含永安寨、铜锣寨、双峰寨、洪家寨、瓮门关、松子关6处,年代多为元、明、清时期。这些古寨堡自然景观优美,而且当地还流传着许多与古寨堡有关的传说,更让这些古寨堡增添了厚重的人文色彩和历史色彩。2012年被列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毛坦厂老街古建筑群 

位于金安区毛坦厂镇东南部,年代为明、清时期。老街为东西走向,总长1320米,总建筑面积41624平方米。街东、街西各有一座闸门(街头堡)。街道用青石条与鹅卵石铺砌。建筑主要为店铺、民宅、西楼、庙宇等,建筑结构为木结构屋架,青砖墙体,小灰瓦屋面,风火山墙,临街店铺为铺板门,部分建筑有阁楼,一般每户有2~3进房屋,基本保存完好。老街自东向西分别有窟窿巷、牛皮地巷、刘华宜巷、井窿巷、花眼墙巷、大杨树巷、谭油坊巷与老街相交。老街整体建筑层次分明,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大别山区古民居特色。2004年,被列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邱李氏庄园 

位于霍邱县城西40公里,马店镇西北境约3公里。新中国成立前,庄主李梦庚,拥有土地20万亩,跨越河南省的固始和安徽省的霍邱、颍上、金寨、阜阳等5县,佃户四千多家,是全国闻名的大地主庄园之一。清咸丰以前,李家圩已有大腰圩、小腰圩和老圩3座庄园,后逐渐并为东西两圩,东圩于1948年毁于战火,西圩现存房屋94间。1962年,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报刊 广播 影视

报刊 

清宣统三年(1911年),张仲舒办《六安白话报》,木刻活字,此为地区创办报纸之始。1931年,中共皖西北特区委员会创办《火花》《红旗》两种报刊,后又创办多种革命刊物。1948年1月,中共皖西区委机关报《皖西日报》创刊,同时成立新华社皖西分社。1951年,中共六安地委创办《六安报》,1958年改为《皖西报》,发行量近5万份。1986—2005年,《皖西日报》注重发挥皖西革命老区的政治优势,坚持宣传革命优良传统,宣传皖西的名山、名水、名城、名产;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皖西的改革开放鼓与呼,弘扬皖西革命老区人民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进取的革命精神。2020年,皖西日报社为市委直属二类公益事业单位,正处级建制,拥有一张报纸——《皖西日报》,一个网站——六安新闻网,两个微信公众号——掌上六安、六安新闻网,一个掌上六安APP客户端和六安发布官方微博等媒体群;全年获安徽新闻奖一等奖2件,二等奖5件,三等奖5件,被中国新闻摄影协会授予“2020年中国抗疫图片编辑先进集体”光荣称号。2020年,皖西日报社围绕“媒体+活动、媒体+重大新闻事件策划”等融合策略,不断开拓业务,对政府部门需求和媒体功能进行最大限度整合,帮助建立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舆论引导平台、政务便民平台,提供网络问政、社会公益、政务发布等服务。截至2020年底,共代理维护政府部门网站、“两微一端”等44家。全年报业经营实现平稳增效。

广播电视

1975年成立六安专区广播事业管理局,2000年更名为六安市广播电视局。1970年秋六安地区开始接收有线电视,1985年建立县级六安市电视台,1993年,六安地区有线电视台开播。20世纪90年代,各县(市)的有线广播站全部改建成广播电台,使用无线调频广播传递信号,82个乡镇广播站建立小功率调频台,3375个行政村建立广播室,占行政村总数的99.1%,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2005年,市电视台和各县电视台增加电视信号接收设备,实现市县电视台新闻节目信号回传。2003年,六安市广电中心建成,市级广电资源有效整合,广播自办节目增强,开通电视频道4个,广播电视均实现采集、制作的数字化,并实现对全市乡镇村的有效覆盖。2009年,市广播电视机构更名为六安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直属六安人民广播电台、六安电视台、六安市有线电视台、六安试验台、六安广播电视报、六安广电实业公司6家单位。2010年,六安市广播电视台挂牌成立,有广播频率2个、电视频道2个。2020年,全市有广播电视台5家,中波发射台1座,调频、电视转播发射台8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7.13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9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87%。

六安市广播电视发射塔位于六安市河西景观大道西侧,六安市体育中心北侧,被誉为六安的“东方明珠”。发射塔高度308米,主要有塔座、塔身、塔楼、桅杆等组成,塔周边有附属景观配套等,总建筑面积6883平方米,工程于2018年12月开工建设,2021年7月整体工程完成移交。该项目总投资2.4亿元,是集广播电视信号发射、信号接收、城市应急指挥、地震监测、气象观测、文化景观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景观塔,是六安市新的标志性文化建筑。

电影放映

1946年,六安城关始有私人开设电影院。1950年,在六安城关马王庙始建草木结构的六安电影院,次年元旦开业。1951年,皖北行署派出2个电影教育工作队,在金寨、霍邱、霍山、寿县等地流动放映。1954年成立六安专区电影组,隶属专署文教科,负责全区放映网管理;同年增加一个电影队(32队)固定在六安县放映。1955年全区12个电影队下放给各县管理。1958年,成立专区电影发行站,全区电影放映单位由1957年的30个增加到45个,其中电影队39个,电影院、电影俱乐部6个。1965年成立六安专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80年改称安徽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六安分公司,受省公司和行署文化局双重领导,内设发行、放管、宣传、技术、器材、财务等二级机构,工作人员39人。1978年以后,电影系统进行体制改革,实行国办、集体办、联户办、个体办等多种形式。1985年全区放映单位575个,其中电影院24个,影剧院150个,电影俱乐部27个,电影队374个;同时建立地、县两级7个电影发行放映公司、36个区电影管理站,从业2000多人。六安市内较著名的百花电影院1979年冬筹建,翌年春节对外放映,为行署文化局和电影分公司合办的知青电影院,大集体性质。至2003年,全市还有139个电影队,而电影院、影剧院经常营业的已寥寥无几。2010年前后,影院观影又逐步兴起,截至2020年底,全市有各类经营性影院(城)25家,城市数字影院发展健康有序;主要影(城)有:大地影院、万达影城、中影中环国际影城、星轶影城等。

二、六安城市简介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又称“皋城”,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接点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城市、国家级陆路交通枢纽城市。辖区东邻省城合肥市,南接安庆市和湖北省黄冈市英山、罗田两县,西与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固始毗连,北接淮南市并与阜阳市隔河相望,幅员15451.2平方公里。市辖金安、裕安、叶集3个区,霍邱、金寨、霍山、舒城4个县,以及国家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六安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区(六安金安经济开发区)、六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设130个乡镇,10个街道,138个城市社区,1810个行政村。全市户籍总人口587.86万人。

2021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位次创历史最好水平。生产总值增长11%,居全省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居全省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7%,居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5%,居全省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6%,居全省第三;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4%、10.8%,居全省第五、第六。

六安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上古时,皋陶及部族在这里生息,故六安又称“皋城”。夏商时,六为淮河以南方国,西周至春秋,封国林立,境内先后形成英、六、蓼、群舒等侯国。战国时,先后隶属吴、楚。秦时,今六安东南、霍山、舒城大部地区属衡山郡,置潜县;其余属九江郡,置六县、寿春、安丰三县,郡治寿春。楚汉相争,项羽于公元前206年封六地人英布(黥布)为九江王,定都于六。汉初置淮南国,仍都六。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邦立少子刘长为淮南王,徙都寿春。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以原淮南地析分为淮南国(王刘安)、衡山国(王刘勃)、庐江国(王刘赐)。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之意,置六安国,封景帝之孙刘庆为六安王,改王都六县为六安县,“六安”之名沿用至今。东汉分属九江郡、庐江郡。三国时由魏控制。两晋时分属豫州的安丰郡,扬州的淮南郡、庐江郡。隋时分属淮南郡和庐江郡。唐时分属寿州和庐州。北宋置六安县,属寿州,重和元年(1118年)升六安县为六安军。元朝分属河南行省安丰路和庐州路,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始设六安州,领六安、英山二县。明时北属寿州,南属六安州。清初属江南行省左布政使司所辖的寿州和六安州;康熙六年(1667年)设安徽省,六安属之;雍正二年(1724年)升六安州为直隶州,领霍山、英山二县。中华民国成立,改寿州为寿县,六安州为六安县,连同霍邱、舒城、霍山三县均隶属于安徽省,民国三年至十七年(1914至1928年),舒城、六安、霍山属安庆道,寿县、霍邱属淮三四道。1932年,寿县、霍邱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六安、舒城、霍山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同年10月析安徽省六安、霍山、霍邱,河南省商城、固始5县边区55个保设立煌县。1947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同年9月改立煌县为金寨县。1949年1月六安解放,4月成立六安专员公署。六安专区领六安、霍山、舒城、寿县、霍邱、金寨县。1971年3月,改专区为六安行政公署。1978年,以六安县城关及近郊组建县级六安市。1992年12月,六安市与六安县合并,称六安市(县级)。1999年9月撤地设市,原县级六安市分设为金安区、裕安区,2000年3月省辖六安市正式成立。2015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六安市叶集区。2015年12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六安市寿县划归淮南市管辖。

六安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从党的创立到新中国诞生,六安28年红旗不倒,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和建立新中国的一方坚实基石。在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六安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组织建立较早的地区之一,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斗争。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商南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震动全国,苏家埠战役光耀军史,经典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从这里诞生传唱天下。六安是当时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境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苏区建设成为全国典范。在六安境内组建或以六安儿女为主建立多支红军主力部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军、第二十八军的主要诞生地,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四支队在六安发展壮大,走向皖中和皖东抗日前线。六安是安徽省国共合作抗日的指挥中心、活动中心,是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才的重要输送地。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六安是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东路突围的发生地,见证了“皮旅”在中原突围中创造的伟大奇迹;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战场,张家店战斗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斗争和皖西解放区的新局面;是解放大军实施战略决战的前进基地和坚实后方,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六安是热血浸染的英雄土地。六安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据不完全统计,六安有30万儿女在革命中英勇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就有25900多人,占新中国成立前全省烈士总数的44%。在1955—1964年授衔的1614位开国将军中,从六安走出的就有108位(上将1位、中将11位、少将96位),位列全国第三,占全省130位开国将军的83%,金寨和原六安县位列全国十大将军县。全市现有登记在册革命遗址563处,境内的山山水水都浸润着革命先辈的青春热血,熔铸着六安儿女的不屈忠魂。

六安是红色精神的一方高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中,六安人民与大别山其他人民一起,铸就了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由于大别山精神形成区域广、持续时间长、红色积淀深,因而内涵更加丰富,底蕴更加深厚,地域特色和时代特点更加显著。大别山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情感之中。大别山精神作为六安人民宝贵的红色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六安人民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再创辉煌。

自1958年始,六安人民历时14年兴建了举世闻名的淠史杭灌区水利工程,以最高日上工80万人、累计4亿工日的“人民战争”,开挖了6亿立方米的土方量,建成五大水库、三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6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0多万座塘堰,覆盖国土面积1.4万平方公里、灌溉面积1000多万亩的特大灌区,被誉为“新中国治水史上的一座丰碑”。1958年开工建设,自1972年建成运行至2018年,淠史杭工程累计灌溉引水162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4.56亿亩,增产粮食583.8亿公斤,抗旱减灾效益1400多亿元,在防洪、灌溉、航运、发电、水产养殖、城市供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伟大工程孕育了特有的淠史杭精神,与“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一脉相承,充分印证了六安人民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突出贡献。

六安地处北亚热带与温带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生态环境优良。巍巍大别山,滔滔淠史杭,山高水长,山清水秀,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六安资源丰富,有充足的农产品资源,盛产粮、棉、油、茶、麻、桑、畜禽、水产、蔬菜、水果、板栗、油茶、木材、毛竹、中药材、食用菌等110多种农副产品,为全国粮、油、猪、禽高产区。素有江淮粮仓、白鹅王国、名茶之都、中药宝库、丝绸之府、水电之乡等美誉,其中六安瓜片、皖西白鹅、霍山石斛、天麻、灵芝、茯苓、百合、断血流,以及龙舒贡席、霍邱柳编、叶集板材、金寨山珍、金裕脆桃、舒城油茶、霍寿黑猪、万佛湖鱼头、临水玉泉、迎驾贡酒等称誉全国。境内山、岗、丘、畴层次分明,淠、汲、史、沣、杭埠、丰乐、淝、淮等河纵横其间,风景优美,环境宜人,荣膺“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等称号。

六安自然人文环境主要体现在其“襟江带淮”的区域特色、“承东接西”的地理位置与“山环英霍”的秀美风光。淠河和淠河总干渠流经市区20余公里,形成2.5万亩水面、5000亩两岸绿地的城市生态带。境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众多,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拥有国家AAAA级以上景区26家(其中AAAAA级2家),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9个,省级红色旅游景点景区15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大别山天堂寨景区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原始地质景观和完整的亚热带原始森林,以及丰富的珍稀动植物,是生态旅游和教学科研的绝佳之地。以佛子岭水库、龙河口水库为代表的六大水库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散落皖西大地,山魂水魄,碧水蓝天,构成六安山水文化的独特魅力。六安文化源远流长,古城、古镇、古民居、古战场构成六安旅游文化的优美画卷。民风、民俗、民歌、民谣展示千百年来六安人民的质朴和真诚。六安是国家公布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红色土地,传承着红色故事,回响着红色歌谣,遍布着红色印迹,构成六安红色文化旅游胜地。

古往今来,六安这块土地英才辈出。涌现出上古圣祖皋陶、楚国令尹孙叔敖、秦汉九江王英布、西汉大教育家文翁、三国名将周瑜、东晋重臣何充、“宋画第一”李公麟,明代兽医学鼻祖喻本元、喻本亨兄弟,大清相国周祖培、一代帝师孙家鼐,民国执政段祺瑞、“左翼”作家蒋光慈、民主斗士朱蕴山、革命先驱许继慎、党史英杰舒传贤、抗日名将孙立人等著名历史人物。

六安地处江淮之间,大别山北麓,襟江济淮,连豫望吴,居鄂豫皖三省交接之地,扼中原至东南沿海交通要冲,在区域发展上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古诗赞曰:“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山环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六安市区离合肥市区不足60公里,距新桥国际机场50分钟车程。境内水、陆、铁路皆通,为高速公路、铁路密集地区,实现半小时到合肥,1.5小时到武汉、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4小时到上海、浙江等长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5小时到京津冀地区,10小时到成渝都市圈。沪陕、沪蓉、济广、京台等4条高速公路和合武高铁、合安高铁,宁西、阜六、合九铁路穿境而过,7条国道及25条省道纵横全境。2020年,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骨架,以国省干线公路为支撑,以农村公路为网络、水路航空为补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国家陆路交通运输枢纽城市。

三、六安习俗的相关文章分享

(1).精选六安人结婚习俗,老六安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

六安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2).六安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六安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

六安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