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时间:2023-10-02 01:51:50 华夏高考网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实大家都很好奇各个省份当地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特色,小编整理了营口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供大家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营口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一、营口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

春节 

春节俗称“过大年”,从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开始。三十这天必须早起床、早放炮,早吃饭,图个“早”字。早饭很讲究,一般四个菜,即事事如意。菜要有白菜(百财)、粉条(长寿)、鱼(有余)、豆腐(谐音“肥”)。早饭后,男士悬挂家谱、财神、灶王爷、天地牌位,并上供品;贴对子、年画,立灯笼杆等。妇女煮肉,准备供品和晚饭。午后三四点吃晚饭,一般为六个或八个碗,取六六大顺和发的吉音。饭后扫院子,往缸里打水;全家人穿新衣、新鞋袜。日落后开始墓祭,即“接神”。如果坟墓不在本地,就在十字路口祭祀,曰“望空”。墓祭结束回到家大门口,放下拦马棒(一根木棒),到家谱前上香、焚纸和叩首。稍后包饺子(初一早晨吃,要白菜馅,取百财之意),在诸多饺子中有放钱、糖和豆腐的习俗。孩子们放鞭炮、捉迷藏、抓骨头子。半夜时“发纸”(在自家院中央立天地牌位,汉族面南背北,满族背南面北,拜天地神、烧纸,也叫“发纸”)、拜年,这是春节高潮的开始。仪式主要有祭天地、门神,祭祖先(在家谱前)、灶王爷,接财神、喜神、贵神,燃放鞭炮,祈福纳祥。然后从家中长辈开始向家谱磕头,接着向长者拜年,分押岁钱,吃年夜饭。年夜饭要有大葱,即冲冲过去的晦气;要喝烧酒,即翻翻烧。饭后男士到本家族拜年。从当夜起一直到初二晚“送神”前都不能熄灯,曰守岁或点长明灯。正月初一大约早上三点多钟,男士起床放炮,妇女烧火煮饺子,饺子破了只能说“挣了”。有人吃到有糖或有钱的饺子,说明他会交好运,大家要祝福他。天亮后男士看家,妇女到本家族拜年。妇女回来后,男士再到外姓邻居和好友家拜年。初二,一般要到附近的庙宇上香,乞求吉祥幸福。后半夜举行“送神”仪式。至此,完成年的高潮。春节期间,妇女忌针线活,不准动剪刀。忌说“少”、“了”、“完”等不吉祥语言,甚至不能扫地、扫院子。初五吃饺子,谓之“捏破五”,早上大人小孩都捏几个饺子,捏破也没关系,预示着把霉运都捏破掉,保佑一年顺顺当当。民谚说“破五不串门,家家剁小人”。饺子下锅,鞭炮响起,全家吃饺子,有侥幸之意。由于地域、民族、家庭的不同,年俗的一些细节有些差异,但大致还是相同的。 

立春 

立春俗谓“打春阳气转”。清代立春之日,驻营口的道台率僚属到东郊行迎春礼,其中一项活动是鞭打春牛(故曰“打春”)。盖平县境内流传立春前一日,地方官迎春于邑东关东岳庙,先期搭一苇席棚,内设纸糊芒神、春牛各像,其神服饰及牛身首之色,均按现年立春岁月日时各干支审定。制造芒神或带耳幕,主春不寒;或履悬腰间,主春干。表示相反之意,往往有中。迎春后,送牛邑城隍庙内,至立春日时,众官齐集鞭牛碎之,名曰打。一般农家均有迎春(提前几小时)、打春习俗,其标志是在墙上或大门墙上、门框上,用红色颜料划一犁杖或一红十字,即所谓打春,表示春天已经开始。有的农家在儿童的额上划个十字或点个红点,有的山区延续至今。民国以后官方迎春之俗基本上废止,但民间仍将立春叫“打春”。? 

元宵节 

民国十九年《营口县志》记载:正月“十五为上元灯节,日食汤圆,又为元宵节。是晚街市张灯作乐,银花火树备极喧阗,并杂演秧歌、龙灯、狮子、龙船诸戏,及十七日始罢。” 

清朝、民国时的营埠、盖平、熊岳等城镇有“灯官出巡”,防火消灾之俗。元宵节又称灯节。大石桥、盖州,尤其是盖州南,正月十五有做面灯的习俗,用玉米面作的灯称“金灯”,用荞麦面作的叫“银灯”,也有用地瓜和萝卜雕刻的“地瓜灯”和“萝卜灯”。灯主要分五大类,一是十二月灯,也叫占卜灯,每月按月数揑对应数量的花。二是寿灯,按家中最年长的老人年龄计算,如果年龄为80岁,在面灯上揑80个花,一家只能作一个这样的灯。三是十二属相灯,一般按家中人口的属相揑,多数家庭只给儿童揑。四是看场佬灯,揑位老者,头戴草帽,身披蓑衣,肩扛木杈,怀抱八月灯,盘腿坐在用面作的圆形铺垫上。这种灯由小男孩或男士送到场院里,意思是庆祝八月丰收。五是鱼灯,一般由小女孩或女人点燃,放在水瓢或水缸中,意思是连年有余。如果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无风无云无雪,叫“收灯”,那时你会看到,银白色的明月高悬天空,山坡、田野、河边以及路旁,千万个豆粒般的灯火在跳动,千家万户灯笼杆上红灯高悬,天上月亮和地上灯光相互交辉,将大地装饰成梦幻般的灯火世界。人们到河中溜冰,说可以不腰疼不腿疼;到洁净的河里或井里砸块冰含在嘴里,老人说吃了不牙疼。营口城区各商家在门前敲锣打鼓,竞放烟花,并遍挂各式彩灯,灯上书谜语,叫做灯谜。? 

添仓日 

添仓日为每年正月二十四或二十五,农民以秫秸作小耒耜插于盛满饭的碗中,置仓廩内,焚香祭拜,谓之添仓。也有用草木灰在庭院撒成许多状似粮仓的灰圈,内放些杂粮和饭食,祈求粮食满仓。粮商供仓神,顶礼膜拜。是日前夕,新嫁娘必须住在婆家,免得婆家仓不满。 

春龙节 

春龙节也叫二月二,即中和节。俗称“二月二,龙抬头,神农降来使金牛”。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营口地区农村有天亮时用草木灰从井边画一条线直到水缸边,然后挑一担水倒在缸里,曰引龙回。在院子内打灰囤(划圆圈),囤中画十字,在十字中间放五谷杂粮,还要在房门前、梯子旁用草木灰划出梯子、门的抽象图形。太阳出来后,放出鸡吃五谷粮,看鸡先吃什么,就预卜今年收什么。二月二早晨,用正月十五的面灯,添上油(二月油),照臭虫、跳蚤;用香根作香鸡熏虫;用烧火棍敲房梁、门框、锅台和水瓢,边敲边唱:“二月二,敲房梁,蝎子蚰蜒无处藏;二月二,敲瓢碴,蝎子蚰蜒双眼瞎;二月二,敲门砧,金子银子往家滚;二月二,敲门框,金子银子往家扛……”。最重要的习俗是挂龙尾。是日晨太阳未出山时,将已做好的龙尾挂上,表示龙已抬头。这天早晨家家户户吃饺子;小儿剃龙头,将来挣个大金牛;晚上吃猪头肉。二月二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腊月杀的猪基本上吃光了,只剩下猪头,要留在这天才能吃,寄望一年吉祥。? 

清明节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节,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唐代时,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民间在这天都要去扫墓,也是迁坟殡葬的日子。清明后,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的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清明折柳也是延续两千多年的风俗,民间有“清明不栽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这天人们早晨砍下柳树枝编成圆圈戴在孩子们的头上,妇女们将柳条皮剥去,编成小巧玲珑的圆环戴在发边,犹如“步摇”之美;用大柳枝上的细条编成一个个小圆圈,叫柳树狗(音),插在水缸里或屋檐上。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城里人踏青的好时候,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乡下的满族人要吃清明饽饽,亦称小根菜饸子。辽南有用绿豆芽、大葱卷煎饼吃的习俗,今在部分山区仍延续。? 

端午节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又称五月节。辽南人一般称过端午,许多风俗与驱病辟邪和纪念屈原有关。早晨起床后,大人、小孩的手腕、脚腕系五彩线,原意是长命缕,引申可避蛇、蜈蚣等节肢毒虫;戴用五彩麻作的小笤帚,取扫除灾祲之意;戴用红布做的桃,借逃之音驱避疫毒;戴用黄布做的小布猴。小孩的脖子上要戴用五彩线编制的项圈,戴绣花红兜子,里面装热乎乎的鸡蛋,谓之滚滚运气。门窗上挂桃树枝、艾蒿、纸葫芦和拿金箍棒的把门猴。古人以葫芦装药,药可除病。乡下人在太阳没出山前上山采药,用艾蒿和五色条子水洗手洗脸,谓虫子不咬。这天农民一般不下地干活;城里农工商放假一天;吃粽子,营口东部地区缺少苇叶,皆以黄米饭代替;煮鸡蛋和包饺子,还有喝雄黄酒等习俗。 

雨节 

五月十三为关帝会,俗称单刀赴会日,此日多下雨,故谚语云:“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由于科学不发达,天旱农民就盼五月十三能下雨。因此称这天为雨节。 

六月六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谷子已经出穗,所以有“六月六,见谷秀”的俗语。这天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来。六月六俗称虫子生日,农民要杀猪宰羊敬献虫王。时值溽暑,湿度较大,为防霉变,民间有“晒书卷及衣服,谓之避蛀”的习俗。 

七夕节 

七月初七又称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少女节、女节、情人节、双星节等。相传这天喜鹊在银河搭桥,牛郞织女相会。习俗有乞巧、听牛郞织女说悄悄话等,是山东民俗的延续和演变,也有满族旧俗的融合。乞巧形式多样。拜仙女乞巧:设香案,供水果、鲜花于院中,第二天早晨如有喜虫(蜘蛛)结网,证明得巧;丢针乞巧: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阳下曝晒,过一段时间,乞巧姑娘将一根针轻轻地横放水中,如针不沉,再看水中的针影如果成云彩、花朵、鸟兽之形,就是得巧;以针乞巧:晚上,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连穿七枚针孔就为得巧。还有到野外采集各种鲜花置于脸盆水中,第二天清晨用花水洗脸,据说可以使姑娘、媳妇的脸娇嫩洁白;也有以水洗头之俗,认为可使头发柔软黑亮。辽南还有用家桃芙(凤仙花)或石花子(石头上的苔藓)包手指盖(染指甲)的习俗。有趣的是在深夜,未成年女孩在井旁、葫芦和豆角架下听牛郞织女说悄悄话。如听到了(实际是风声、水声和虫声),说明这位女孩可以超群脱俗,能够找到如意郎君。

中元节 

中元节为每年七月十五日,又称鬼节。民国十九年《营口县志》记载,是日营口僧道“建醮于大水晶宫之河畔,施放河灯,为盂兰会,以之超度亡魂”。1931年前,僧尼在大水晶宫之河畔(现已填平)施放河灯。1938年后均在辽河岸畔举办法会,名为辽河祭。僧侣诵经、念祭文,施放千盏河灯,顺流而下。营口背依辽河,溺水而死者年年有之。科学不发达的时代误认为溺水而死者必须找到“替身”方能轮回。施放河灯,意欲溺水者顶灯入海不再危及他人。据史料记载,盖平县“士绅商民因邑南关清河每多溺者,遂举办盂兰盆会,作纸糊大龙舟,搭棚供神,陈列各界祝联数百幅,招集城廂僧道诵经超度。至暮沿街安放莲花路灯,将龙舟舁至清河岸,放在中流,前后有莲炬数千盏,照耀拥护之。僧道在河干高棚上分坐诵经,铙鼓并作,至夜分始止。一时观者如堵,善举亦盛事也”。 ? 

中秋节 

中秋节为每年八月十五,又称八月节、八月半、仲秋节、团圆节等。中秋节是农家收获的开始,农作物丰歉已成,因而是农家最喜庆的节日。在很少能见到月饼的时代,乡村多以粘黄米“火烧”代之。晚上月亮升起时,在院中摆放供桌,上置瓜果,称拜月(有男不拜月的习俗),仪式为圆月、拜兔儿、敬老天。谚语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有福敬月月儿圆……”。民间有以八月十五的天气情况预测来年收成的习俗:天晴,来年高田熟,低田水;月光好,荞麦实;阴雨,主来年元宵节下雪,故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之说。中秋节是亲人大团聚的日子,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寓意。 

重阳节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名为重阳节,又名茱萸节、菊花节,起源于战国,汉代就有过重阳节的习俗。在辽南,重阳节是以娱乐敬老为主题的节日。主要活动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吟诗,子女要为老人送寿酒、寿糕。这些习俗在清代就十分盛行。盖州诗人于天墀流传至今的1200多首诗中有关重阳节登高、赏菊和饮酒的诗就有53首。可见当时的盛况。 

腊八 

腊八为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古作“蜡”,音zhā,是上古时期年终岁尾的祭祀活动,腊八与此有关。腊八这天,家家户户、寺院都要熬腊八粥。原料因地而宜,有的“以枣栗黏黍兼杂米作粥”,有的“以杂米凑成八色煮粥食之”。实际上是家里有什么就煮什么,有的不仅放杂粮,还要放核桃仁、榛子仁、花生仁等。腊八粥熬好后,先在正北(供家谱的地方)和灶王爷前各供一碗,然后再盛一碗抹到杏树、枣树等果树上,祈盼来年果实累累。此时正是三九和四九之时,天气严寒,食粥可驱寒。 

小年 

十二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习俗是祭灶,又称送灶王、谢灶、灶王爷上天。祭灶是民间重要的祭祀仪式。小年的晚上,家家户户在灶王爷前摆供桌,放各种供品和马用的草料,灶糖是供品中不可缺少的。有的家将糖抹到灶王爷画像的嘴上,望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由男性家长(辽南习俗女不辞灶)向灶王爷焚香祭拜后,将灶王爷画像揭下来焚烧,即灶王爷升天,并口念歌谣:“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了天,见玉皇,人间好事要多说,明年下界见吉祥”,鸣放鞭炮,为之送行。营口地区有腊月二十三大扫除的习俗,将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名曰扫穷。 

二、营口城市简介

营口位于沈阳和大连之间,渤海湾东北岸,大辽河入海口处。下辖两市(盖州市、大石桥市)、四区(鲅鱼圈区、站前区、西市区、老边区)总面积5427平方公里,人口228.1万人。

营口是中国大陆唯一可观夕阳坠海的城市,大辽河在这里西流入海,可以观赏到美丽迷人的夕阳入海景观。

营口是中国东北第一个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1861年开埠,是中国民族金融业的起兴之地,曾是东北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宗教文化传播中心及各种物资的集散地,特别是营口当时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电视剧《大宅门》的“白家老号”就是到营口采购中药材。营口是当时东北沿海地区商业贸易最繁荣、税收额最高的海口,曾有十几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东北地区第一个海关和第一个红十字会组织均设在营口,“夏日轮声帆影,万艘鳞集;冬季车尘马迹,络绎不绝;市场之繁荣,贸易之兴旺”,被誉为“东方贸易总汇”和“关外上海”。

营口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28万年前的金牛山古人类遗址见证了辽河流域最早的文明。长久以来,这里远古人类繁衍生息,是东北最有历史积淀的千年古镇。营口河海交汇,龙文化积淀深厚。1934年,在营口辽河北岸小街附近苇塘里,人们发现一长约10米,头部左右各有一角的巨型动物白骨,其形状就如一条“巨龙”。当时的《盛京日报》以“天龙降”为题对此进行了连续报道,营口“卧龙湾”因此而得名。150余年开埠通商,多民族聚居文化交融,使营口成为一个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有开放包容之风和海纳百川气质的城市。

如果要概括营口的城市形象,我想有两句话:第一,营口是投资兴业、实现理想的港湾;第二,营口是宜养宜居、宜游宜娱的滨城。

从投资兴业方面来讲:

营口区位优势明显,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结合部和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的叠加位置,是东北腹地最近的出海口、沈阳经济区唯一的出海通道。同时,营口地处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蒙俄经济走廊出海位置,是“辽满欧”亚欧大陆桥东线起点,是中韩、俄韩、欧韩贸易往来最经济、最便利的唯一通道,具有承启东西、连贯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

营口交通条件便捷,沈大高速公路、哈大铁路和哈大高铁纵贯全境。兰旗机场已开通上海、南京、哈尔滨、济南、深圳、海口等航线,成功开通首条全货机航线。多式联运常态化运营线路达到132条,物流节点覆盖东北全境。

营口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39种,菱镁石、滑石、硼石储量居全国前列,菱镁矿储量居世界首位,镁质材料产量居亚洲第一,世界上60%的钢铁企业高炉使用的耐火砖都来自营口,被誉为“中国镁都”。营口农业以水稻、水果、水产品为特色,有“关外江南”的美称。特别是营口是国家优质稻谷基地,早在清朝时期就因其籽粒饱满、洁白光亮、口味纯正而成为贡米。丰富的物产资源为企业生产提供了原料保障,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营口产业基础雄厚,曾经是辽宁轻纺工业基地,纺织、印染能力居全省前列,烟、盐、纸等轻工产品行销全国。经过多年的积蓄与发展,以冶金、石化、装备制造、镁质材料、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六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已初具规模,汽保、乐器两大特色产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营口是“中国汽车保修检测设备的摇篮”和“中国汽车保修检测设备生产基地”,1966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汽车万能试验器,1990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台轮胎动平衡仪,产业规模居全国第1位。营口是全国四大乐器生产基地之一,新中国建立之初,营口就已经开始发展乐器产业,中国第一架音乐会演奏钢琴诞生在营口,*同志曾在参观“辉煌五十年成就展”辽宁展厅时,用营口产的自动电钢琴弹奏《黄水谣》。

营口集诸多国家战略于一身。营口是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更是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开发建设和“一带一路”四大国家战略叠加区域,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资金扶持等方面享受诸多国家优惠政策,是全国难得的政策洼地、投资宝地。

可以说,营口集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于一身,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实现了由沿河转身向海发展,多点支撑的城市框架全面拉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稳居辽宁省第4位,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前列。营口已成为辽宁新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三、营口习俗的相关文章分享

1、精选营口人结婚习俗,老营口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

汉族婚俗(汉族婚礼)旧时皆是娃娃亲。订婚均由媒人介绍、父母包办,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要“合八字”,亦叫合婚,即看属相合不合,合则成,否则不能成为“亲家”。婚姻定下来后,要举行“换盅”仪式,也称“会亲家”。如果男方要结婚,必须先向女方通报,叫“送日子”,亦称“择吉”。辽南娶亲一般是三天,第一天叫杀猪,实际上是作婚礼的准备;第二天叫走轿、拜客,新郎由娶亲客(男傧相)引导,身“披红”,头戴状元帽,在乐队伴...查看更多

2、营口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营口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

中国是一个吃文化及为突出的国家,春节是最受老百姓关注,且最为隆重的节日,而春节的饮食自然也是自有其学问,大不可马虎。各地区也有其差区,那辽宁地区春节又有怎样的饮食习俗呢?在辽宁的农村,腊月二十三,很多农户会将养了一年的猪杀了请客,临里新友全部聚集到自家的坑桌、地桌上,饱饱的来上一顿。杀猪灌的血肠,蒸着吃,或是炖酸菜,自是必不可少,都是北方春节一特色佳肴。城市市民自然是不可能杀猪了,但都会去超市买来...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今日更新